扎实应用题型 提质数学阅读素养

2020-02-25 22:44陈昌为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题题型题目

陈昌为

(连江县敖江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思维方面,还是在数学信息的提取方面,数学阅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小学生由于缺乏数学阅读素养,往往在迈向高年级学段的过程中,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无法听懂课堂知识的现象。在考试中,他们也因无法理解题意,或无法从题干中提取数量关系而丢分。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对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应用题是综合文字、数字、符号乃至推理问题的类型题,要求学生在看懂题意的前提下,熟练提炼文段的根本逻辑关系。它作为小学阶段占比较大的模块,涉及的知识点复杂且多,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可将应用题作为切入口,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引导问题转译,夯实数学阅读基础

在高年段数学教材及练习中,文本性的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抽象、隐晦的数学问题,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这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必须学会信息加工,而这种有效的加工手段主要是通过问题转译进行的。所谓问题转译,就是将应用题的文字及图形题目转化为数学命题或公式。而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转译实质上是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的过程。[1]它是数学阅读的基础步骤,也是理清数学逻辑脉络的关键所在。另外,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高年段的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抽象思维和数学语言转化能力。因而,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来说,应用问题转译的方法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从问题转译入手,引导学生在应用题中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断夯实数学阅读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应用题》中的一道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 千克。问:一共买了多少千克大米?这类涉及分数的应用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经常理不清头绪,因此需要对文段进行转译。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总量是什么?分量是什么?总量和分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其实是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将其转译编码成自己熟悉的数量关系。继而拎出问题的主干逻辑关系,即“一袋大米的重量-吃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接着,启发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将未知数设成x 解方程,对应题目中的数学关系,列式求解,可得x-(5/8)x=15,x=40(千克);或用单位“1”的方法计算,得出15/(1-5/8)=40(千克)。教师还可以继续设置几道同类的题型,让学生举一反三,完全吃透这一类题型。

通过问题转译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继而找到快速解题的抓手。这种方法看似步骤简单、操作便捷,却是学生有效提取关键信息、找到逻辑脉络的核心。因此,纵使题型千变万化,也无法避开问题转译这一环节。倘若要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务必要夯实学生问题转译的基础能力,才能达到久久为功的效果。

二、鼓励情境植入,深化数学阅读理解

构建主义认为,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信念及情感的基础上的。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意义。[2]小学应用题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模块,自然也具备抽象、枯燥的特点。这与学生的天性相违,不利于他们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打好问题转译的基础后,若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就需引导学生对数学阅读重新构建积极的认知、情感及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教师不妨创设具有现实情境的数学活动,如各种有趣的应用题情景剧、有奖竞答活动、一题多解竞赛等。一方面,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产生对数学阅读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感官互动性的情境也在丰富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数学阅读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植入情境,对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素养来说极有裨益。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全班学生按照各自的意愿自由组合,以3-4 人为一组,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接着,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网络阅读、资料搜集等方式,摸清多种应用题的题型模式。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明确本组的出题类型。最后,小组成员通过参考、借鉴搜集到的资料,合力出一道应用题。每组最终敲定的题目,则由教师进行审核和把关,以保证题目的质量。在课中,学生需要将本组出的应用题,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由其他各组学生竞答这道应用题,同时给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游戏规则可以设定为:对解答速度最快的或者有不种解答方式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倘若小组得分排名前列,则可以获得相应的礼品,以提高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具有现实场景的游戏活动,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化的表演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区,继而建立起数学和愉悦情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在出题的环节中,通过阅读各类题型,讨论并借鉴成熟的出题人的思维,潜移默化地深化他们对应用题逻辑的认知和理解的水平。所以,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植入情景化的学习,达到深化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三、促进阅读延展,开阔数学阅读思维

数学阅读是一种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及记忆的心理过程。拓展数学阅读,既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语言的敏感性和数学思维的转换速度,又有助于他们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形成数感,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以及敏锐地把握复杂问题中的数学规律等能力,实现开阔数学视野和格局的目标,还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层面上的阅读素养。此外,随着社会生活“数学化”的趋势,出于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考量,时代也要求小学生能够通过拓展课外数学阅读,在开阔数学思维中掌握核心的数学阅读思维及能力。[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时间、速度与路程》一课中,主要的知识点是一些相关的公式和具有数量关系的简单运算,例题多以常规性的基础题为主。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 千米,4 小时行多少千米?”这一阶段的应用题型只适合学生扎实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则有所局限。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接触一些有效的应用题型,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一只蜗牛从12 米的井壁向上爬,白天爬3 米,晚上向下滑2 米。问:这只蜗牛几天可以爬到井口?”这种情境性较强,又具有游戏性质的题型,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惯性,不断培养数感,进而强化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拓展数学阅读的范围,一方面,通过趣味性的题型设置,增强数学阅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数学素材,打破常规,发展个性化的解题思路,进而实现提质数学阅读素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题转译、鼓励植入情境和促进阅读延展三种策略,提质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进而由浅入深地从夯实基础、深化理解以及开阔思维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应用题题型题目
应用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