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确认体系的构建

2020-02-26 05:57骆世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骆世明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生态农业就已经在我国得到发展,至今已经有40 多年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开始时由学者和官员们理性的认识驱动阶段,到了目前社会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意识空前提高后的需求驱动阶段。生态农业发展在40年里也经历了主要矛盾是解决如何构建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性瓶颈阶段,到了目前主要瓶颈在于如何让生态农业获得政策法规支持,如何让生态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差别性标识,以便让生态农业走向普及,让生态产品走向大众。我国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然而生态农业还没有具体的认证或者确认体系。生态农业的确认是生态农业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一步。在日本推行“环境保全型农业”中制定了生态农户的认定标准[1]。在韩国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确定了有机农产品、无农药农产品和低农药农产品的认证标准[2]。欧盟在实施“多功能农业”过程中,通过制定“共同农业政策”的交叉承诺(Cross Compliance)制度,对农业经营的生态环境与动物福利提出了不达标要惩罚的底线要求,以及有生态补偿的选择性行动指南[3]。美国则各个州提出一套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最佳管理措施”,并且有明确的补贴标准,由农民自主选择最合适的措施组合[4]。生态农业的确认不仅涉及生态农业的概念,也涉及生态农业确认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确认过程的操作流程。为此,有必要梳理一下生态农业相关的概念、方法、特征及确认的操作流程。

1 生态农业的确认原则

如果考究20 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陆续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个流派,可以明显看到其初衷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引起的资源耗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质量堪忧的问题,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6]。因此,农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任何有关资源耗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的问题都肯定不能够称为生态农业。这四条标准可以称为生态农业的红色底线。只要触碰任何一条就可以做出否定性的结论。在这意义上,生态农业可以定义为:生态农业是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努力实现资源匹配、生态保育、环境友好与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了农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及其表现出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2 生态农业方法的包容性

生态农业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生态友好方法是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借鉴自然的方法。在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生态农业方法重视构建的模式包括:区域景观生态布局,生态系统循环体系构建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在采用的技术体系方面,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替代与增值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处理技术等[7-8]。假如说生态农业的模式是反映系统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硬件”,那么与生态农业模式配套的多个技术构成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就是保障生态农业顺利运转的“软件”。生态农业所采用的模式与技术体系的源泉多样、内容丰富、包容性强。生态农业方法的可能来源包括:优秀的传统农业方法、可行的民间农业方法、常规的农业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农业应用。

考虑到化肥农药使用量大是制约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日本政府在《促进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的相关规定》中把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到推荐量30%~50%确定为生态农户的标准[6]。考虑到化工产品的绿色制造与绿色产品方向,以及精确定量定位使用方法的出现,符合生态农业原则的技术备选方案将会越来越丰富。

3 确认生态农业的指标框架

根据资源匹配、生态保育、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原则转化成为具体指标体系是一个涉及可操作性的重要环节。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如果要制定一套全国都适用的具体指标,涉及的指标数量会很多,进而带来执行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制定地方标准。因为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例如一个县、一个地级市,甚至一个省,涉及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瓶颈问题就可能降低到10 个以内。这样生态农业的确认指标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了。美国的国土面积也相当大,为此美国实施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农业最佳管理措施(agricultural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就是由各个州分别制定的[6]。第二个思路是针对各地采取什么关键措施才能够解决有关瓶颈问题。在化肥使用量超标是主要矛盾的区域,可以参考日本做法,以化肥使用量低于推荐量一定水平作为关键措施。在缺水区域,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建立一个相对该区域平均灌溉量更低的灌溉指标是一个关键措施。第三个思路是根据实施了关键措施的生态农场所表现的关键状态来制定指标。例如,很多地方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这显然是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采取了必要的生态农业措施,土壤有机质会扭转下降趋势。因此,耕地有机质水平可以作为一个备选的关键指标。

在制定特定区域生态农业的确认指标体系时可以参考表1 提供的基本框架(表1),对列出的每一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集中关注最重要的指标,一般最好在5~8 项,少至1~2 项也是可能的。接下来就需要考察对这些指标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措施了。一般每一项二级指标可以选择出对应的1到2 项关键措施。再把这些重要的二级指标和需要实施的关键措施或实施后出现的关键状态量化,就可构成在一个区域里确认生态农业的指标体系。

表1 制定地方生态农业指标体系的框架Table 1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local agroecology indicators

4 生态农业的确认程序

在确认手续方面,要充分利用诚信体系和现代信息手段减少核查成本。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申报生态农场确认的经营者需要做的工作包括:1)填写达标承诺书;2)记录农场的主要输入和输出,例如生产资料购买、产品产出等;3)记录农场的主要农事活动,如:作物生产的整地、种植、施肥、灌溉、除虫、除草、防病、收获、秸秆处理等,畜禽生产的种苗引进、饲料来源、防疫操作、畜禽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等。

政府部门要做的包括:1)要求农场随时接受消费者和第三方的抽样监督和随机巡查。抽样与巡查结果记录在诚信体系中,与政府补贴、生态标签等奖罚措施挂钩。2)鼓励经营者使用实时监控设备,鼓励经营者使用广泛联系消费者和监督人员的信息公开方式,实时披露农场有关生产方式的信息。3)监督部门通过建立公开的投诉渠道和采用不定期抽样方式,对申报农场及其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监督结果与政府奖罚、生态品牌使用等相关利益机制挂钩[9-10]。

在巴西,地方农民曾经联合起来反对有机产品的第三方认证体系。原因是传统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形成小规模的熟人社会里,不需要繁琐昂贵的第三方认证。2004年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RM)在巴西召开了一个替代式认证联合工作会议,希望改变官僚化和垄断性的有机食品认证途径。在会议上形成了“参与式保障体系”(participatory guaranty system, PGS)概念。在2015年IFORM 发布了有机农业3.0 的构想中,再次强调了PGS。这是由于认识到第三方中心式认证由于成本高、过程长,在某种程度上反而阻碍了有机农业更广泛的发展。PGS概念在近年逐步得到很多国家的理解和积极探索。根据IFOAM 的定义,“参与式保障体系(PGS)是一种基于当地利益相关方主动参与对生产农户进行评估,建立在信任、社会网络和知识共享基础之上的一种地域性食品质量保证体系”[11]。

其实第三方认证和参与式保障体系各有优缺点。第三方认证的优点是标准清晰、分析权威,认可面广,不仅政府认可,也是产品出口时国际普遍认可的方式。然而第三方认证的主要问题是花费大、时间长、有效期短。在食品供应链长,环节多,消费者与生产者不相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伪造问题。PGS 的优点恰恰是第三方认证没有的。PGS 是建立在人的相互信任基础上,手续可以简化,成本比较低,在小范围内对人的信任所支撑的认可时间更长久,特别适应地方市场。PGS 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建立起信任不容易,而且也不能完全排除个别生产者在获得信任后可能造假的问题。PGS 仅仅适应生产与消费关系比较密切的小范围内用,很难作为长距离销售和跨国销售依据。生态农业的确认手续应当借鉴有机农业的经验,既要利用第三方中心式认证的权威与标准,也要充分利用民间参与式保障体系的高效和灵活。总体来说,应当尊重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确认手续的选择意愿,通过不同的确认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生态农业的确认工作得到更顺利发展。

5 因地制宜选择指标

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不同学者偏好差异所形成的,对生态农业认识上的差异,有利于在制定生态农业确认标准时深入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地需要的指标体系。

5.1 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

国际社会相当一部分学者以传统农户为模板,认为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应当是中小型的。例如英国Worthington[12]就明确认为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及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我国学者则普遍认为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不应当是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使用的方法是否生态友好,产生的效果是否符合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要求。

5.2 生态农业的经营方式

在认为生态农业应当是中小规模的理由之一是认为只有农民自己拥有、自己操作的农场,才可以超越利润的驱动,负责任地把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然而,我国学者则普遍认为一个农场是否走上生态农业道路,关键是经营者的责任意识、生态环境觉悟和管理执行力。至于农场经营方式是个体农户,农业合作社,还是农业公司,不是达到生态农业要求的关键因素。

5.3 生态农业的技术手段

在国外有不少学者理解生态农业的方法就是有机农业的方法。然而,法国著名农业生态学家Wezel 和Erin[13]认为:“生态农业实践方法的特点是十分重视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并通过综合这些过程来获得足够食物,而不是简单依赖化肥、合成农药和转基因生物这类技术方法。生态农业方法认为生物过程能够替代化学或者物理投入,或者至少与这些投入形成有利相互作用,以便降低外部成本,特别是环境成本”。显然,他们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并没有排除化肥和农药使用。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农户,只要在规定范围内谨慎使用化肥农药,还是可以被认可为生态农户。因此生态农业认可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加以考虑。

5.4 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认为从农场到餐桌这条食品供应链上,逐步扩大和加深的垄断经营已经造成了对农民和消费者的经济剥夺。实施以小型农户为主的生态农业就能够解决公司垄断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机会去解决妇女、老人和小孩的营养健康问题和社会地位问题。此外,生态农业也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举了生态农业能够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 可持续发展17 项目标中的大多数提供帮助,包括:消灭贫困、消除饥饿、提高健康与生活质量、实现性别平等、清洁水与改善卫生、廉价清洁能源、有尊严的工作与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负责任的生产与消费、气候行动、水生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和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为实现目标的伙伴关系等[14]。在我国,食物供应链的垄断还没有形成,人们更多关心的是生态农业如何解决生产端的问题,因此生产过程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是关注焦点。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生态农业是否能够增产和稳产也是关注重点。由于有些公司投资农业的时候,可能会损害农民利益。这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一般来说,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通常还没有把社会各类人群的社会平等,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问题作为核心因素加以考虑。

5.5 生态农业与社会管理变革

可持续食物系统国际专家组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关注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形成和固化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障碍,认为只有通过进行教育、政策、法规、市场、财政、金融、生活等方面的深刻社会变革,才可以打破被工业化农业模式绑架了的社会管理体系[15]。我国农业生态学者非常专注生态农业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却比较少关注到生态农业所涉及的社会管理问题。事实上,只有通过政策法规的创新,获得财政金融的生态补偿支持,建立起有更好价格优势的生态产品市场,生态农业才能够获得普及发展的机会。一旦获得了这些机会,还需要不失时机地对利益相关方开展宣传教育[16]。因此,生态农业确认体系的制定需要与社会的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市场贸易、消费方式配合才能有效地推进,并为全社会所广泛接纳。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