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黑龙江的新闻侵略

2020-02-26 01:57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岛新报时报

李 群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日本侵略势力,在加紧武力侵华的步伐中,其在东北各地的新闻机构,则充当其“密探员”与“先锋队”的角色。当时不用说国人报纸,就是《远东报》这样的俄国大报也难以抗衡日本报纸。

正如日文周刊《吉林时报》1930年12月3日所刊《一九三0年东北三省民国报纸调查》一文所说:“东三省的新闻事业完全处于日本言论势力笼罩之下,所有中国报纸的发行份数加一起,恐怕也不能与《盛京时报》《满洲报》《泰东日报》三社相抗衡。”[1]当时整个东北报业的格局即是如此。这3家报纸是日本在东北出版的6家中文报中的佼佼者,期发数合计约为五六万份。日本在东北的报刊、广播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体,与“红白之争”剧烈的俄文报刊不同。它们虽然也有如“满铁系”与“反满铁系”之类的派系争斗,但是都鼓吹武力侵华。原来不主张武力侵华的金子雪斋去世与傅立鱼被日本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后,标榜独立民间地位的《泰东日报》也被纳入日本军国主义掌握之中,成为其侵华舆论工具之一。

一、黑龙江地区的日系报纸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

当时作为日本在东北最大的经济、政治一体的侵华机构——满铁,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其向东北进行新闻扩张的主导力量。其向北满地区进行扩张主要使用以下四个手段:“直接出资收购、创办日本报纸;拨经费,以‘拨款’、‘津贴’的名义收买黑龙江地区的日本报人;收买中国报刊及中国报人;控制广告投放,侵蚀中国报业投放达到控制言论的目的。”[2]

对日本在东北各新闻媒体的侵华实质,当时东北有识之士曾撰文揭露。哈尔滨《国际协报》的“一九三一年新年专刊”,曾发表该报副刊主编赵惜梦长文。文章首先列举日本当年在东北的约40家报纸、月刊与通讯社的简况,接着从五个方面剖析它们的侵华“使命”,即一是日本政府的密探员;二是一切侵略的先锋队;三是统帅日侨的司令塔;四是东省政府的泻肚剂;五是东省同胞的麻醉剂。为此,作者呼吁东北当局与新闻界“连同一气”,“积极的努力合作起来”,共同对付日本的挑战。[1]

《极东新报》创刊于1918年11月1日,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经济势力乘机进入北满,侨民大为增加。1916年春,日人黑田禀请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拟出版中文报。他筹集资金5000元,租用停刊的国人《新东亚报》的机器,准备出版《东亚新报》,但因故未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长期梦想在北满地区取代沙俄势力的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日本干涉军陆续进入或途经哈尔滨。金融界和工商企业也纷纷涌入哈尔滨。这一年,日本人在哈尔滨还新办了日文《西伯利亚新闻》报和《极东》月刊。

《极东新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社主斋藤竹藏,聘请中国人王鼓晨、王作东任主笔,社址设在道里石头道街。因为订购的印刷机器没有运来,交哈尔滨工艺教养所代印,期发1000份。《极东新报》现已失存。据其“宣言书”称:该报“以国际亲善为宗旨,以东亚和平为目的”,“使极东一隅放一光明”。“宣言书”使用中国人口吻,中心讲“中日亲善”。但宣言又特別指出:“无如我中国内顾多艰,相持未息,致对于亲善各问题,究不无抱歉之处。”末句竟公然指责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爱国行动,令日本“遗憾”。[3](P22)其报纸宗旨和内容可以想见。后来,该报出版一个月后,因欠印刷费巨大,工艺教养所将该报停印,于是该报不再出版。

1919年5月,斋藤准备专程日本东京,向政府筹款,然后再回哈尔滨恢复该报。时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计划创办中文报纸。斋藤主持其事,聘请了中国编辑数人,报纸定名《北晨时报》,社址设在道外,并且派人回日本购买印刷机器,预计在7月初出版。其间,北京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传至哈尔滨,各界群起响应,山东籍商号一致行动,都不订阅日本人在奉天和大连出版的《盛京时报》和《泰东日报》。由于国人的抵制,《北晨时报》胎死腹中。[3](P22)

《哈尔滨日日新闻》于1922年11月1日,由《北满洲》、《西伯利亚新闻》和《哈尔滨新闻》3家日文报纸合并后出刊,它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大型日文报纸。

《哈尔滨日日新闻》创刊于日本干涉军从西伯利亚大撤退时,它犹如干涉军留下的一支别动队,“站在北满第一线,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之中,一贯以文章报国而努力”(引自日文《露满蒙时报》)。它的报名中长期顽固地坚持使用“宾”字,而不按中国通用的“滨”字。后期报名改用“滨”字。[3](P25)

《哈尔滨日日新闻》以“株式会社”(公司)的形式组办,最初资金为20万元,对开4版,周6刊。第一任社长儿玉右二,是一个右翼人物,后来曾任日本宪友会代议长。编辑长濑金平,不久由大河原厚仁接替。社址在道里区一面街。编采人员只有四五人,期发数也很少。[3](P25)

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哈尔滨,各界群众共同抵制日货和日报,《哈尔滨日日新闻》顿时陷入困境,1926年初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收买”。新任社长佐藤四郎,继续坚持原来的办报宗旨,为日本加速侵华步伐制造舆论。满铁事务所、日本领事馆及哈尔滨特务机关,利用《哈尔滨日日新闻》搜集情报,并进行其它特务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日日新闻》捏造谣言,为日本侵略军侵占黑龙江地区制造舆论。9月21日,日本特务甘粕正彦制造《哈尔滨日日新闻》与日本领事馆被炸假象,日本驻哈总领事大桥忠一以此作为在哈日人不安的口实,要求关东军占领哈尔滨。《哈尔滨日日新闻》不惜版面为之鼓吹,参与了这一阴谋事件。[3](P26)

1931年12月,大泽隼接替佐籐任社长。此人在布施胜治之后毕业于东京俄语专科学校。“九·一八”前后,他网罗了一批白俄,非法地出版俄文《哈尔滨时报》。他兼任日、俄文两报社长,在黑云压城的哈尔滨,充当日本关东军的内应。哈尔滨沦陷后,《哈尔滨日日新闻》充当了日本占领者在哈的主要喉舌,内部机构也随之扩大和加强。“主干”大森清腾实际主持社务,下设整理部、社会部、取材部、以及营业部、庶务部等,报纸扩大为对开6版,并附出晚报。在纪念创刊15周年时,期发数超过万份,宣称为“哈尔滨第一报”。[3](P26)

二、中岛真雄与《大北新报》

和以上所介绍的报纸相比,在黑龙江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日系报纸还是《大北新报》。《大北新报》于1922年10月1日在哈尔滨创刊,实为沈阳《盛京时报》“北满版”,哈尔滨沦陷后,1933年6月脱离《盛京时报》而独立,成为日本占领者的喉舌。《大北新报》的创办人中岛真雄1861年4月6日出生于日本山口县,1891年来到中国,进入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一直从事间谍活动,甲午战争打响后立即返回日本,再度返回中国时摇身一变成了日军的随军记者。1897年中岛真雄作为东亚同文会的福州支部长远渡中国,进入了福州。中岛真雄与前田彪、井手三郎等人在同年12月收购了中文杂志《福报》,重新创刊了《闽报》。《闽报》的经营相当成功,在创刊不久后中岛真雄就离开了福州,但《闽报》靠着日本官方的资助继续发刊,并且很快发展成为日本“在华南的唯一大报纸”。[3](P494-495)

由于第一次在华办《闽报》的成果显著,中岛真雄大受鼓舞。1901年,中岛真雄前往北京。到北京后他发现,这里非但没有外国人办的外文报纸,连一份中文报纸都没有,于是创办报纸的想法应运而生。此后,在相识的顺天府尹陈壁的支持下,在台湾总督儿源玉太郎后续的资金支持下,外国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份日报《顺天时报》就此诞生。

20世纪初,伴随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入侵,日本人的报刊也负着“宣传吞并满蒙的任务”进入了中国东北。[5]作为日本统治满洲文化的一环,参谋部要求中岛真雄前往满洲。为了响应参谋部的号召,中岛真雄由北京到了营口,并于1905年7月26日创刊了《满洲日报》,大力宣传日本的满洲政策。1906年10月18日,中岛真雄在沈阳创刊了中文报纸《盛京时报》。以此为开端,《蒙文报》(1918年创刊)、《大北新报》(1922年9月22日创刊)等各种报纸相继创刊。

1921年《远东报》停刊以后,北满地区一时间出现了没有报纸独大的局面。中岛真雄为了占领这一地区的报业市场,开始向哈尔滨地区发动他蓄谋已久的攻势。在得到财力支持后,他与高桥谦和山本久治开始策划《大北新报》的创刊。中岛真雄也成为中国大陆日系报人的“元老级”人物。《大北新报》也是他在中国出版的最后一家报纸。其时,日本干涉军从西伯利亚大撤退。在哈尔滨的日本人惶惶不安,人心思归。中岛早就瞩望于哈尔滨,在日军出兵西伯利业之后,他“日益觉得该地的重要”。于是他拜见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征得他的支持,从外务省得到1万日元,又从满铁得到5000日元的创办费。然后委托旧友高桥谦任主任,山本久治为“主干”,创办《大北新报》。他在自传《不退庵的一生》中曾说:“我把本报题名‘大北’,实因有远大的抱负。”到了1925年,身兼《盛京时报》《大北新报》两个重要报纸发行人的中岛自觉身心疲惫,难以继续维持,遂将两报改为股份制,发行人转由佐原担任,自己离职退休。[6]

《大北新报》社址设道外北三道街(后迁桃花巷口),但只在日本驻哈总领事馆注册,未向中国地方当局申请立案。哈尔滨各界人民对日本人经营报持强烈的反感,为了阻止《大北新报》的创刊,成立了“滨江各界联合会”。《大北新报》的发刊由于外界的强烈反对而多次延期,但却得到了北洋政府的支持,最终在1922年10月1日出版了。在创刊号头版刊载黎元洪头像和题词“职司遒铎”,以表示“大总统”准予该报以有力地发布政令为天职。同时,还用大量版面刊载北洋政府陆军、司法、交通总长,以及奉吉黑三省省长等军政要员的祝词,大肆招摇。创办初期的《大北新报》是作为沈阳《盛京时报》的“北满版”存在的。在强烈的拒绝声中,日方外务省全力支援下的《大北新报》始终没有达到《远东报》当年的影响力。

《大北新报》的发刊词大唱爱之歌,宣称该报“无时无地不以爱为宗旨”,但同时公开表示其“第一义务”,是“早日促成”东三省“自治事业”。[7]由此可见,创立该报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满足日本尽快侵吞觊觎已久的东北。

自1922年10月创刊起,《大北新报》每周除周一外,一周发行六期,日出一大张,对开四版,每个版面的尺寸和四开纸差不多,逢中日两国的忌日和重大节日休刊。由于“北满地区不景气”,该报一度不得不缩小报纸版面。1926、1927年的报纸虽仍保持四版不变,但是版面由四开缩小到八开。[8]

先期日本在东北创办的报纸大多集中在南满地区。营口的《营口新闻》《满洲日报》,旅大地区的《辽东新报》《满洲日日新闻》,奉天(沈阳)的《盛京时报》都是成熟且有代表性的报纸,在当时的南满地区已经形成了报刊网络。《大北新报》的创刊使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报业系统更加完善,日本在北满地区的话语权因此极大加强。

高桥谦是中岛的好友,继任报社社长,后任侨民会长。山本久治不久接任社长,他们聘请较有社会影响的中国人,如安怀音、王作镐等人任主笔和编辑。报纸内容不听从奉系当局的限制,特别是在郭松龄事件中连续详加报道,期发数陡然增加。1927年,李笑梅继任主笔。该报虽然多次受到哈埠各界抵制,山本久治仍按原定宗旨坚持出版。作为《盛京时报》的“北满版”,《大北新报》在宣传内容和舆论导向上与《盛京时报》高度统一。为了拉近与北满地区人民群众的距离,该报以北满新闻的报道为主,主要在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贩卖,同时向南传播,与位于沈阳的《盛京时报》形成照应。这样一来,《大北新报》的出现不仅使日本在北满地区的的文化侵略力度加大,更使日本统治满洲文化的“刀”插得更加深入。

总之,这一时期,随着日本对黑龙江新闻侵略的加剧,黑龙江地区俄报主导的外报格局被打破。黑龙江地区新闻业也笼罩在日本侵略的阴影之下。

猜你喜欢
中岛新报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故意输球的李云迪
老飞人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潮流时报
我家楼上的中岛一郎
《新报星期六》的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