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0-02-26 01:57孙鸿鹤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平均水平服务体系

孙鸿鹤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依据国家“十三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揭示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东北三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启“十四五”公共图书馆发展新征程,助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体水平由南向北递衰。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各省份前列,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吉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各省份中列,相当于中部地区省份。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各省份后列,相当于西部地区省份。事实上,东北三省各省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比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均公共图书馆年收入在全国31个省份中分别排位第14位、第13位、第23位,人均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分别排位第13位、第14位、第28位,这些与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份中的排位(第13位、第14位、第27位)高度吻合。

(二)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由高到低递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省级远高于其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统计,辽宁省省级公共图书馆有10项指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有3项指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级公共图书馆只有1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10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省级公共图书馆有5项指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有6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有5项指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有6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级公共图书馆只有2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9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省级公共图书馆有5项指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有6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有4项指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有7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7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北三省国有经济、重化工业比例偏高,民营经济、轻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越是基层经济活力越弱,政府财力越弱,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水平越低。

(三)东北三省各省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由“硬”至“软”递弱。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项指标中,高于或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指标,基本上都是公共图书馆覆盖率、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等反映公共图书馆设施水平的“硬件”指标,而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书刊外借册次等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软件”指标则基本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北三省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市场化程度较低,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迟缓,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共图书馆往往重建设,轻管理,更轻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较为僵化、落后。

(四)东北三省各省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由远及近递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项指标中,公共图书馆资产、总藏量等反映历史“存量”水平的指标,明显高于公共图书馆年收入、年购书经费、年新购藏量等反映现实“增量”水平的指标。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北三省曾经是全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财政收支窘迫,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投入力不从心。

二、“十四五”时期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设施建设是制约其发展水平的基础因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直接取决于其设施水平。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水平不提高,其服务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1.实现全覆盖。公共图书馆馆址宜位于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安静、符合安全和卫生及环保标准的区域;应符合当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公共文化事业专项规划,布局合理;应具备良好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市政配套设施条件良好;绿地率宜为30%~35%。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应独立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宜多馆合一,最好与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青少年宫、社区学校、公园、休闲广场等其他公共设施合建城市文化综合体。

2.争取高标准。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黑龙江省应当实现省级公共图书馆馆均建筑面积达到《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规定的国家大型馆标准(建筑面积2万~6万㎡)[1]的中等水平,即馆均建筑面积4万㎡左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馆均建筑面积达到《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规定的国家中型馆标准(建筑面积0.45万~2万㎡)[1]的中等水平,即馆均建筑面积1.23万㎡左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县级公共图书馆馆均建筑面积达到《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108-2008》规定的国家小型馆标准(建筑面积0.08万~0.45万㎡)[1]的中等水平,即馆均建筑面积0.27万㎡左右。

3.达到广延伸。“十四五”期间,东北三省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设立图书室,村级不具备单独设立图书室条件的,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开辟图书阅览区。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符合当地特点的以省级、地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上下联通、资源共享、有效覆盖的总分馆制。总馆应当加强对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业务指导,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东北三省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公共图书馆配置流动图书车或具有借阅功能的流动文化车,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有关部门应该继续大力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集中招标的方式,面向县级公共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配送图书,方便基层群众阅读。

(二)保证资金投入。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是制约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第一位因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水平、服务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1.加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经费投入。“十四五”期间,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保障公共图书馆必要的办馆资金和稳定的运行经费来源,确保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十四五”期间,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应该在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本级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开拓多元化的公共图书馆资金投入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相对与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来说,公共财政总是显得不足的。况且东北三省的电力电信、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生活设施都亟需改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都亟需健全。在财力有限甚至拮据的情况下,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满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开放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开拓市场化的多元投入渠道。

(三)创新体制机制。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目的是服务读者,服务群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是衡量公共图书馆价值和作用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公共图书馆的体制机制是制约其发展水平的根本因素。

1.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是公共图书馆重要服务内容。“十四五”期间,东北三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主动设置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广泛宣传动员,吸引更多的读者参加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应特别注意邀请群众身边人,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身边事,为群众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生态等相关知识,努力为基层群众服务。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适用资源建设和设施配备,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阅读辅导、送书上门、网络服务等,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2.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十四五”期间,东北三省应当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支持省内公共图书馆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联合服务,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促进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作用,联合本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服务。黑龙江省应该积极倡导或参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沿边地区等省份建设区域图书馆联盟,针对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图书信息服务合作,为区域内读者提供联合服务。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属于档案、文物的,公共图书馆应当与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联合举办展览,共同编辑出版有关史料或者进行史料研究。政府应当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现代新兴网络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根本保障。“十四五”期间,东北三省应该大力实施“互联网+图书馆”工程,推进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云”图书馆、“微”图书馆建设,运用网络和大数据等现代传播技术,彻底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突破传统的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壁垒,指导各地特别是有条件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借助“云存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阅读推广平台,将分散在各地的图书等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整合成数据集成信息,通过“云端”管理和服务,实现统一认证及单点登陆、数字图书导航、联合编目、参考咨询、文献传递、跨库检索、数字图书资源检索以及“一站式”全文获取、发布及一体化服务等,向全省的读者群众提供无偿、快速、便捷、精准、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读者群众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智能化设备终端,免费下载APP,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数量限制,随时随地浏览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打通数字图书服务“最后一公里”,从而根本上突破制约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覆盖、投入、设施、服务等瓶颈,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2]。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平均水平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深入东北三省 全力推进科学抗内涝保秋粮丰收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