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人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6 20:50
江淮法治 2020年18期
关键词:泾县县域人大代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载体的县级人大,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环节,关乎基层民主的实现,关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其作用和地位极其重要。加强县级人大建设、改进县级人大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作用、实现职能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级人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县级人大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履行选举、监督、决定、任免等职能,本身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县级人大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能够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意愿,能够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泾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机制,搭建代表履职平台,通过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四级人大代表统一接待选民日”等活动,推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充分发挥了代表在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

县级人大代表人民直接参与各项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直接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直接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监督,体现的是充分落实公民民主权利,有效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表达意愿,实现有效治理。几年来,泾县人大聚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县域治理的突出问题,拓展监督领域,深化监督内容,创新监督方式,努力探索出调研把脉、专题询问、跟踪督办、约见约谈、专项评议的“全链条”监督模式,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县域治理中的督促落实作用。

二、县级人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履职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县级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巩固基层政权,特别是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方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但是,正因为处于基层,县级人大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与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差距。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主要体现在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不够充分、监督实效不够强、担当作为不够多、代表履职素质仍待提升、法治思维培养和运用不够等方面。

三、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积极探索县级人大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

(一)用“法治化”护航“现代化”,促使权力运行规范化,积极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县级人大担负着重要的法治建设任务。虽然,县级人大没有立法权,但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县级人大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注重以法治的手段服务大局。如:积极开展立法建议工作,在市级立法进程中发出“泾县声音”、提供“泾县元素”。泾县人大提出的《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立法建议,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不仅确保宣纸产业发展步入法制轨道,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宣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地方立法层面规范治理行为,稳定治理效能。

加大“法律巡视”力度,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注重监督方式的转变,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和力度,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重点加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运用询问等多种监督方式,连续7年对审计查出问题督促整改,并要求整改单位主要负责人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情况。通过调研、审议和专题询问,加强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形债务的监督。依据预算法,加强对部门预算资金安排的监督。

(二)用“立体化”解决“一般化”,促使公共决策民主化,推动形成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地方组织法赋予县级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在职权范围内发布决议决定的权力,县级人大可以通过人大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推动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和生态风险防控,为实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一是发挥法治手段的社会最大公约数作用。这几年,为解决县内青弋江流域乱采乱挖砂石、乱开矿山和公路超限超载、盗采映山红等破坏资源环境问题,泾县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县域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连续6年跟踪监督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河道采砂的禁采区、开采区规划,促进水源地环境整治。

二是发挥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2019年,县人大常委会认真总结泾川镇先行试点经验,作出了《关于实施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工程工作的决定》,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首次开展民生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使民生实事工程的确定和实施由过去的“为民作主”转变为“由民作主”,着力打造县域治理协商民主的样本。

三是发挥备案审查制度的作用。备案审查制度是国家实现法治统一的重要保障措施。备案审查制度的实效性正在逐步释放。县政府《关于申请〈泾县经济开发区官塘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备案的请示》,经审查发现,和总规不符合,不予备案,确保了县城规划的有效执行。

(三)用“刚性化”推进“制度化”,促使勤政廉政常态化,在任命与使命、信任与责任中担当作为。

在同级党委的重视支持和“一府一委两院”的积极配合下,探索了民主评议和满意度测评等监督工作方式。通过满意度测评、代表约见、法官和检察官履职评议等方式,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如,对政府工作报告落实情况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的“一年两问”,对气象局、供电公司垂直管理单位的工作评议,对县工行、农行等7个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工作评议,将评议意见交予被评单位办理并限期整改,将测评结果报县委和上级主管部门,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刚性。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依法任免有机统一,完善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办法和“两院”拟任人员任前考核办法,要求被任命人员向常委会报告任期内工作,扎紧制度的笼子,以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制定提高常委会会议议事质量的办法、审议意见处理办法,严格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会议纪律,规定一年内两次无故缺席会议的就劝辞。严格“一府一委两院”负责人列席会议制度,审议议题涉及两个以上分管副县长的,应全部到会听取意见。

(四)用“多元化”避免“模块化”,促使代表履职能力专业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县域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是提升代表参与县域治理的能力水平。打牢政治基础,严把选举入口关,从源头上优化代表结构;打牢制度基础,制定“双联”、主任接待日、代表约见、履职百分制评价等办法;打牢服务基础,实现代表培训全覆盖,履职档案全记录,每年安排20%代表回原选区述职。

二是巩固并拓展代表参与县域治理的载体平台。搭建联系平台,每个乡镇建有“代表之家”,以选区为单位建立“村级代表工作站”实现了全覆盖;搭建活动平台,连续8年开展“双岗建功”主题活动,每年开展两次“四级人大代表统一接待选民日”活动,开展“千名人大代表大走访”活动;搭建知情督政平台,每年举办政情通报会。实行5年届期内将所有基层县乡人大代表走访一遍、轮训一遍、常委会会议列席一次、常委会重大活动参加一次的“四个一”工作举措。

三是充分发挥代表在参与县域治理中的作用。在服务大局中,引导代表就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履职;在行使职权中,邀请代表参加专题询问和电视问政等;在基层治理中,围绕“办成率”,实行主任领衔、县长领办、部门承办、工委督办、代表跟踪问效的联动机制,一些群众多年盼望的事项得到解决。

猜你喜欢
泾县县域人大代表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