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有句谚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临近春节,全国各地的年味渐浓,“春节经济”效应也拉开了序幕。尤为一提的是,自中国改革开放41年以来,拥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春节不仅是中国最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俗话说得好,花钱如流水。为何过节与家人幸福团聚之余,很多人都感慨一年的辛苦钱 “泡汤了”?这些钱都花哪儿去了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看春节“流水”般的钱都花哪儿去了。
现在的春节早已不像过去物资那样紧缺,供求趋于平衡,丰富的年货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琳琅满目,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而且购置年货的方式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今年我在网上买了年货,地址直接写的是老家,这样过年回家就不用大箱拖小箱了,人还没回去,春节的祝福就已经到家啦。”对于“70后”小蔡来说,丰富的年货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可谓省心又省力。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们过年回家都有类似的回忆:家里亲戚多,年货就要准备得多,春节回家路上本就拥挤,实在苦不堪言,今年网上购置年货让大家省心了很多。再加上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年货的价格和平时也差不多,甚至网上购买更便宜。而且,从中国传统年货,到商超中的进口商品,再到跨境购洋年货,消费者在网上选购年货也在不断 “升级”。
确实,到了年底,各大电商平台都瞄准了年前最后一波 “捞金”的机会,纷纷推出了年货节优惠活动。厂商通过优惠活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消费者通过优惠活动,以比平时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获得心理满足。进一步说,此举让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买卖双方都实现了 “帕累托改进” (就是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于社会而言,总福利得到提升。
其实,从微观层面讲,多种优惠形式能为电商带来更多的生命力,盘活店铺的销量、促进电商平台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消费能力,而消费则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年货也有了新的定义。“80后”小徐今年选购的 “年货”是全家出境海岛游。小徐表示,往年都是在国内过年,今年选择出境海岛游,就是想带着孩子好好放松一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人们旅游过年的步伐逐渐从国内转向国外。
未来,品牌消费、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将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专家认为,以年货消费为契机,打造 “年货经济”,能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生产企业更加注重品质、品牌建设,对促进零售业转型、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除了要置办年货,还有另一大开支,那就是礼尚往来,主要是走亲访友、孝敬长辈、晚辈压岁钱等。虽然礼金多少和礼品种类因人而异,但越是这种扎堆送礼的时候,就越是让送礼者犯愁的时候。送什么礼物?怎么送?收礼的人能不能安心收下?关于送礼,实在是一门大学问。
网络上曾针对过节送礼做过一项调查,过年送礼“需考虑的因素中哪点最重要”,选择 “注重面子,倾向选贵的品牌的”占26%,而 “注重品质,倾向选物美价廉实用的”占23%,选 “面子和品质同样重要,最好两者兼顾”的占51%。
实际上,经济学有一个 “二八定律”,也叫 “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 “二八定律”。所以,送礼不一定非得送贵的,礼品中只有两成是有用的。春节送礼,应该投其所好。通常那种 “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的礼物,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而且通常不会被拒绝。
因此,这就引申出来了 “弗里德曼定律”,即礼不在贵,讨得欢心才是硬道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N·W·弗里德曼提出的理论,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相喜欢。有利益与利益的相互补充,才会有需要与需要的相互满足。
与送礼相似的是发问候短信。有人的短信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问候短信,短信前有名字或尊称,后面有发短信人的名字或谦称。这样的短信,自然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感到对方的关怀。有人则采取群发短信的方式,同样教条式的问候,前面没有接受者的名字,后面甚至没有发短信者的名字,这样的问候短信冰冷冷的,不被作为垃圾短信才怪呢。两种问候短信的发送方式花费的金钱一样,但效果大不一样。
要送一份好礼,发一个让人心动的短信,都必须在 “认真”二字上下功夫。
春节是消费的旺季,是购物季,不少人总觉得,一年辛苦到头,应该买点 “好”东西犒劳犒劳自己,或者过年回家应该整点高品质的东西,不能失了颜面。我们常常会看到,市场上一些东西虽然价格非常贵,但依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即便有的人薪资不高,却仍会选择贵的东西买。
之所以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经济学上有个 “凡勃伦效应”可以解释这一切。凡勃伦效应,就是指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因虚荣、攀比等心理因素做出冲动的选择,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它表明消费者这种购物行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由于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因此被命名为 “凡勃伦效应”。
举个例子,一双款式、皮质都差不多的皮鞋,在小鞋店中可能只卖80元,但一进到大商场,价格就可能飙升到几百元。尽管价格上涨不少,却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去买。
“凡勃伦效应”其实反映的是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也就是说,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因虚荣、攀比等心理因素作出冲动的选择。比如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而将价格作为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需要提醒的是,春节到了,既要让自己过年开心一下,更要注意理性、适度的消费。
不过,笔者突然想到了电影 《大腕》里的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只买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看来,并没有绝对的理性,也不可能有绝对的理性消费。满足我们的感性的需求、心理的需求的消费,有它存在的理由,这反而是一种理性的消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