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理念的逻辑体系和重要价值

2020-02-27 16:10王亚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防灾救灾减灾

王亚兰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情况,党中央把防灾减灾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形成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相关理念。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公开发表讲话,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等重要论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灾害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新时代的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前进道路。

一、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理念的生成逻辑

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理念的形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及其演变规律的正确反映,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置身于新时代,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开始希望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环境、有更稳定的就业保障、有更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人民群众对安全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回顾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我们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能否正确处理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问题,能否正确判断和应对防灾减灾形势变化,关系到今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成败。面对灾害频发的国情,人民对安全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防灾减灾工作事关民生底线,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正是基于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宗旨,我国防灾减灾相关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新时代防灾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防灾减灾理论发展的思想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数次抗灾救灾实践活动中,我国政府在救灾体制、政策、措施等方面不断完善的同时,防灾减灾理念也与时俱进,在原有理念基础上不断发展。此外,立足于各自学科自身的出发点,灾害历史学、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和灾害保障学等学科也对防灾减灾理念进行了补充和阐释。灾害历史学家指出,自有人类的历史以来,灾害就如影随形,灾害史与人类史几乎同步。在自然灾害严重且频发的实践基础上,人类对灾害的成因、演化等情况不断有了新的认知,防灾减灾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1]1。社会学家指出,社会文化功能尤其是文化系统溃败与否是防灾减灾的核心问题所在。灾害经济学家指出,防灾减灾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降低灾害损失[2]291。灾害保障学家指出,防灾减灾急需构筑以政府和灾害保险为主力,以灾害社会救援及互助保障为辅助的严密且完整的灾害保障体系[3]159。立足于新时代,面对我国灾害频发的国情,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抵御灾害的能力,实现防灾减灾工作的关口前移。习近平同志就防灾减灾问题数次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些均为今后做好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在防灾减灾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

(三)中国严重灾害问题的现实驱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始终同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息息相关。如著名学者傅筑夫先生所言,一部二十四史,相当于一部中华民族的灾荒史[4]1。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十分频繁,且就地域分布来看,几乎涉及全国,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仅2019年10月份,我国共发生地震灾害八次;陕西、甘肃等地发生滑坡崩塌和风雹灾害;台风“米娜”登陆造成上海及浙江多地受灾;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影响。灾害的频发及其复杂演变,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进程。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深谋远虑,在我国自然灾害频繁、造成严重损失的现实驱动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全局,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有关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为今后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理念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以来,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国情,习近平同志数次提及防灾减灾这一问题并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理念,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些工作理念呈现的逻辑理路。

(一)“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唐山市抗震救灾四十年之际发表讲话,明确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5],即“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包涵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中国传统优秀减灾文化的延续。《周礼》指出:“事未至而使之备,患未生而是之防。”可见在先秦时期防灾减灾思想萌芽已然出现。此时,储备粮食是人们防患灾害发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了先秦的思想,储粮备荒的思想流于天下,且出现灾害预防的意识,根据灾害发生前的征兆指导农业生产。秦汉魏晋时期,一些含有灾害预防思想内容的书籍开始出现,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时防灾减灾主要有两方面变化:一方面“防灾大于救灾”的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将储粮备荒措施上升到统治层面。二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综合性减灾工作的指导性原则和策略。从指导性原则来讲,“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将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等综合考虑,指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效进行。从国家策略方面来讲,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实行跨部门和跨领域的灾害风险管理,不断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概括地说,“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就是我国过去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得好的要继续坚持,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善。

(二)尊重自然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同志指出,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51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存于自然界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是防灾减灾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这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发展的短板。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损害,正是自然灾害猖狂肆虐的主要根源”[7]3。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基本上都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叠加在自然因素变迁之上造成的,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亦或是灾害多发区,人类的不合理干预会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为此,我们需遵循自然规律,将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考虑,统筹谋划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习近平同志亦是始终坚持深厚的人民立场,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从把自己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这个角度思考怎样为人民服务[8]57。新时代背景下,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具体到防灾减灾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发扬“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坚持“灾害面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十八大以来,防灾减灾延续和继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每当灾害发生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于首位。近年来,鲁山县特大火、盐城龙卷风冰雹重大灾害、四川芦山地震、阳县山体滑坡和长江黄河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灾害事件发生后,习近平同志心系人民,多次作出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重要指示,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正常。主要表现为给受灾群众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医疗服务,做好灾区群众的心理安抚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四)为全人类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中国方案的贡献情怀

放眼全世界,灾害的频发给全人类造成了巨大破坏,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不仅是一国的事,而且关系到全人类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防灾减灾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此,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理念作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为全人类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中国方案。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性灾害治理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国际间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频繁开展。通过国际合作更加精准地认识灾害的成因,更加有效地减轻灾害风险。如中国与美国增加了关于地震预警、大震联合科考等合作。二是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救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受灾国家及时给予人道主义援助。2014年埃博拉疫情爆发、2015年尼泊尔发生地震、2019年莫桑比克强热带气旋“伊代”(IDAI)发生后,中国政府都迅速伸出援助之手。三是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事务。积极参与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实施有关的活动以及2018年三次减灾大会等。

三、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理念的重要价值

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重要理念内涵丰富、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概括来看主要涉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人民立场和战略高度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行动指南。我国防灾减灾相关理念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践价值: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行动指南

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重要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抗灾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将有力地指导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升。新时代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举国救灾到全面防灾的转变。一方面,从轰轰烈烈抢险救灾到统筹布局谋划灾害预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忽视了灾害预防的重要性,不论是人民群众还是新闻媒体都较为关注救灾工作的进展。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指出,比起灾后救援,灾前预防更为经济、人道。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不再只求温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类更加关注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认识到灾害是极具破坏力的因子,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实现关口前移,从以前的注重救灾转变为重视防灾,加快灾害的预测、预警、预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举国动员转变为全民参与。与美国“弱政府、强社会”的制度相比,我国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特殊的灾害管理体制,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重大特大灾害发生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形成了中央一声号令,各级基层组织开展党的活动、落实党的政策、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中的模式。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力量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把“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列为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二)文化价值:极大地促进减灾文化的发展

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理念对提升国家减灾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减灾文化的对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严重的灾情、复杂的灾害环境,急需构建具有中华特色、国际观瞻的防灾减灾文化体系。减灾文化总体来讲是人类对待灾害时表现在思想、行为和态度上的总体表现,随着人类和自然的不断抗争,其内涵不断丰富[9]。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理念是减灾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一方面,防灾减灾相关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理念的继承。早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提出了“两山论”;2016年习近平同志去唐山市视察时,又提出了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障”“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不谋而合,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防灾减灾相关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减灾文化中“天谴灾异”理念的批判。传统社会中,不论是历代皇帝、各朝政府还是黎民百姓都相信“天谴灾异”这一观点。上有帝王逢年逢节规模化、制度化的祭天拜神、祈祷祭祀,下有黎民百姓的烧香拜佛,将灾难的出现归因于人类不够虔诚,足以说明当时“天谴灾异”观点深入人心。可见,反映伦理道德、提倡情感理性成为这一时期减灾文化的特征。对待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这种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从而提高减灾成效。此外,我国防灾减灾理念也是对西方减灾文化的扬弃,赞扬了人们摆脱迷信走向科学,同时摒弃了“征服自然”“人类中心论”的观点。古代西方,人们将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问题寄托于上帝、依赖宗教。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完全摆脱了迷信,但又变得完全依赖科学,试图用科技去征服自然,但自然灾害却没有完全消除,反而给人类生存带来危机。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指出,要“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速度,推动北斗导航、卫星遥感、数字地球、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领域中的应用,有效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相关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减灾文化的内容,提升了公民防灾素养,促进了减灾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防灾减灾理念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除了火山灾害外,低温、暴雨、雪灾、地震、台风、冷冻等自然灾害都出现过。防灾减灾有关理念对新时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落实相关民生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与国家重要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在战略的提出上,将发展与减灾同步考虑,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扶贫工作相结合,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减灾工作可以对战略的实施起到保障作用。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减灾能力相对薄弱,若能在“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中做更多的减灾救灾工作,可以提高沿线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有助于国家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总体而言,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理念对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重要意义。

(四)世界价值:为国际社会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我国防灾减灾相关理念为国际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抗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不仅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政治高度,放眼全球也具有世界温度。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十多年的励精图治,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颇丰的成就,这将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效经验和启示。”但在此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不接受对我国遭遇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国际援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工作根据国情进行了调整,防灾减灾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摒弃了之前坚持利用自己互助共济的社会制度优势,解决临时性、区域性受灾带来的经济困难的做法,开始了国际交流合作。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防灾减灾工作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互动频繁;积极参与国际减灾合作与交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对受灾国家给予人道主义援助等。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次防灾减灾、救灾抗灾实践的概括和提升,为国际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防灾救灾减灾
航母救灾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