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林木苗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020-02-27 19:47刘存芳
林业科技情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敌百虫辛硫磷苗圃

刘存芳

(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大同 037006)

伴随着我国林业的迅速发展,对林木幼苗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林木幼苗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个体苗圃对在育苗中出现的病虫害不能有效的识别和预防,直接导致林木种苗质量不高。再加上我国苗圃规划发展不科学,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加大了病虫害规模性爆发的几率。特别是最近几年,暖冬为病虫害越冬制造了温床,加速了繁殖,导致了病虫害的严重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林业病虫害加重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害,进而带来经济上的严重后果,影响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基于此,从林木苗期入手,分析了林木幼苗病虫害发生特点,针对常见病害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防御措施,以期为林木幼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1 林木苗期病虫害发生特点

我国林业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病虫害一旦爆发蔓延速度极快,对苗圃的影响巨大。加上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很多,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不同,需要的技术处理手段各异。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对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的探究,基本掌握林木幼苗的病虫害发病时期,但防治效果不佳,特别是个体苗圃,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理念相对薄弱,一旦发现病虫害首先采用的是化学防治[2]。农药在我国林木幼苗上的使用量持续上升,使用次数和浓度不断增加,使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在相同的药物不断使用后,害虫具有了较强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不仅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还影响林木苗期的生长。

2 林木种苗常出现的病害及主要防治措施

2.1 苗木立枯病

立枯病是苗木最长见的一种病害,一般分为芽腐型、猝倒型和立枯型三种。芽腐型指种子和幼芽在土中感染腐烂而死;猝倒病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未木质化以前,典型症状是茎基部组织腐烂缢缩,地上部分由缢缩处折倒而亡[3];立枯型则苗木后期被侵染,此时苗木已进入木质化,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幼苗质化后容易发生立枯病,根部皮层腐烂,输导作用破坏,地上幼苗枯立萎蔫而亡。立枯病在整个幼苗生长阶段均会发病,所以苗圃一定要经常轮换茬口,一般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沙土地作为育苗地。育苗前要进行土壤消毒,常用百菌清、多菌灵、甲托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消毒。待幼苗出土后,用波尔多液连喷2~3次进行预防。林木幼苗一旦发病,用2%的黑矾水喷洒幼苗,并及时拔除病苗带出苗圃,针对发病土壤重点喷黑矾水,预防立枯病的进一步蔓延。

2.2 腐烂病

腐烂病可分枯梢和干腐两种类型。枯梢型主要在小的枝梢上染病,表现为干枯,对幼苗树体的影响较小;干腐型则发生在幼苗的主干及大枝上,造成病部腐烂,并伴有酒糟味,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龟裂,湿度大时,病斑处长出桔红色丝状物。

腐烂病不仅在林木幼苗时期发病较重,对整个林木生长过程均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培育的幼苗是抗病品种,其次利用修剪等手段清除病枝,增强树势,提高幼苗本身的抗病能力。利用冬季病原菌越冬,对幼苗树干进行涂白处理,对已经产生的病斑及时刮除,并用多菌灵、甲托等药物涂抹杀死病原菌,然后采用赤霉素等生长技术涂抹病斑四周以促进病斑愈合。

2.3 黑斑病

黑斑病主要危害林木幼苗的叶片和枝干上,叶片发病时,首先出现0.2mm左右的红色病斑,随着叶片的衰老,红色病斑先变成黑褐色,最终转化为黑色,病斑的增加会造成叶片提前脱落。幼苗嫩梢上发病时,形成2~5cm黑褐色梭形病斑,稍隆起,中间产生微带红色的分生孢子堆。高温高湿是黑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为预防苗木黑斑病的发生,种植密度不要过大,以利于通风降温。其次要清洁苗圃,把落叶、病株等及时带出苗圃并集中烧毁。为防治苗圃郁闭不通风,尽量远离大苗区或树林带。6月末是黑斑病发病的高峰期,幼苗一旦发病多采用代森锰锌、波尔多歇、甲基托布津等药物进行防治。

3 林木种苗常出现的虫害及主要防治措施

3.1 地老虎

地老虎的食性很杂,能够对苗木、农作物等植物幼苗造成危害。地老虎幼虫一般晚上出来活动,主要危害幼苗的嫩叶和幼茎。危害的重要特征从地面将苗木幼茎咬断,然后将幼苗拉入土中取食,对黑光灯有很强趋性,喜吸食糖、醋等酸性气味物质。

加强虫性检测是防治地老虎的重点,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用2.5%敌百虫粉剂进行土壤处理,并加强苗圃管理,进行中耕和清除杂草等,可防止杂草上的幼虫转移到林木幼苗上为害,将幼虫治除在初发期或3龄以前。采用敌百虫配制成毒饵于傍晚撒于苗床上,可诱杀3龄以上幼虫[4]。地老虎成虫具有趋光性,在地老虎羽化期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可有效压低第1代虫量。药物防治是在幼苗的根部或者四周土壤利用辛硫磷、敌百虫等药剂喷施或者灌水进行防治。

3.2 蛴螬

蛴螬终身栖居土中,以林木幼苗的块根、块茎及幼苗等为食,主要是咬断作物幼苗根部和根系,植物萎蔫以致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是一类分布广、危害重的害虫,主要分布在土壤10 cm~20 cm内。

对于蛴螬的防治方法也应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以通过灌水来控制地下害虫的危害,当土壤含水量达到35%~40%时,对蛴螬具有驱除作用,周边杂草也是蛴螬的产卵场所,应及时铲除杂草。在每年夏季,利用蛴螬成虫的趋性用糖醋液诱杀;也可用麸皮拌辛硫磷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撒施进行诱杀。在害虫大量发生时(6-8月)可随水灌施50 %辛硫磷,但辛硫磷对土壤污染严重,发病严重的地块才可施用。

3.3 灰象鼻虫

大灰象鼻危害杨、柳等的幼苗顶芽和嫩叶,严重时把新发的芽全部吃光,造成小苗死亡。灰象鼻虫在山西北部的活动期在4-5月,主要在土块间隙或松软表土内取食腐殖质和须根,对苗木基本无害。成虫具有假死性、群集性,是危害植物的主要虫态。

对灰象鼻虫的防治是,应充分了解成虫的活动习性,在9时前或傍晚进行人工捕捉成虫,并集中消灭。也可以利用成虫的群集性和假死性,在地块周围挖沟诱集成虫,在沟内放新鲜或腐败杂物,然后用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杀螟松、氧化乐果等农药防治。

3.4 华北蝼蛄

蝼蛄主要危害林木和果树的种子、幼苗,以啃食刚出土幼苗的根和嫩茎为主,在地下把幼苗翻起,使幼苗根外露而干死。蝼蛄成虫多在夜间活动,发病高峰期为4-5月中下旬。

蝼蛄的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主,首先要加强苗圃地管理,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利用蝼蛄的趋光性,在无风闷热天气,悬挂黑光灯进行诱杀。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麸糠、豆饼等拌入敌百虫、辛硫磷等药品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撒施进行诱杀。

3.5 其它虫害

金针虫主要危害多种针阔叶树和果树及刚发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的根部,它们以幼虫危害种子和幼苗根部,造成缺苗断垄。金龟子在苗圃地中,幼虫危害松树林木幼苗根部,成虫取食阔叶林木幼苗的叶片和嫩芽,主要预防措施可在播种时用6%敌百虫拌种预防。

4 结语

林木幼苗对病虫害的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对林木幼苗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防治,防治期长,而且不会影响林木的生长环境[5]。农业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群集性等特点对成虫进行诱杀,同时增强树体,提高苗木对病虫害的抗性。化学防治多选用低浓度化学药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波尔多液、有机磷、石硫合剂、多菌灵、托布津等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剂。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不断改进防控措施,加强对林木幼苗的种植及养护,提高幼苗质量,保证林木供给。

猜你喜欢
敌百虫辛硫磷苗圃
敌百虫对合浦绒螯蟹的毒性影响
敌百虫在畜禽养殖中的合理使用
敌百虫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国内辛硫磷的应用研究进展
家蚕中肠内对辛硫磷耐受性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几种鱼类用药 注意事项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