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酒名翻译对比分析

2020-02-27 22:2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玉液英译本黄酒

周 维

(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引言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典名著《红楼梦》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酒文化,全书120 回中涉及“酒”字的描写达到580 多次。书中对于饮酒名目介绍主要包括生日酒、赏戏酒、祭奠酒、饯行酒、赏花酒、赏月酒等。该书介绍了很多我国清朝时期典型的酒类和酒名,包括西洋葡萄酒、绍兴酒、果子酒、黄酒、琼浆、玉液、屠苏酒、金谷酒、惠泉酒、万艳同杯、烧酒、交杯酒等,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从识解理论的五个要素: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来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典型英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及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英译本)的译者在翻译时的识解运作过程。

二、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简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属于认知活动,其识解(Construal)理论作为一种人类认知的主要方式,侧重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运作研究,可以用来解释译者对于相同场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述的主观认知原因。识解(Construal)作为一种人类认知的主要方式,意指“人们具有用不同方式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识解机制由五个要素构成:详略度(specificity),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突显(salience)。[1]54

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代表人物王寅(2008)认为将辖域和背景合并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因此下文将辖域和背景两个要素合并。

(一)辖域和背景

辖域和背景指人们描述某一事物时所激活的认知概念域内容,由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三方面构成。百科知识指的是个人的知识体系或基本认知域;背景指人们认知理解某一事物时所需的相关百科知识,背景与百科知识存在一定的重合;级阶是指人们在认知理解一个事物时所涉及的辖域大小。[2]79人们对某一场景成功识解意味着该场景激活了认知中与之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在翻译过程中辖域和背景可以理解为认知过程中所涉及的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知识。

(二)视角

认知翻译学中的视角指的是译者描述情景采用的角度,视角差异体现了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对原文的识解差异。根据认知翻译学的观点,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体认知差异,人们对于同一场景的认知可能选择不同的视角。视角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会出现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3]75

(三)突显

突显是人们在观察和认知某一场景时所具备的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或关注整个事件或情景,或只关注整体的某一部分。从认知翻译学角度来说,突出的那一部分侧显为主体,次突出的部分则消显为背景。由于突出的部分不同,人们对于同一事件或情景表达的语言意义也不同。[3]75-76

(四)详略度

王寅认为,详略度指人们可以用不同的精确或详略程度去认识或描述一个事物,包括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词汇层面上,详略度中的“详”和“略”通常分别用词的下位范畴和上位范畴来表示;在句子层面上,详略度则表现为详略程度有别、精细层级各异的小句。[4]53

译者在翻译认知中的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都来源于识解。识解方式的差异导致译者对于同样的场景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识解的五个要素可以解析两个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认知过程,这五个要素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时候互相重合。

三、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酒名翻译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提到的酒名很多,本文主要列举黄酒、惠泉酒、万艳同杯、琼浆、玉液这几个典型的酒名,以认知语言学分析框架为基础,运用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五个要素,探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在翻译时的识解运作过程,试图对其展开对比分析和解释。

(一)黄酒

黄酒在《红楼梦》中第31,38,41和75回共出现了四次:

例1.第31回:宝玉......叫人烫黄酒......[5]205

杨、戴译文:...to heat Shaoxing wine ...[6]610

霍、闵译文:...to heat some rice wine....[7]827

例2.第38回:......却是黄酒。[5]257

杨、戴译文:...it was yellow wine.[6]760

霍、闵译文:...But it proved to be yellow rice-wine....[7]1028

根据百度百科知识解释:黄酒起源于中国,3000多前商周时期中国人学会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启了黄酒酿造史。我国黄酒产地较广,品种较多,如绍兴女儿红、绍兴状元红、鹤壁豫鹤双黄、江苏金坛和丹阳的封缸酒、山东即墨老酒、广东客家娘酒、上海老酒、湖南嘉禾倒缸酒、河南双黄酒、张家口北宗黄酒、广东珍珠红酒、湖北老黄酒等。其中浙江绍兴黄酒历史最为悠久,最有代表性。黄酒一般以大米、黍米和粟做原料,酒精含量较低,多在14%—20%之间,黄酒营养丰富,含有21种氨基酸,有“液体蛋糕”之称。此外,黄酒有医疗保健药效,至今仍被当作药引子使用,例1中的黄酒就是作为山羊血黎洞丸的药引子被服用。

在例1中杨、戴把黄酒译成Shaoxing Wine,即绍兴酒,笔者认为这种译法表明杨、戴两位译者对于黄酒的识解并不成功。从辖域和视角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激活的认知中与黄酒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都与原文黄酒有一定差距。从级阶来说,两位译者在认知理解黄酒时所涉及的辖域缩小化了。从百科知识和背景而言,杨先生作为一个本土中国人士,本应知道绍兴酒只是黄酒中的一种,并不等同于黄酒。例1 中霍、闵译两位译者将黄酒翻译为rice wine,例2中杨、戴两位译者将黄酒翻译为yellow wine,霍、闵译两位译者将黄酒翻译为yellow rice-wine。我们发现对于黄酒这同一酒名, 在两个例子中,两个英译本译者都采用了不同的译法来翻译,这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根据百度百科知识解释黄酒多为黄色,还有些是黑色、红色、白色、浅绿色或琥珀色等。从级阶来说,杨、戴两位译者在认知黄酒时所涉及的辖域缩小化了。例2中把黄酒译为yellow wine(黄色的酒)的识解也不算成功,根据百度百科知识,黄酒是由大米等谷物酿造而成。例1 中霍、闵译两位译者的译文Rice wine,从突显这一要素来说,他们关注的是黄酒的本质—米酒,从辖域和背景来说,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激活的认知中与黄酒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因此对于黄酒的识解是成功的。例2 中霍、闵译两位译者将黄酒翻译为yellow rice wine,即黄色的米酒,从级阶来说,译者在认知黄酒时所涉及的辖域也缩小化了,因为黄酒还有黑色、红色、白色、浅绿色或琥珀色等,可见霍、闵译两位译者对该译名的识解并不准确。笔者通过网络英语词典索引工具OneLook检索黄酒的译法,查询结果发现:目前有九种字典收录了rice wine的译法,还有一种字典收录了yellow wine的译法,没有发现任何字典收录yellow rice wine这一译法。可见黄酒翻译成rice wine是普遍可取的。

(二)惠泉酒

惠泉酒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两次:

例3.第16回:又道:“......惠泉酒。”[5]99

杨、戴译文:“...try this Hui Fountain wine...”[6]294

霍、闵译:“...the rice wine ...”[7]387

例4.第62回:......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5]440

杨、戴译文:...to drink two of three catties of good Huiquan wine.[6]1316

霍、闵译文:...to drink two of three catties of rice wine ...[7]1620

在例3和例4中杨、戴把惠泉酒翻译成Hui Fountain wine。根据百度百科解释:惠泉酒是黄酒的一种,生产于江南一带,惠泉又称“慧泉”,是无锡惠山西边第一峰下的一口泉,其味道甘美清醇,因此经常用来酿酒。唐朝大学士李东阳写有“惠泉春酒送如泉,都下如今已盛传”的诗句,可见惠泉酒是根据产地而得名。在翻译时杨、戴遵从专名翻译的原则来译,从辖域和背景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激活的认知中与黄酒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因此识解是成功的。从详略度要素而言,霍、闵两位译者两次都将惠泉酒翻译成rice wine,在词汇层面上,这两位译者在翻译认知过程中采用惠泉酒的上位范畴来表示,因为惠泉酒也是黄酒的一种。从视角而言,作为非本土人士,鉴于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体认知差异,霍、闵两位译者对于惠泉酒的认知选择了与杨、戴两位译者不同的视角,可能考虑到英语目的语读者不熟悉中国酒文化,将惠泉酒翻译成rice wine,有利于读者了解惠泉酒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酒。从突显要素而言,霍、闵两位译者在翻译认知过程中关注的是惠泉酒的本质是米酒,没有关注酒的产地;而杨、戴两位译者则突显了惠泉酒的产地。可见,由于突出的部分不同,不同译者对于惠泉酒的译法才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

(三)万艳同杯

万艳同杯只在《红楼梦》第5回出现过,警幻道:“......因名为‘万艳同杯’。”[5]34

杨、戴译文:“...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6]100

霍、闵译文:“...Hence its name,‘Lachrymae Rerum’”.[7]139-140

万艳同杯酒名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与万艳同悲谐音,其字面意思指的是万种美好的东西相融合酿成的酒,实质上暗指《红楼梦》中众多才华出众但命运悲惨的女子。这种酒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而且查无可考,应该是曹雪芹杜撰的。从视角而言,杨宪益作为本土中国人,考虑到在翻译时要把双关译出来并非易事,因此只翻译了表层意思。霍、闵作为母语为英语的译者,鉴于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体认知差异,可能考虑到英语目的语读者不熟悉万艳同杯具体所指,站在西方读者的视角,借用了拉丁语中的Lachrymae Rerum一词,用英语解释为tears shed for things或the sadness of life,这一译文将原文中万艳同杯的暗含意思翻译出来,有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该酒名暗含的深意。从突显要素而言,杨、戴两位译者在翻译认知过程中只关注了表层意思;而霍、闵两位译者则关注了万艳同杯的内涵。由于突出的部分不同,导致万艳同杯译文差异较大。笔者认为,从目的语读者角度而言,在翻译认知过程中霍、闵的识解更成功,有利于读者理解万艳同杯的内涵。

(四)琼浆、玉液

琼浆、玉液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五回:

真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5]34

杨、戴译文:...nectar ...ambrosia.[6]100

霍、闵译文:Celestial nectar...

And liquid gold ...[7]139

此处原文中的琼浆和玉液属于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美酒或者甘美的汁液。根据中国神话传说,饮用琼浆玉液可以让人成仙。对于琼浆,杨、戴以及霍、闵四位译者都翻译成nectar。在希腊罗马神话中nectar一词指的是众神用来食用的仙酒,可以使其保持长生不老。从辖域和背景要素而言,在翻译认知过程中,琼浆激活了杨、戴以及霍、闵四位译者认知中与之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级阶和背景。从视角而言,四位译者在翻译认知过程中都采用归化译法,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认知差异,对于琼浆这一酒名的认知选择相同的视角,借用希腊语中的nectar一词,表达出与琼浆相似的意思。对于玉液,杨、戴采用ambrosia来翻译。从突显来说,该译文只关注原文整体的某一部分,即玉液的神话色彩,但是却没有突显甘美的浆汁,因为在希腊罗马神话中Ambrosia一词用来指让人长生不老的仙果。霍、闵两位译者将玉液翻译为liquid gold。从视角而言,西方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该词指的是美酒,但是从详略度而言,霍、闵两位译者在翻译认知过程中对玉液这个较为复杂的原文做了简化处理,只译出了其基本意思,失去了玉液在原文中蕴含的神话色彩。笔者认为,从目的语读者视角而言,在翻译认知过程中杨、戴的识解更成功,有利于读者理解万艳同杯的内涵。

四、结语

本文以杨宪益夫妇所译英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所译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分析框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机制的五个要素来解释《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在英汉语际转换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突破了以往对翻译过程停留于描写层面研究的局限。基于认知语言学分析框架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酒名的对比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四位译者在翻译认知过程中的差异。从译文的翻译效果而言,四位译者对于以上酒名的翻译各有优劣,译文并非全部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翻译认知过程中,译者在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这五个要素方面认知的差异导致译文与原文出现了一些偏差。然而认知语言学侧重的是客观逻辑性分析,对于翻译中涉及的译者个体情感要素的研究尚不能作出全面深刻的解释。因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还受到个人水平及爱好兴趣、主观情感需要、信仰等要素的制约,所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并不能解释翻译英汉语言转换活动的全部。

猜你喜欢
玉液英译本黄酒
甘如意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黄酒为引更助药力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答谢青萝烹茶
“舌抵上腭”的好处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玉液消渴颗粒中8种成分
IC厌氧反应器+A/O工艺在黄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