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

2020-02-27 10:22闫献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6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辽代赤峰

闫献冰

摘 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面积9.02万平方千米。在辽代时,辽五京中有二京位于今天的赤峰市境内,分别是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五京和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赤峰是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多年的辽代历史,契丹族的生活习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对赤峰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有一定的影响,文章选择了节日、饮食、游戏和生产习俗来论述这些风俗习惯对赤峰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赤峰;风俗习惯;影响

1 节日习俗

1.1 元宵节赏灯

元宵节赏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朝廷会举办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民族特色。契丹民族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辽史》中就有辽穆宗耶律璟于应历十二年(962)正月“夜观灯”的记载。元宵佳节赏灯的习俗是契丹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契丹族人因为喜爱而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每年都会举办花灯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今天的赤峰地区,其下辖的七旗两县三区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办花灯节,让百姓同享节日的喜庆。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的花样翻新。虽然花灯的样式改变了,但赏花灯这种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

1.2 五月节

五月节是端午节的俗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契丹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也会举办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节日。古代辽人用艾和棉做成艾衣,以备严冬御寒,也会用艾做成艾糕,系五彩丝索于臂以辟邪免灾。皇帝佩戴的五彩丝索称“合欢节”,也叫“长命缕”。同时,还有拜天、射柳和击球等习俗。以彩色丝结成合欢索就是现在赤峰地区的孩子们在五月节这一天佩戴在手臂上的五彩绳。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家中老人会用五色线结成绳系在孙辈的手腕上,等到第一场雨来临的时候,将五彩绳解开放在雨水中,以祈求孩子身体健康,祛除灾祸。在赤峰地区生活的人们会在五月节这天去野外采艾蒿,清洗脸部和手部,祈福避祸。这一传统的习俗让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会继续弘扬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体验不一样的节日氛围,让生活更有仪式感。

2 饮食习俗

2.1 火锅涮肉

契丹人除煮食大块鲜肉外,还喜欢涮食肉片,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一处辽墓壁画上就有火锅涮肉的场面。三个契丹人围在火锅旁,席地而坐,正在用筷子涮食肉片,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小蝶、碗等,估计是用来盛放佐料的。现在在赤峰地区也非常流行吃火锅,无论是外出就餐还是在家聚餐,火锅都是老少皆宜的首选。赤峰地区的火锅涮肉香味纯正,选料精细鲜嫩,肉片紙薄均匀,调料多样味美,涮肉醇香不膻。涮羊肉可以说是本地人不可或缺、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美食,选用的羊都是本地饲养的。赤峰地区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丰富的植被和草料使当地的羊肉性好、蛋白高、脂肪低、口感佳。

2.2 面食

到辽中后期,辽人粮谷食物的制作技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多,原材料的丰富让古代辽人的食品种类也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仅开始制作和食用馒头、煎饼、糕、水饭、干饭等,还特别喜欢煮制、食用黏性食物。今天的赤峰地区居民仍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而且人们喜欢用黄米或糯米加红豆蒸制豆包、年糕。特别是在乡村,孩子过百岁、盖新房上横梁的时候都会蒸豆包、撒年糕,以示庆贺或图个吉利。当今赤峰地区的饮食结构和契丹辽社会的饮食结构差不多,只是现在吃的食物越来越精细,烹饪方式越来越复杂。

2.3 冻梨

为长时间保存和易于携带,辽人根据辽地冬季漫长而寒冷的自然条件,有了制作冻果的习俗。到了冬天,辽人会把一些晚秋收获的梨、柿等水果冷冻起来,制成冻果保存,想吃时随时解冻了就能吃,非常方便。这种冷冻保存水果的方法流传至今。在今天的赤峰地区吃冻梨仍是居民在冬天的一大乐事,人们会买一大袋子冻梨藏起来,茶余饭后吃上一颗,酸甜爽口,健胃消食。虽然现在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冻梨,但聪明智慧的契丹人在1000年前就想到了这么好的保存水果的方法还是令今人敬佩。这种方法保存的水果即使放了很久也基本不会影响水果的营养价值,因为低温保存不仅可以减缓微生物繁殖,也能抑制一些酶的分解,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

3 游戏习俗

3.1 嘎拉哈

《辽史》中记载应历六年(956),辽穆宗耶律璟“与群臣冰上击髀石为戏”,这里的“髀石”指的就是嘎拉哈。嘎拉哈是动物后腿膝盖处的一块骨头,最常见的是羊的骨头,所以大多指羊拐骨。辽朝时,嘎拉哈是辽代契丹民族比较大众化的玩具,在辽代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铜制的嘎拉哈。契丹辽的嘎拉哈实际用途分为三种:一是原始巫术占卜祭祀的用具;二是游戏玩具;三是佩戴的饰品。在今天赤峰地区嘎拉哈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玩具功能,称为“欻嘎拉哈”,又称“骨子儿”,一直到90年代晚期还是赤峰地区民间特别常见的游戏,大人和孩子都特别喜欢。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玩具越来越多,这项游戏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2 叶格戏

叶格戏又称“叶子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纸牌博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扑克雏形。叶格戏是从中原传入辽地,深受契丹人喜爱的游戏,《辽史》中记载:应历十九年(969)正月,辽穆宗耶律璟“与群臣为叶格戏”。辽地对纸牌的喜爱影响深远,在今天的赤峰地区人们也非常喜欢玩扑克。当地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最具地方特色的纸牌游戏叫“对调”,四人成局,二人一组,牌局充满智慧和变数,要求团结合作,是赤峰百姓在闲暇时的最爱。

3.3 围棋

围棋同马球、角觝、射柳同为辽朝四大体育运动,是一种特别益智的棋类项目。早在辽建国前,契丹贵族就受唐代围棋盛行的影响,非常喜爱这种娱乐项目。辽朝建国后,辽朝皇帝也喜欢玩围棋,《辽史》中有“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的记载。辽中后期时,围棋在民间迅速普及。在赤峰市辽代考古发掘中曾多次出土过围棋,赤峰市博物馆馆藏的黑白围棋是60年代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毛布沟村辽墓出土的,白棋子由白石制成,黑棋子为煤晶石制成,圆饼形,面心略鼓,棋盒由铁丝编织而成,圆盘形,口沿和底边用粗铁丝做骨架。盛行的围棋之风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在今天的赤峰地区也有很多人喜欢下围棋。受这种氛围的影响,赤峰地区有很多围棋培训机构,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去学习围棋课程。

4 生产习俗

辽代牧民在长期的畜牧生产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非常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了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畜牧生产技术。辽朝建立后,大部分契丹人逐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随之放牧的方式也逐渐变成了定期放牧、定期圈养的生产模式。契丹民族半农半牧的经济生产方式影响至今,今天赤峰地区的农民大部分还是会在种地的同时饲养牲畜,如马、牛、羊、驴等,这种经济形态深受辽朝的影响。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辽代农业生产工具中多数是铁质农具。赤峰博物馆馆藏辽代农具的类型有犁、铧、铲、锄头、锹、镐等,门类很多,与今天赤峰地区农民种地使用的农具样式和功能没有什么区别,反映出辽代工匠较高的手工业生产技能,对今天赤峰地区的农业发展仍有深远影响。赤峰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条件要求农作物耐旱抗寒,对生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辽史》中记载辽代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粟、黍子、高粱、麦子、荞麦、大豆等。这些农作物同样是今天赤峰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5 结语

赤峰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契丹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对赤峰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节日、饮食、游戏和生产习俗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契丹、汉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特点。这种影响持续千年直至今天。民族的交融与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一些优秀的风俗习惯已成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武玉环.辽金社会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辽代赤峰
赤峰地区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策略分析
论彩礼问题
Investigat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Storms and Shelf Sea Primary Production
行摄赤峰 解读红山文化 探寻玉龙渊源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