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基于数字人文理论的实践探索

2020-02-27 00:17肖竹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知识库

肖竹青

摘 要:文章阐述了在美术类文物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人文领域的研究方法处理和提炼传统典藏系统无法处理的大量数据,并形成全新的美术馆数字人文理论,协助文物工作者找到新视角。

关键词:数字人文;知识库;关山月;美術馆

1 数字人文带来美术馆研究的新思路

信息化技术带来了资源的大数据时代,随着资源的增加,也出现了海量繁杂数据与抽取价值数据之间的矛盾。2007年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Jim Gray)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计算机科学和远程通信委员会发表《科学方法的革命》演讲,提出科学研究的第四类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即基于大量已知数据,通过计算得出之前未知的理论;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 berger)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是关注相关关系。那么,如何从浩瀚如烟的科研数据海洋里抽取价值数据,并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来避免重复性劳动,数字人文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不断推动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传统人文领域的新型跨学科研究。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起源于“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缘于1949年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布萨(Roberto Busa)邀请IBM公司合作编辑巨著《托马斯著作索引》,首次将计算机科学应用于语言学,采用计算机技术成功为拉丁文作品编制索引。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文计算”的对象从电子文本拓展到超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计算领域也从语言学发展到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2001年,《数字人文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字人文的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智能化工具帮助人文学者提出与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由此可见,数字人文能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借助大数据及前沿技术,人文领域的研究学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能力融入数字时代,目前全球数字人文中心或团队已达数百个,均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设施,依托数字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研究学者从烦冗的数据收集、对比工作中解放出来,搭建新的学术信息交流环境。就数字人文技术框架而言,包括数字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可视化、虚拟现实等。其中,数字化是基础,通过建立大型数据库,完成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数据管理技术细分为语义描述、文本编码等,通过数据管理技术可以完成资源“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数据分析技术符合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借助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社会关系分析、时空分析等研究方法,发掘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视化技术则是强调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技术,能完成资源“数据化”向“图像化”的转变;虚拟现实技术侧重于在三维空间中延伸人体感官,以实现“身临其境”之感等。

博物馆、美术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机构,拥有待挖掘的数据宝藏,借助大数据思维方式与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能够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的组织,经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可以使科学研究获得重大见解和洞察力,产生无法比拟的价值,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科研工作的变革。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就在使用由北京大学研究出的《全家诗》《全唐诗》分析系统,这款系统内有庞大的数据库关联唐诗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①。上海博物馆推出“董其昌数字人文”大屏,依托上海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及扎实的研究基础,直面学术界对董其昌作品真伪的讨论,为观众提供一种全面的思考维度。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给美术馆、博物馆等行业领域带来更多的发展思路。

2 数字人文在数字美术馆中的应用

关山月美术馆坐落于深圳特区,一方面具有天然的名家纪念馆特征,以研究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当代设计艺术为主要学术方向;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美术馆,在深圳建设“设计之都”的框架背景下,承担着开展特区文化建设的重任,并兼顾国际文化交流。建馆以来收藏大量关山月先生的作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类型中国画作品595幅,速写183幅,书法35幅,覆盖关山月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图1~图3),还有一批临摹敦煌壁画的写生、速写、书法,以及诗联小品、书信手稿、画册出版、简报、采访录像等。自2002年起,关山月美术馆开始了数字美术馆的建设,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整理、保存关山月先生的画作、文献、档案等资源,已建成藏品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展览辅助系统、官方App、官方网站、微信和微博等推广体系。2013年9月,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提升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虽然,关山月美术馆传统的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循序渐进,成果颇丰,但是仍局限于单一形式且“各自独立”的藏品数据库与文献数据库,与其他美术馆、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进程“大同小异”,同质化较为突出。面对知识文化越发复杂难懂的局面,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传播与教育普及的重要机构,需要维持自身特色与标签,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与藏品特点,利用新技术手段提供知识服务,强化数据的关联性,用组织的方法进行知识重组,推出多个形态的知识分类,实现资源共享,数字人文研究是在数字美术馆建设中协调藏品保存、学术科研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数字人文研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美术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通过建立数字技术平台为研究学者提供科研工具,共同寻找过去难以观察的现象及无法想象的议题,开拓此前无法进行的研究,还能面向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展览展示方式,实现馆藏资源跨机构、跨地域和跨国家的有效整合。

2019年1月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第六点提道:“加快推进关山月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及多终端应用开发。”美术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观众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数字人文研究与数字美术馆建设相结合,给美术馆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美术馆借助数字人文科技化程度高、数据分析整合能力强、传播力强等优点,可以让观众感受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魅力。然而,“计算学科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加速人文学科的进步,而是为人文学科领域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重构人文研究。”①具体来看,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基于数据驱动下科研方法的转变,数字人文研究不仅要求藏品与文献等资源的数字化,更重要的应该是数据化,通过分析、发掘、直观展示数据的关联性,帮助研究学者获得相关分析思路与结果。为了贯彻落实“十三五”建设要求,协调数字美术馆建设,结合数字人文的发展思路,关山月美术馆研发并推出“关山月知识库”,该项目立足数字人文方法论,借助数字化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辅助学术研究。

“关山月知识库”区别于常见的“资料库”“数据库”等概念,更强调入库资源的广泛性,将关山月先生所有的画作、史料、视频、诗词、研究文章进行汇总,并对入库资料进行科学抽取,融会贯通,运用快速检索实现知识的分析与掌握,以此完成研究资源的“数字化”与“数据化”工作,奠定关山月美术馆在大数据时代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数字人文资源基础,这也是国内首家名家馆知识库系统。此外,基于“关山月知识库”的资源基础,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关山月美术馆成功对关山月先生的研究数据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并以图像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相继推出“关山月写生路线”“关山月人物关系图谱”“关山月数字年表”“关山月艺术品位置信息”“关山月作品色谱分析”等项目。

“关山月写生路线”项目在全面收集关山月在创作生涯中写生路线数据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写生时间段、写生时间点、写生地点画作、路线走向、写生作品等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研究方法,令观众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关山月写生路线变化,便于研究学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地区风俗等社会因素,揭示关山月写生路线细微变化的成因,由此揭示关山月艺术活动的意义。

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关山月师承高剑父倡导“新国画”理念,兼容并蓄,创作了无数“笔墨当随时代”的优秀作品,将岭南画派的艺术成就升华至更高层次。“关山月人物关系图谱”通过收集岭南画派、海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京津画派等五大画派中代表性画家人物的数据,具体包括人物信息、人物关系详情、人物故事、人物之间的作品和照片交流等,采用社会关系分析方法,令观众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五大画派之间人物的关系情况,便于研究者探寻艺术家的独立创造性及其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从研究个案扩展到中国画历史,更细致综合地解读关山月先生在中国画艺术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关山月数字年表”(图4)则以“关山月知识库”的数据为基础,以年份、画作、文章、工作、生活、展览等六条时间轴为展示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自动分类、排序、关联,使它们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索引方式,借助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展示关山月先生任意年份期間的画作、文章、工作、生活、展览等详细情况,例如画作轴就涵盖作品具体数量、地理位置信息等,甚至还可查看该艺术品的图片及详细文字介绍。一方面,年表的编辑体例能够尽可能容纳琐碎的材料,防止有些材料因篇幅限制不能编入文本,却能以数据的方式永久留存,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家数字年表记录得越详细,检索手段将越丰富,能够提升艺术史研究文献的条件。

“关山月艺术品位置信息”是借助地理信息技术(GIS)统计指定地图区域内关山月先生作品的收藏分布情况,包括作品的具体数量、地理位置、馆藏信息、密集分布程度,还可以查看指定艺术品的图片及详细文字介绍。需要指出的是GIS技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采用独特的地图视觉效果,基于地理信息分析功能,集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等操作,在解释、预测等多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关山月艺术品位置信息”系统正是通过展示关山月先生作品的馆藏分布情况,预测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的新方向。

在人文学科中,我们理解的学术研究基本与文献史料等密切联系,但是在美术学领域中视觉分析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美术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独有的科学品质。正如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米海里司(Adolf Michaelis)在《美术考古一世纪》里提道:“美术作品自己会说话,会使我们去了解它,把它有效地说明,且于文字写出的传统之外,有以形象表示的传统,我们应该知道那是依据着它的特殊法则的。”

“关山月作品色谱分析”(图5)正是强调了艺术史学家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重视对图像进行视觉分析。该项目基于“关山月知识库”中所有画作数据,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抽取每幅画作的主要颜色组成柱状图,对关山月先生的所有馆藏作品进行色彩分析,可以了解艺术家钟情于哪些颜色,并做成色谱,通过色谱展示可以直观体会到艺术家使用色彩的“魔法”。同时通过可视化色谱尝试探讨作品色调、审美、主题与时代环境、政治经济因素等是否具有相关性,提出不同于传统视角的新问题。

数字人文为数字美术馆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让常年藏在库房中的脆弱艺术品重新“活跃”起来,既避免藏品频繁出库展览的损耗,又能解决藏品真正变成“展品”的问题,比如搭建“关山月知识库”;其次,结合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艺术品搭建仿真的历史环境,让艺术品在虚拟氛围中焕发出文化性与年代感,以新奇的展览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如“关山月写生路线”“关山月人物关系图谱”等;最后,对美术馆而言,学术研究是为了发现新价值,增强美术馆的影响力,结合数字人文研究能为学术研究不断加入新的催化剂,如“关山月作品色谱分析”等。

3 结语

数字人文为数字美术馆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能够将研究学者从资料整理、查找、对比等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美术学或艺术学研究从单一地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新时期,协助研究学者发现新的研究主题,打开新的研究视角。但是数字人文终将不能代替研究学者本身,科学技术能够为研究提供便利,却不能代替人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与视角,更有利于数字人文服务的数字美术馆建设。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知识库
编辑精选APP
我国机构知识库内容质量服务探讨
面向服务的专业知识库平台建设与应用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Lucene搜索引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