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肉瘤样癌伴类白血病反应1例报告

2020-02-28 09:50储玉山朱小庆张玉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肉瘤本例上皮

储玉山, 朱小庆, 张玉宇, 赵 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介入放射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5岁,因“上腹部疼痛3 d”于2017年10月7日入本院。既往史:糖尿病病史5年,口服二甲双胍,控制情况不详。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吸烟饮酒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腹部平软,上腹部有压痛伴肌卫,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8.3×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91.2%,中性粒细胞计数25.81×109/L,血红蛋白93 g/L,血小板计数163.0×109/L。肝功能检查:AST 205 U/L,ALT 76 U/L,TBil 40.0 μmol/L,DBil 29.1 μmol/L,Alb 24.7 g/L。AFP 3.59 ng/ml。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124.00 mAU/ml。肿瘤标志物检查:CEA 1.7 ng/ml,CA19-9 8.6 U/ml。CT平扫:肝右叶见片状稍低不均匀密度影,范围约6.1 cm×5.4 cm,内见斑点状致密影;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周围见小片类似病灶,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CT诊断:肝右叶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MRI平扫:肝右叶见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7.8 cm×7.5 cm×6.6 cm,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后缘见小圆形类似病灶(图2)。MRI诊断:肝右叶占位,结合临床考虑脓肿可能。肝穿刺活检病理:(肝穿刺组织)恶性肿瘤。

2017年10月20日在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中见:肝右叶见大小约7.0 cm×7.0 cm肿块,向外隆起,无包膜,质硬。膈肌和网膜局部侵犯。术后病理(1)大体观:部分肝组织,12 cm×11 cm×8 cm ,切开见8 cm×7.5 cm×8 cm灰白色肿块,紧邻肝被膜及剥离面。门静脉癌栓:组织1块,1.2 cm×2 cm×0.8 cm。膈肌肿物:组织2块,4.5 cm×3 cm×1.5 cm。(2)镜下:肝恶性肿瘤,脉管癌栓阴性,神经侵犯阴性。肝被膜侵犯阴性,剥离面见肿瘤及坏死。距肿块1、2cm处肝组织内未见明确肿瘤栓。

送检“门静脉癌栓”示肿瘤组织。送检“膈肌肿物”见肿瘤组织。肝组织免疫组化(Envision法)肿瘤细胞标记结果示:Vimentin(3+)、CD31(+)、LCA(-)、NSE(-)、CgA9(-)、CDX-2(-)、CK20(-)、CK19 (-)、AFP(-)、Hepatocyte(-)、CK18(+)、HMB45(-)、glypican-3(-)、CD34(-)、EBER(-)。肝右叶:结合原HE切片,符合肝肉瘤样癌(sarcomatio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图3)。

术后第1周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7×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69.5%,血红蛋白98 g/L,血小板计数153.0×109/L。CT平扫提示肝右叶术后,术区见金属影,上腹部见引流管影,术区积气、积液。后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诊断:肝右叶术后改变,术区积气、积液,建议随访复查,必要时增强检查。

术后第8周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8×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81.1%,血红蛋白116 g/L,血小板计数215.0×109/L。腹部CT:术区见金属致密影,肝右后叶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腹腔及后腹膜内见多发轻度肿大淋巴结影,最大1枚位于右肾上方,大小约3.6 cm×4.3 cm。CT诊断:肝脏术后所见,肝右后叶肿瘤复发不除外,腹腔及后腹膜多发轻度肿大淋巴结,建议MRI检查。

术后第9周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造影见肝右叶巨块型肿瘤染色,Progreat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肝右叶肿瘤供血动脉,予表阿霉素20 mg、奥沙利铂100 mg灌注,超液化碘油6 ml+表阿霉素10 mg乳剂栓塞,肿瘤内可见碘油沉积。

术后两个半月患者因腹胀、腹痛就诊,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9.2×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93.8%,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计数218.0×109/L。MRI检查示(图4):肝脏术后改变,肝内可见多发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减退。腹腔内及右侧肾周见多发团块状类似信号影。MRI诊断:肝脏术后改变;肝脏多发占位,腹腔及右侧肾周多发占位,结合病史考虑恶性肿瘤复发伴转移,较介入术前明显进展。术后4个月患者死于家中。

注:a,平扫期,肝右叶见片状稍低不均匀密度影;b,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周围见小片类似病灶;c,静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

图1术前上腹部CT平扫+增强

注:a,平扫期肝右叶见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b,动脉期T1明显不均匀强化;c,T2脂肪抑制混杂高信号;d,门静脉期T1混杂低信号。

图2术前上腹部MRI平扫+增强

注:a,肝右叶SHC(HE染色,×200),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伴有核分裂;b,Vimentin强阳性(免疫组化,×200); c,CK18阳性(免疫组化,×200)。

图3术后病理结果

2 讨论

SHC是发生于肝脏的一种少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病因尚未明确[1]。肉瘤样癌又称梭形细胞癌、化生性癌,是一种具有癌与肉瘤样成分构成的少见恶性肿瘤,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其组织来源一直存有争议,存在多种学说,如“碰撞学说”、“全能干细胞学说”、“化生学说”等[2]。SHC也称肝细胞癌肉瘤样分化,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研究[3]表明,该病占肝活检病例的3.9%~9.4%,占外科手术切除肝癌的1.8%,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SHC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混合性3类。继发性患者外科手术前多有系统放化疗、射频及介入治疗等,致使癌组织坏死变性,癌细胞肉瘤样变[4]。本例患者术前无肝炎病毒感染史、介入治疗及放化疗史,故考虑为原发性SHC。

注:a,化学位移反相位,肝内多发团块状长T1信号影;b,T2W脂肪抑制,腹腔及肾周可见多发团块状长T2信号影;c,T1脂肪抑制增强,肝内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4术后两个半月上腹部MRI平扫+增强

SHC诊断包括临床、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有乏力、腹痛、腹胀、体质量下降、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亦无特异性。AFP>400 ng/ml排除胚胎性肿瘤后提示原发性肝癌;CA19-9、CEA有助于排除肝内胆管癌。本例患者术前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

SHC影像学可表现为:(1)CT,平扫呈囊实性混杂的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环形强化,多呈单发的较大肿块,很少见到明确的子灶。(2)MRI,T1WI大部分呈低或等信号;T2WI大部分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相同。SHC恶性程度高,肿瘤生长迅速,肿瘤周围部分生长代谢活跃,血管较丰富,动脉期周边组织明显强化;中心处缺乏血供导致无强化或分割状强化,而肝细胞癌常表现为均匀强化或瘤内不规则强化[5]。本例患者术前CT和MRI均表现为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诊断为肝脓肿。肝穿刺活检后明确诊断为肝恶性肿瘤。

确诊SHC需要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6]。光学显微镜下同一肿瘤组织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样成分,肉瘤成分>50%,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移行。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上皮性标记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阳性,同时肉瘤样梭形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7]。本例患者诊断为SHC的主要依据是:(1)临床及影像学均支持原发性肝癌;(2)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恶性上皮及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3)免疫组化显示CK18和Vimentin阳性。

SHC的组织学复杂,需与癌肉瘤鉴别。肝癌肉瘤是指肿瘤中同时含有恶性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但两者之间没有移行。间叶成分主要是骨肉瘤、软骨肉瘤、横纹肌肉瘤等,上皮成分主要是腺癌、鳞癌等,其肉瘤细胞中不表达上皮性标志物(CK、EMA阴性),这是诊断癌肉瘤最重要的依据[8-9]。SHC中的肉瘤样成分由癌细胞化生而来,无真正的上皮和间叶组织,免疫组化只有上皮性和间叶性两种标志物表达阳性。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造血组织产生类似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一般超过25×109,存在原发性疾病,去除病因后血液大多可恢复正常,骨髓象无明显形态学异常。肿瘤患者类白血病反应发病机制[10],可能是肿瘤细胞发生炎性坏死等,产生刺激骨髓细胞生长的因子,致骨髓内大量细胞释放,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无论重度感染或是恶性肿瘤,诱发类白血病反应均预示病情危重,预后凶险。本例SHC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术前白细胞计数28.3×109/L,MRI诊断考虑肝脓肿,肝穿刺活检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后白细胞水平降至正常。复发后再次明显升高。由于肿瘤未能有效控制,白细胞计数从26.8×109/L持续性上升至49.2×109/L。过多的白细胞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血栓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倾向[11]。回顾本例患者,类白细胞反应和病情控制密切相关,术前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出现类白细胞反应提示复发且预后不良。

SHC的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主要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手术切除范围等有关[12-13]。手术切除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同时根据病理结果,可针对性进行辅助化疗及介入治疗。本例患者手术切除后肿瘤2个月复发,介入治疗没有明显疗效,术后4个月患者死亡,提示该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大,预后不良。分子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更为精准,近年来进展较快[14],成为肝癌治疗的发展方向,但二者在SHC的应用尚未有报道,能否改善SHC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肉瘤本例上皮
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肾脏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肉瘤和癌
——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乳腺上皮-肌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窗外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