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养老模式对比分析
——以无锡市与南通如东凤阳村为例

2020-02-28 23:17周子俊季晓宇钱晓张雨庭王佳琦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养老院子女养老

◎周子俊 季晓宇 钱晓 张雨庭 王佳琦

一、城乡养老模式调研简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城镇与农村养老体系相对不均衡,许多老年人还未能享受老有所依的待遇,社会养老问题现已成为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小组5 名成员,经过讨论,最终选取无锡市和如东凤阳村两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对比研究城镇养老模式,主要研究导致城镇养老模式差异化的原因以及现阶段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呼吁社会对养老问题增强关注,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2019 年5 月-6 月我们汇总整理和养老模式有关的资料,对城镇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有初步了解;随后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制作了问卷。2019 年7 月-8 月,我们利用暑期时间对无锡和凤阳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文献里没有提及的东西,也对养老模式中隐含的一些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2019 年8-11 月,结合初期资料,二次制作问卷,提出针对性问题;探访当地居委会和村委会,大体了解当地养老情况,着重对所选地居民养老模式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情况的调查,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2019 年11-12 月收集调查问卷、对走访结果进行整理,与老师、小组成员讨论,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初期本小组分工合作,上网搜索城镇养老模式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初步了解现阶段我国养老模式的状况,根据已有的材料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分种类进行分析讨论和相关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小组还完成了初步的调查问卷样式。在中期阶段,我们进一步查阅了相关养老模式的书籍,改进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并带着相关理论和问卷,进行了再一次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的问卷调查。从中,我们进一步认证了书本上的理论和对比,再一次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了城镇养老模式的差异所在。在探访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和心理状况,他们大多数希望家人的陪伴而不愿意独自一人呆在敬老院。之后我们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讨论,发现城镇养老模式的差异来自多方面如教育、居民收入等,对出现的问题也积极献策。总体来说,一切按照计划进行,考察的结果令人满意,期间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交流障碍,最终都得到解决。

二、实地考察概况

我们小组分成两组,对无锡市和南通如东凤阳村的养老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实地考察的的结果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收入基本上要比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收入低。从养老金的来源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来源基本上有三种。首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这一制度的保险实施时间较短,当然因为农村每年投入的较少,之后养老的时候得到的也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来的少;第二是来自于子女的帮助,又因为农村子女大多属于外出务工群体,给予农村老年人的帮助肯定要比城镇要少;最后一项是来自于自收入,因为农村大都保留着自己的耕地或者自留田,所以一些遗有余力的老年人会选择去耕种一些蔬菜或者水果,自产自销,获得一部分收入。

而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由于工作期间上交的数目较多,所以退休之后领到的养老保险要比农村居民多一点。其次是来自于子女的帮助。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收入还是要比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收入来的少。

第二个是养老模式的差异。首先是农村,因为有一些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较偏远,没有养老机构,外加子女大多外出城镇务工,基本上没有他人照顾,所以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以自在自家中养老为主。邻里或者村委相互提供一些帮助和补助,维持养老的顺利。

而城镇养老的模式则较为灵活。大部分城镇都有养老机构,尽管参差不齐,但还是为一些不方便的老年人提供了较好的去处。既配备了专业的护理人员,又有较多的娱乐活动。其次是因为子女大多都是在身边,所以可以帮助老年人养老,让老人安享晚年。再或者,因为经济原因,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可以配备一个保姆或者专业的养老人员,给予老人必要的帮助。

综上所述,农村和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和舒适度还是有较大差异的。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两者的经济差距问题。光是关注养老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召回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或者说劳动力;才能增加其养老保险的丰厚和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关于现阶段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养老方式主要是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其中社区养老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暂未形成主流。另外两种养老方式都是社会普及的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百善孝为先",这是先例,也是一种文化内核,古人的思想已经传承多年。这种贯穿历史、恒久弥新的主流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家庭养老不仅是子女的本能行为,也是社会公认的养老范本。

家庭养老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很难撼动的,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来看,家庭养老已经很难支撑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只靠家庭养老是很困难的。中国是人口大国,且目前老龄化形势严峻,国家积极倡导二胎政策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形势下,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子女不仅要负担沉重的生活压力,还要照顾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是很常见的事情。这种养老压力不仅来自于时间的短缺,也与养老资金有限紧紧相关。

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国家养老体系难以支撑养老的需求。养老金的足额发放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养老部门与国有企业结合的方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部门的支付压力,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养老资金的承担方依旧是子女。面对这种情况,家庭养老有时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一些其他的养老方式。

机构养老近些年在社会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机构养老的出现与上文提到的问题有很大的联系。子女无法平衡生活,支付有限的资金将老人交给更专业的机构,对老人进行更加专业的照料。这是一种很全面的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却有极大的争议。在某些时候,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等于不孝。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对养老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养老机构的出现解决了效率的问题,但是如果想要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不仅是文化的问题,也面临着监管的问题。公信力是养老机构需要沉下心来去建立的东西,尽职尽责是养老机构的本分,但这也是需要机构通过建立制度去管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社区养老比较新颖,普及度不高,并且在家庭养老占主导、机构养老辅助的社会里,社区养老发展的空间不大。但是社区养老的好处是,可以就近地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套健全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职能分工与资源分配是重要环节。如果社区管理不到位,老人的需求是无法保障的。社区管理需要专人负责,这对于社区来说是个挑战。社区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小型社区提供社区养老是很有压力的。个人认为,社区养老不会大规模普及,只会在一线城市等发达地区比较流行。

四、现存和预设解决方案

家庭养老最大的问题是赡养者不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并且在资金上也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撑。面对着老龄化加剧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独生子女越来越繁重的社会压力,国家也提出了二胎政策。二胎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老龄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相对减轻。这一政策在短时间内虽然不能很快的成效,但是参考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子女需要负担4 位老人生活的问题。家庭养老的另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国家已经将相关的养老部门与国有企业结合。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永久的解决资金问题,但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问题。国家希望通过将职工的退休年龄进行延迟的方法,将养老金的池子不断扩大,减轻养老的负担。

机构养老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养老院,人们对养老院的看法一直都是褒贬不一的。国家为了规范养老院的操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养老院的存在应该和学校医院一样不能一味的是私营企业的产物,国家应该重视养老院的建设。针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守旧老套的思想,比如认为将老年人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顺的表现的错误思想应该从源头制止。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养老院的规范性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关于养老院的相关内容普及。预设的解决方案是国家应该完善关于养老院的立法立规,让养老院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让老年人以及赡养者能够充分的信任养老院。机构养老在养老方式中的比重应该努力得到提升。

社区养老相比较前两种养老方式普及度更低,社区养老的关键问题就是社区管理质量的难控性,老年人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较优的照顾。针对社区养老目前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我们前期的理论学习以及实地调研,其实社区养老实施的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对于城市来说,社区的管理相对农村来说更加成形,所以社区养老的推广应该先从城市开始。首先社区需要完成的就是摸排基础情况,根据社区规模分派管理人员。其次将每位老人根据身体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然后就是制定一套完整的帮扶制度,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最后将计划落于实际,保障每位老人老有所依。社区养老模式需要基于家庭养老模式的存在,补充家庭养老的漏洞。

三种养老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完善养老模式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进步。

五、结语

养老的问题或许将在长久的未来一直困扰着寻常百姓,我们是否就要对此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呢?我们在考察和调研中,问了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各种人,不免从中体会到了养老问题现在在几乎每一个家庭深处渐渐埋下了辛涩的种子。无论贫穷也好、富贵也好、城都也好、乡野也罢,养老这一必经的过程其实在无形中隐约构成了这个家庭里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基础关系。我们见过一无所缺的富足家庭中独守空巢的老人,他们像是被金钱诅咒的守夜人,眼里难言的凄苦;也有一贫如洗的家庭里年事已高的耄耋老者,依旧随着晨曦耕种劳作,子女并没有要求他们,他们或许只是不愿无所事事,勤劳像他们的一种恶习;上了年纪的汗水要么是不可言说的辛酸,要么是欣然自得的另类闲适。或许,我私下想,我们想找的解决方法早就在每个人内心的深处了吧。

猜你喜欢
养老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