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宗教观调查报告
——以江苏大学为范例

2020-02-28 03:02张雨清水淼君周欣瑶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宗教观宗教信仰信仰

◎张雨清 水淼君 周欣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江苏大学内进行了大学生宗教观的调查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和宗教观,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研究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江苏大学内共发放问卷205 份,回收205 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00 份,有效回收率为97.56%。此次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及民族: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为104 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52%;女生为96 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8%。汉族学生共168 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84%;少数民族学生共32 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16%。

(二)年级及专业: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接受调查的大一学生共38 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19%;大二学生共35 人,占17.5%;大三学生共59 人,占29.5%;大四学生共35 人,占17.5%;研究生及以上共33 人,占16.5%。在有效调查的学生中,学习文史类专业的同学共50 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25%;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共73人,占36.5%;经管类的学生共52 人,占26%;其他专业的学生共25 人,占12.5%。

(三)政治面貌: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政治面貌为中国共产党员(含预备党员)的共有24 人,占有效问卷的12%;民主党派共12 人,占有效问卷的6%;共青团员148 人,占74%;群众16 人,占8%。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年级、专业和生源地等情况较为均匀,政治面貌中既有党员、民主党派和共青团员,也有群众。因此,此次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客观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苏大学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

二、大学生宗教观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信教情况

在回收的200 份有效问卷中,有宗教信仰的共10 人,占5%;无宗教信仰的共190 人,占95%。在具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中,有1 人信仰天主教,占信教人数的10%;有1 人信仰道教,占信教人数的10%;有3 人信仰佛教,占信教人数的30%;有5人信仰基督教,占信教人数的50%。由此可见,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较少,大多数大学生无宗教信仰。并且,在信教的同学中,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占大多数,这也体现了我国宗教信仰的历史传承性。

同时,在信仰宗教的同学中,选择“受民族传统或家人的影响”的共6 人,选择“寻求心理慰藉、舒缓心理压力”的共5 人,选择“社交需要,认为信教是一种潮流”的有3 人,认为“内心需要,渴望有信仰”的有7 人,选择“受宗教文化的吸引”的有5人,认为是“好奇心驱使”的有2 人,还有1位同学选择“其他原因”。可以看出,信仰宗教的同学主要还是因为民族传统或家人的影响以及内心的需要与渴望,只有个别同学是受好奇心的驱使而信仰宗教,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适应新环境的心理需求。

(二)大学生宗教观现状

1.对宗教的认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宗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有35 人,占有效人数的17.5%;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共147 人,占据有效人数的73.5%;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的有54 人,占27%;认为“宗教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的有91 人,占45.5%;“说不清宗教是什么”的有30 人,占15%。认为宗教的作用是“逃避现实、麻痹自我”有50人,占有效人数的25%;认为宗教能够“净化心灵、使人向善”的有98 人,占有效人数的49%;认为宗教起到“精神寄托、心理安慰”作用的有162 人,占有效人数的81%。

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其作用是给人带来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这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是相符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也就是说,宗教实际上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同学对于宗教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说不清楚宗教到底是什么,对宗教的认知不明晰。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还有空白的地方,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这些情况,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2.对大学生信教及校园宗教活动的态度: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138 位同学表示“尊重个人信仰”,占有效问卷的69%;39 位同学表示大学生信教“无所谓,可有可无”,占有效问卷的19.5%;12 位同学认为对大学生信教“不理解,不太认同”,占有效问卷的6%;还有11 位同学表示“非常反感”,占有效问卷的5.5%。与此同时,有21 位同学表示“支持”校园宗教活动,占有效问卷的10.5%;91 位同学表示校园宗教活动“无所谓,事不关己”,占45.5%;还有88 位同学表示“反对,禁止校园活动”,占44%。

大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生信仰宗教还是保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现象的理解与包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入人心。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因此,宗教活动实际上在校园内是禁止的。而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校园宗教活动,认为“支持”和“无所谓”的同学大于“反对”的同学,这表明至少有一半同学对于校园宗教活动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太清晰。这一现象的存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使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防范和杜绝校园宗教活动的滋生和蔓延。

3.大学生所认为的正确信仰: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166 位同学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信仰“共产主义”,占有效问卷的83%;还有34 位同学表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信仰“法律所允许的宗教信仰”,占有效问卷的17%。数据表明,共产主义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首选信仰,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7%的同学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能听之任之。

4.对学校宗教观教育的看法: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表示对学校开展的宗教观教育“不感兴趣的”有104 人,占有效问卷的52%;认为“过于形式化”的有62 人,占有效问卷的31%;表示“感兴趣,并努力践行”的有34 人,占17%。这表明,当前我校的宗教观教育工作还不充分,可能存在着宣传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其过于形式化。在所有调查数据中,这方面的数据是最不容乐观的。就我们个别访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学校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有的同学认为,他所感受到的宗教观教育也就是偶尔通过和辅导员的谈话谈心过程中得到些许提醒。这说明,一方面我们都意识到高校宗教观教育的极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开展才能起到好的效果,这是摆在高校党委、统战部门以及每一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面前非常现实而且紧迫的课题。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

1.家庭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踏入社会之前,长期的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示范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旦家庭中有人具有宗教信仰,学生本人也会有很大几率信仰宗教。其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在此次调查中,绝大多数汉族学生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而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有不少人具有宗教信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正是因为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才有如今中华文化的多彩纷呈。例如,回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藏族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因此部分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也有着一定的宗教信仰。

2.个人心理需求。

在对信仰宗教的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曾表示当出现心理压力较大的时候,便会去祈求他们所信仰的神明的帮助。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上要逐步摆脱对父母和家人的依赖,逐渐建立和完善自我的稳定人格。与此同时,大学生时常会面临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矛盾与问题,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这时,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神明便好似一根救命稻草,成为大学生摆脱压力的方式,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治愈,增强其内心的力量和信心。宗教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3.新媒体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给大众传播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宗教传播的速度和力度。如今,许多宗教组织利用新媒体开展宗教活动、传播宗教思想,使得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宗教信息。一些宗教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QQ 群等等,都是大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平台,一旦浏览和关注,便会被宗教文化吸引,产生兴趣和认同。

(二)新时代大学生宗教观存在的问题

1.宗教概念模糊。

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有很多同学认为宗教就是一种封建迷信,将宗教和封建文化相混淆,还有一些同学一概而论,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文化,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根本说不清楚宗教到底是什么。谈及宗教观或宗教信仰,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宗教的概念,一个连宗教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人,凭什么说自己有没有宗教信仰呢?当前大学生对于宗教含义的模糊不清,是一个普遍和常见的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了解不足。

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了解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政策和制度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其中的具体规定或大致内容,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具有宗教信仰者的不理解与不认同,表现出对个人信仰不尊重的态度。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则是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个人的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3.缺乏信仰教育。

有不少同学错误地认为个人信仰就是对宗教的信仰,因此对学校开展的信仰教育活动表示不感兴趣。还有很多同学则认为信仰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觉得学校的信仰教育过于形式化,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感受不到学校开展过信仰教育或相关的活动,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缺乏信仰教育的表现。究其原因,当前高校信仰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内容空泛、形式死板、宣传不当等,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信仰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信仰是人生的支柱,起到了主心骨和方向标的作用。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努力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吸引力,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现象。思政课、信仰公开课、专题讲座等等,都是高校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良好平台。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宗教教育,普及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文化并不等同于封建迷信,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相反,宗教文化中一些正面的、积极的道德规范可以对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推动作用。并且,适当了解一些宗教文化也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非法宗教和不良势力的诱惑。

(二)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019 年7 月,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明确任务,同时要求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个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就要从心理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前了解和预防,在大学生入学初建立起一份心理档案,通过辅导员定期座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同学的心理特点并记录入档,这样既能够在一开始便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及时疏通和帮助,又有利于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针对每位同学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及时制止和干预,当学生出现情绪过激、压力较大、抑郁焦虑等现象时,要及时了解情况和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不当的行为。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活动

大学生长期居住和生活在校园中,校园文化对他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宗教观的树立。首先,学校要定期建立和更新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和横幅、校园信息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肉眼可见的校园文化,对于他们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直接的作用。其次,加强班级文化、宿舍风气建设。班级和宿舍是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内待的最久的地方不是教室就是宿舍。在班级内要建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加强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完善班委制度,引导班内同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宿舍内要建立起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发挥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客观面对、积极应对,正是因为问题的出现,才会有更好的应对策略。新时代大学生应当主动担当起建设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树立起正确的宗教信仰观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乎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宗教观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