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与“实学”

2020-02-28 11:52刘强
书屋 2020年2期
关键词:原诗立志谓之

最近一直在读《王阳明全集》。出于个人兴趣,对阳明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不免特加留意。我发现,阳明心学并非所谓“立异好奇,漫不省究”的凌空蹈虚之学,而是“求六经之实于吾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的切身功夫和“实行”学问。阳明最终在诗歌创作上的特殊成就,正是建立在这一种“实学”功夫上。所以,对于阳明而言,所谓“诗学”者,亦可谓之“实学”也。

受宋儒程明道影响,阳明表现出重儒者轻文人、重道统轻文辞的倾向。阳明曾对弟子王畿(龙溪)说:“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当与共事,图为非第一等德业。”足见其以道学为重,诗文为轻。门人徐爱以文中子、韩愈为问。阳明答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又说:“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在阳明看来,正是“修饰文词”之风,导致了“文盛实衰”,文士们竞相以“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而不能“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不仅不是诗文之福,反而是莫大的堕落。

阳明又曾论“学”与“道”之关系云: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阳明认为,不能“见道”、“明道”、“合道”之诗文,不过是一种“文词技能”,“去道远矣”,只能落入第二义,不值得推崇揄扬。你可以說这是阳明作为“道学家”的偏执,但转念一想,纯粹以“修饰文词”为高,是不是另一种更严重的偏执呢?

事实上,阳明早年亦曾“溺于词章之习”,甚至颇有诗名。但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一岁时,乃幡然悔悟,叹曰:“吾焉能以有限之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三十四岁。《年谱》载:“是年先生门人始进。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先生首倡之,使人先立必为圣贤之志。闻者渐觉兴起,有愿执贽及门者,至是专志授徒讲学。”因为标举“圣人之学”,故阳明对“记诵词章之习”常加痛诋。

值得注意的是,阳明论学常以“树”为喻,且看:“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这里,阳明将诗文当作一种“外好”,认为“立志专一”才是内在“工夫”,真是一针见血,机带双敲。君不见,今之学诗写诗者,一意驰骛于外求,为求取名利而不择手段,其情其状,几乎可谓惨不忍睹。在这些诗人那里,甚至连诗歌写作的技艺也不重要,重要的唯有“诗名”和“诗利”,甚至是“诗力”,这真是现代版的“工夫在诗外”了。

关于“立志”,阳明还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以上谈“立志”须有“根”。再看“格物”、“致知”亦须有“本”。“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退,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我们知道,阳明之前,白居易论诗,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白居易将诗歌比作一棵树,并以“根”喻“情”,强调诗歌作为抒情文学的根底,在于内在“情志”,此即所谓“诗言志”,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阳明却不然。他一方面承认“《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情性者也”,另一方面,又对诗歌之树做了一次“手术”。他认为,诗歌虽然看似一棵树,但文辞本身却并非“根本”,只是“枝叶”。“根本”不是别的,而是“道”或者说“良知”,“性情”还在其次。

如果你以为,阳明如此轻视文辞,其一生恐怕与诗无缘,那就错了。打开阳明全集,你会发现,尽管阳明并不以诗人为职志,也曾多次感叹“论诗自许窥三昧,入圣无梯出小乘”,“从前却恨牵文句,辗转支离叹陆沈”,但其一生却酷爱诗歌,勤于创作,每有登临必有诗,适逢雅集必能歌,留下数量不菲的优秀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共收诗六百余首,2016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补编》又辑补逸诗近一百四十首。若加上其三十岁之前“泛滥词章”时所作诗,阳明一生创作诗歌,总量当在千首以上。且阳明诗歌,题材广泛,兼备众体,言志缘情,纯出胸臆,模山范水,意气风发,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播之众口,于今尤为读者所喜诵。故阳明之诗歌成就,足可跻身于大诗人之列而无愧色。

可以说,阳明一生的诗歌创作及成就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其诗学主张。正因为其为学能尊经崇道,“敦本尚实”,故能枝繁叶茂,在诗歌创作上结出累累硕果。纵观古今,很少有这样的诗人,能将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深沉的淑世情怀,如此强烈而持久地挥洒于诗文创作之中,真正实现了“诗以明道”与“教以诗传”。阳明者,不唯大哲人也,实亦大诗人也。阳明之心学非仅求诸“人心”而有得,实亦求诸“六经”而有得。阳明诗学,乃是其心学土壤中培植出来的一棵“树”,足以证明“诗学”者,非虚无凿空之玄学,乃根深叶茂之“实学”也。

以上所言,是从近期所撰一篇长文中拣择概要,牵合而成,值此《原诗》第三辑即将付梓之际,谨以此文置诸卷首,聊充弁言。

末了,且就本辑《原诗》稍做说明。

本辑《原诗》的主题是《中西古今的互文与借镜》,依然秉持我们一贯的“大诗学”理念:不设壁垒,不立山头,不事吹捧,不避讽谏。本辑的出版,得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以及我的好友、诗人徐彦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在组稿及编订过程中,复旦大学汪涌豪先生、台湾诗人方明先生、台湾世新大学洪国樑先生、著名诗人及文论家周伦佑先生,或慷慨赐文,或多方约稿,或主持栏目,使《原诗》的学术品位得以保证;岳麓书社资深编辑饶毅女史严谨编校,付出了不少额外的辛劳;我的研究生陈文芝、刘青衢,先后做了书稿的校对工作。在此,谨代表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及《原诗》编辑部,向各位师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要说的是,因为篇幅有限,有三篇本已采用的论文只能遗憾撤下,这是要向作者表示歉意的。

[刘强:《原诗》(第三辑),岳麓书社2019年版]

猜你喜欢
原诗立志谓之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峨眉山月歌
苏梦飞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改诗为文三步走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