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居易与永贞革新之关系

2020-02-28 16:59宋翔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白居易

摘 要:永贞革新,是为了改变“安史之乱”以来的混乱局面而进行的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以革新派和反对派的斗争为主,以王叔文集团的失败告终。从参与人员来看,白居易位卑名小,算不得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但他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情况;革新失败后,白居易和革新集团的一部分成员是有往来的,不仅如此,革新派提出的种种举措,与白居易的政治观念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之处。由此观之,永贞革新这场政治事件和白居易的思想、文学创作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关键词:永贞革新 白居易 诗文创作

白居易不是永贞革新的提倡者和参与者,但是从他的一些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场事件的态度。在革新失败、宪宗即位后,白居易和革新集团的成员间不仅有往来,而且有一部分诗文创作。因此,对于白居易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有必要进行一番考察的,以求分析白居易和这场政治革新运动的关系。

一、关于永贞革新

在讨论白居易和永贞革新的关系前,有必要对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革新时期的党野分派等进行一些交代,以便更好地考察二者的关系。

(一)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分水岭,八年的战乱中,人力和财力都有着巨大的消耗。此外,以中央集权为主的体制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一方面,宦官势力对于朝局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过于强大。面对这样的状况,改革积弊、树立新风迫在眉睫,永贞革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1.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由于皇帝猜忌武将,重用宦官造成的。宦官掌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贞观年间,宦官开始充任外使,為以后的动乱埋下了祸端。玄宗统治时期,宦官官阶提高,并且开始控制朝政,最为典型的是高力士。到了肃宗时期,宦官的职权进一步加强,开始以“观军容使”的身份加入军队。德宗末年,宦官干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皇太子李诵深感此恶。顺宗即位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其中有关于宦官专政的,可见宦官既掌军权,又干预朝政,两方面危机使得改革迫在眉睫。

2.藩镇割据

永贞革新面对的另一重障碍是藩镇割据。地方权力的扩张,超出中央可控的范围,对中晚唐政治走向有着极大的影响。

唐初,为了治理方便,将全国分为几道,道又下辖数州。道的长官所管辖的军队,称为府。这些部队战争时期外出作战,和平时期在家耕作,他们有着军民两重身份。这就是唐初的“府兵制度”。他们不是专职军人,因此在地方上的势力很难扩大。到高宗后期,武则天把持朝局,府兵制渐渐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雇佣兵,地方有了常规军队,地方将领也有了一定的势力。天宝年间,节度使的出现使得地方形成了大量的权利中心,不再统一听命于中央,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到了德宗统治后期,宦官权力越发不可收拾,和藩镇割据两者产生交织。宦官参与地方节度使的任命,进一步腐化了唐朝政局。永贞革新这场运动,正是统治者和革新派意识到了宦官和地方割据对唐朝政局的腐化,从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

(二)永贞革新的党野分派

就革新的态度而言,可以将这些参与者分为革新派和反对派两大派别。在革新派当中,根据成员的籍贯地域,可分为南人和北人。反对派的构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从宦官、藩帅两方分析。

1.革新派

初唐政治中,执掌大权的东南人士很少,这与此时“重北轻南”的传统有关。永贞革新,可以说是南方文士试图打破北人垄断政权的一次尝试。

革新派人士的籍贯,据新旧《唐书》载,王叔文、王伾、陆质均为东南人士;柳宗元、刘禹锡等虽为北人,却都因躲避战乱,有在南方生活的经历;韦执谊、李景俭等,要么是关中望族,要么与皇室有关系。由此可见,革新派成员的分布是分散的。在革新后期,韦执谊和王叔文对于藩镇问题、是否立太子以及对待反对派的态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这是革新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革新派成员的多样混杂,是革新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的阻碍因素。

2.反对派

永贞革新的反对派可以从宦官、藩帅两个方面分析。宦官方面以刘贞亮(俱文珍)为首,包括刘光琦等一批宦官。地方势力以韦皋、严绶、裴均为主,他们或为德宗旧臣,或为地方一霸,因为不满顺宗的改革,为了捍卫自己的既有利益,结成了反对同盟。在朝中,反对派和革新派都有相当部分的支持者,斗争本是势均力敌的。然而,地方上藩镇对反对派的支持,造成革新派实际支持者的薄弱,导致了革新的失败。

二、白居易与永贞革新的关系

白居易对于永贞革新的态度,可以从其诗文作品中窥见一二。这些诗文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他与革新派成员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展现的是他对反对派的猛烈抨击。

(一)与革新派的交往

从白居易态度可以看到,他对革新派是支持和同情的,这种态度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当中。

1.与韦执谊

在德宗去世、顺宗执政的一个月内,韦执谊由吏部侍郎升为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白居易上书《为人上宰相书》给韦执谊。书中云:“二月十九日,某官某乙谨拜手奉书献于相公执事。”这封书的主要建议是:劝韦执谊明圣听;接近士人,听取广泛的意见。韦执谊拜相仅十余日,白居易就积极上书言事,可以看出白居易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于革新派是支持的。

革新失败后,白居易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他们的境况。如《寓意》第二首:“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是对韦执谊任职身份的说明。“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则是描写韦任职期间受到的重视。“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最后几句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描写了短短数月间,韦执谊得势之快速,衰败也迅疾的场面,委婉地表示了对韦氏的同情。还有《寄隐者》,也是关于韦执谊的。“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枢务”,同样表明韦执谊在革新期间的权高位重。“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诗句中的“崖州”“右丞相”等确切地名、确指职位的出现,可见确写韦执谊无疑。这首诗描写了韦执谊贬官,亲友相送的场景。通过宠辱无常,朝荣夕衰的描写,感叹陷入政治漩涡的复杂性,同样委婉地表现了对于韦的同情。

2.与刘禹锡

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命运,因为这场革新遭到了巨大的变动。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一贬再贬,先被贬为刺史,未到任,又加贬为朗州司马。后来,即使是当朝宰相的裴度极力举荐,刘禹锡也难以回京做官。到了晚年,他才慢慢到夔州、苏州等地做官。

刘禹锡和白居易从何时开始交往,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在现今可见二人的作品当中,刘禹锡所作《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是可知的最早刘赠白的诗歌。诗题中提到白居易当时为翰林学士,据此考证,赠诗这一事件应该是发生在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807—810)。诗中称赞白居易写诗可谓鬼斧神工,妙手天成,几乎无人可与之匹敌。对于这样一首赞美及恭维的诗,在白居易的集子中没有找到回应。一种可能是,元和六年(811),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去世,随后女儿金銮子夭折,白居易在生活上连遭不幸,处在服丧期间,很少应酬唱和。考察这一时期,白居易和其他朋友也很少诗作往来,可能算是一种旁证。另外一种可能,白赠刘的诗歌散佚了,因此在现存诗集之中看不到。无论哪种情况,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二人有交往是可以肯定的。

刘白两人初次见面,在宝历二年(826)冬的扬州。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对刘禹锡才华出众,却因为“命”无用武之地,表达了深深的感慨和惋惜。白居易当时也因被诬陷遭遇贬谪,因此除了对刘的遭遇表达同情之外,也有自己仕途坎坷的寄托在其中。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刘答白的诗中,先对自己的坎坷经历进行一番陈述与感慨,后面用一种积极达观的心态,来勉励自己和白居易,不要自怨自艾,要以辨证的眼光面对人生的挫折。

自宝历二年,刘白初见,至会昌二年(842),刘禹锡卒,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二人之间酬唱应和诗歌颇多,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的交往,不仅有仕途坎坷的惺惺相惜,更有一份知己情深在其间。

3.与李景俭

李景俭,《旧唐书》称其有“王霸之略”,王叔文和韦执谊对他很重视,可见其才能。但他狷狂的性格,在革新失败后逐渐变成了麻烦。永贞革新失败不久,他即被贬为江陵户曹,后调为河东令。元和十一年(816),担任唐邓行军司马,后又迁忠州刺史。白居易有《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和之》赠予李景俭。“四十著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这首诗祝贺李景俭苦尽甘来,总算得以建功立业。诗中对于他未来的道路,充满了鼓励和希望。元和十四年(819)春,李景俭入朝为官,白居易接任忠州刺史,白作《初到忠州赠李六》,一方面感叹相见短暂,另一方面感慨二人都被贬官到此,情绪十分悲哀。李景俭入朝不过数月,可能因为狷狂的个性,被贬为谏议大夫。后又因酒后失言,贬为漳州刺史。当时因为元稹为李求情,因而李未至漳州,改授楚州刺史。在李景俭死后,白居易曾作《花前叹》“樊李吴韦尽成土”,这几人生前都是白的好友,白居易感叹他们接连去世,可见白和李的交情深厚。

4.与李谅

李谅,字复言,新、旧《唐书》皆无传。王叔文赏识他的才干,任用他为巡官。柳宗元代笔的《为王户部荐李谅表》,曾称赞李谅“清明直方,柔惠端信”。革新派失败后,李谅未遭贬。长庆年间,曾陆续担任泗州、寿州等地刺史。宝历大和年间,曾担任大理卿、京兆尹等职。大和七年(833),卒于岭南。

白居易和李谅的往来,很早即有诗篇记录。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居住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有诗作《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描写二人同饮,挚友相谈之情。元和十年(815)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赴任途中,作《独树秋浦雨夜寄李六郎中》:“忽忆两家同里巷,何曾一处不相逢?”可以证明白李二人的亲密关系。二人住的地方相近,因而很早就认识。此诗后几句叙述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游、密谈、对弈,可见二人非泛泛之交。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到达杭州之后,曾作《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钱徽、李谅都是白的挚友,当时,钱徽在湖州做官,李谅在苏州做官,他们三人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很近,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会面,白寄诗表达自己心中的遗憾之情。不久钱徽和李谅都以当地名酒送给白居易,白作《钱湖州以箬下李苏州以五骰酒相次寄到无因同饮聊咏所怀》,表示自己的感谢相知之情,和当年与钱同作中书舍人、与李同为尚书省外郎的同僚亲朋之情。长庆四年(824),李谅寄《示男阿武诗》给元稹、白居易,表达自己喜得麟儿的喜悅,白作《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其中“遥羡青云里,祥鸾正引雏。自怜沧海畔,老蚌不生珠”几句,表达了羡慕李谅得儿之喜,同时抒发自己无子的感慨。这些诗歌,足以见白居易和李谅的交情是十分深厚的。

(二)对反对派的抨击

在白居易的作品当中,对于反对派的态度,主要体现为对宦官和藩帅的抨击和批判。

1.对藩帅的批判

地方势力的过于强大,是革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迫使顺宗禅位的是节度使韦皋,接着表示支持的是裴均和严绶,二人同样也是地方藩帅。宪宗即位后,韦皋、裴均和严绶三位藩帅都很受皇帝宠信。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的职务。这一身份使得白有条件向皇帝进谏直言。韦皋在宪宗即位不久,因“暴疾卒”。因而,白现存集子当中可见到的批判,主要是对严绶和韦皋二人的。

严绶入朝前,在河东任职。因拥立宪宗,得到宠信,由地方调任入京,白居易反对严绶入京,作《论太原事状》,提到严绶在河东任职期间,名声很差。过了两年,严绶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白上奏《论严绶状》,称严“怯懦无耻”,进行反对。严绶是皇帝的宠臣,白居易敢于直言进谏,可见其不畏强权的气魄。

裴均,也是一个手握权柄的藩帅,他在地方上搜刮财政,在朝内与权贵勾结。裴均请求入朝为相,白有《论于頔裴均状》,指出于頔、裴均入朝的种种弊端,请求皇上仔细考量。白居易明知会得罪权贵仍敢于直言进谏,可见他赤胆忠心的真性情。

2.对宦官的批判

宦官专权是中晚唐统治的另外一大特色,永贞革新时期,宦官方面的反对派即以刘贞亮(俱文珍)为首的。对于俱文珍及其朋党,叔文集团是处于其对立面的,而且刘贞亮在宦官之中很有话语权,他和朝臣中职掌文书的人联合起草了太子的诏书,是帮助宪宗即位的有力推手。对于宦官专权,白居易在元和时期,是写了一些诗歌反映这种现象的,比如《宿紫阁山北村》《读史》《读汉书》这些诗歌,都对宦官专权害政的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讽刺。

综上而言,首先,白居易虽不是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但是他曾向韦执谊上书言事,表明了对革新的支持态度;其次,对于刘禹锡、李谅等革新派人物的遭遇,白居易对于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不避时嫌,倾心交往;再次,对于强藩和权宦,白居易敢于直言,不卑躬屈膝,敢于批判和反对;最后,他以诗文作为武器,阐发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几点,都是白居易与永贞革新存在联系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吴兢撰.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 李丹,尚永亮.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J].中州学刊,2006(3).

[7] 刘秀梅.白居易与永贞革新主要成员的关系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

作 者: 宋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五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白居易
早蝉(节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回到古代学科学 白居易不认识草
早春(节选)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忆 江 南
池上
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