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法古人到歌颂祖国:吴青霞的绘画艺术

2020-02-28 16:47陈理
收藏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花鸟绘画

陈理

从19世纪上海开埠,到20世纪中期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摩登都市”,期间百余年,形成了纷繁多姿的海上画坛。女性画家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中画出绚丽的一笔,成为海派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女性画家中以吴青霞最具传奇特色,她的一生实际上是海上画坛的缩影。

一、出身世家,师法古人

吴青霞,初名吴德舒,号篆香阁主、龙城女史等,江苏常州人。父亲吴仲熙,工画,擅花卉,亦精于鉴藏。与当时的很多世家一样,吴家可以说是很传统的书香门第,其他海派女画家如吴淑娟、顾青瑶、陈小翠等,亦有着类似的家世背景。

吴仲熙的绘画教育实际上很传统,除了请一位老师傅教授绘画,主要方法是照着墨笔勾勒的稿本“印”“临”“默”。按照“书画同源”的理论,吴青霞在习画的同时,也习字,“要画得清劲、挺拔、老练、有力,没有书法根底,画不好”。其绘画的题材,主要也是传统闺秀所学习的花鸟。像其十分娴熟的芦雁题材,亦是源于早年父亲的言传身教,极其重视线条的运行。

当然,作为传统绘画教育的传承者,吴青霞的早年作品仍然以师法古人为主。如其17岁创作的扇面《常州皇亭》,以红梅阁为主题,建筑宏丽,湖水荡漾,千帆竞渡,谨细的皴法,清丽的设色,风格接近于王翚,这与清代到民国初年对“四王”的尊崇有关。就山水来说,从马远、夏圭到黄公望、吴仲圭、王蒙等,皆有临摹。陆丹林在1937年评道:“她的父亲本来是收藏家,因之历代各家画本,得有机会观摩临摹。经过了十余年的潜心研讨,山水、花卉、人物、仕女、鱼虫、翎毛、走兽等等,都下过一番苦功。”。从画品说,她作画的技巧纯熟,是得一个“能”字。

二、花鸟鱼虫,别出新意

花鸟这一类题材,是传统闺秀最喜创作的题材。借由托物言志式的状物,诉说内心情感与思想。吴青霞虽然也画花鸟,但并不受限于古人,而是别出新意,敢于创新。如其最喜欢的鲤鱼(图1),不单采宋元笔意,以大笔点垛,用衣纹笔绘鳞片,腹部敷薄粉,不仅对鳞尾、鳍等微小部位,刻画得工整细腻,且注意光感的体现,虽未用金色,仍显得金光熠熠,表现出鲤鱼的精神活力。按吴青霞自己的说法,“我生平最爱画鱼,特别是鲤鱼。这和我个人性格有关,我喜欢精力充沛、生动活泼的小动物。”②又如其芦雁图(图2),总让人想起边寿民的作品,只是个人风格鮮明,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摹古、拟古。

1965年创作的《紫白菖兰》(图3),是吴青霞的写生之作,其时作者常在植物园写生。画写菖兰盛开之势,花下以墨写石。从构图到设色,都有参照西方静物写生的影子,而不再遵从宋元画意。1982年创作的《闽江风味》,荔枝叶已放弃清代民国流行的恽派风格,更接近于写意,并有歌咏祖国风物特产的意味。《洛杉矶三角梅》(图4)是吴青霞寄客洛杉矶期间的写生作品,攫取三角梅的一角,以鲜亮的红色与黑色对比,写出繁盛之势,展现了美国独特的风土人情。《狗》(图5)创作于1994年,写芭蕉树下,一只黄狗前足趴在墙上,似在看家护院,以歌咏狗的忠于职守。题材虽平凡,却寓不凡的内涵于平凡。其实,花鸟这一类题材,始终都是吴青霞所钟爱的,只是早年多依传统,中岁多写生,晚年则更多了与现实的互动和思忖。

三、山水写生,歌颂祖国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山水画开始了新的变革,即以写生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厚历史和革命记忆。如1960年,以傅抱石、钱松喦为代表的“江苏国画工作团”的旅行写生,行程达23000里。

吴青霞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也多次参与旅行写生,曾登临过泰山、庐山、峨眉山、青城山、武夷山等。1977年以年近古稀之年,远赴三峡旅行写生。1978年,更与中青年画家一道沿成昆铁路写生,跨越四川、昆明两省,25个县市,行程1100多公里。吴青霞在1995年曾回忆当年川滇写生道:“若不深入生活,是画不出如此雄伟气派的。如今虽年已八十又五,犹觉心神清朗,尚可奋我彤管,在晚晴之期再拓艺术新境。”。

《黄山采药去》(图6)、《黄山采药归》(图7)是吴青霞上世纪60年代的写生作品,以浓淡之墨、干湿之笔,展现到黄山采药的过程,以淋漓的墨色、近于写意的手法,向早年师法宋元的习惯相告别。期间还创作了《黄山采药者胡家治》(图8),是其以劳动人民为题材的肖像画作品,展现了其绘画中的平民意识,是其平日里的随和性格,善解人意,救困济危的艺术展现。“吴青霞先生笔下均是人间之物、民间之象,使人觉得可信可摸,充满着亲和力和生命力。”。

《四川神女峰脚下》(图9)、《成昆铁路》(图10)则是吴青霞1977到1978年间的写生之作。《四川神女峰脚下》从长江漫游的视角,写出三峡两岸的雄峻阔大,草木华滋。山石皴法已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成昆铁路》则写成昆铁路沿线之景。铁路沿线皆是崇山峻岭,深涧密布,地质状况复杂,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画中的一架铁路桥,连接山间铁路,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势。

余论

吴青霞出生于晚清,成长于中西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晚年有幸听到新世纪的钟声,其本身已经是海上画坛的一个传奇。从诗书礼乐世界的薪火传承,到包容并蓄的摩登上海,从早年的鬻画赈灾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慷慨解囊,其精神修为一如传统的画家,其绘画理念则与时代同行,如刘海粟所言:“象她这样全能的女画家,古代少有,近代也不多。”。

注释:

①陆丹林《介绍几位女书画家》,《逸经》1957年。

②吴青霞绘、上海中国画院画廊编《吴青霞》,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年。

③杨武敏编著《画坛巨擘》,新华出版社,2000年。

④恽甫铭著《林外观林·走近书画家续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⑤邵洛羊著《洛羊论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责任编辑:李红娟)

图片均来自《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丛书·吴青霞》一书

猜你喜欢
花鸟绘画
写意花鸟
放飞
喜获丁垂赋老师赠画册而题
想当凤凰的金花鸟
花鸟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