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张家窝镇还迁小区景观设计分析

2020-02-29 10:32刘泓嫄汤巧香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张家乡镇景观

刘泓嫄,汤巧香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随着近年来乡镇的快速发展,使得乡镇逐渐向小城镇演变,人口向镇区集中.为满足土地集约利用,一些乡镇以宅基地换房政策将村民集中迁入镇中,在镇中重建新型小区.建成区景观向现代化靠近,乡镇原本的景观状态几乎不存在,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逐渐消失.而乡镇人民原本是依靠农耕生活,如今还迁至重构的小区,其景观不能满足主要人群的使用需求[1].因此乡镇还迁小区景观设计旨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从村民心理出发,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提升景观品质.现以天津市张家窝镇还迁小区为例,展开分析还迁小区内景观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人文关怀的乡镇还迁小区景观设计模式.

1 还迁小区特点分析

1.1 人群的特殊性

乡镇还迁小区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来自撤村建居的村民,有着使用人群的特殊性.村民作为使用的主体,对世代居住的土地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情感追溯.随着还迁小区的建立,村民失去土地,改变了原有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独特的乡土风情逐渐消失.因此需要从人群的特殊性出发,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保护居民的人文需求.

1.2 建筑密度大

还迁小区建筑主要以小高层为主,由于资金有限导致建筑密度较大.从开敞的庭院转变到高楼下密闭的景观空间,村民对建筑外部空间产生不适应.空间呈现聚拢趋势,但场地的生活氛围不浓郁.村民之间从以前的独门独户转变成一楼多户,过去常有走街串巷的情景,如今邻里交流变少[2].

1.3 景观缺少地域特色

自村民搬迁至还迁小区,过去自家庭院种植的菜地和果树从此消失,乡镇丰收的田野风光难以再看到.乡镇还迁小区建立在特定场地上,村民对它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还迁小区景观偏向现代化建设,对景观的场所精神挖掘甚少,使得内部景观元素单一,绿化模式过于简约,整体景观缺少地域特色的营造.

2 张家窝镇还迁小区景观现状

张家窝镇包括有16 个自然村和12 个社区,经过近年来的乡镇建设发展,全镇75%农民迁入镇中[3].村镇居住区建筑形式主要是中高层,建成区景观以道路绿化、宅间绿化、公共空间绿化为主.通过调查发现张家窝还迁小区景观存在一系列问题,现以主要代表性还迁小区(家兴里、民盛里、瑞欣家园、家贤里、家合里)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还迁小区现状

2.1 模式化的运用,缺乏人文关怀

由政府扶持而建的还迁小区,失去了乡村原有的田野风光特色,转变成当代模式化的景观.农民向市民的切换产生不适应,因此需要认同和归属感.张家窝镇还迁小区景观普遍是规则式设计,居民过去生活的村镇自然风光繁多,审美认同更偏向于乡土景观.还迁至模式化的现代小区,景观整体缺乏对过去的延续和亲近自然的设计. 在张家窝村瑞欣家园中,仍然可以看到在小区楼下晾白菜、晒被单、利用公共绿地种大葱等现象(见图1).这些过去在自家院子的做法,如今依旧存在并需要一个合适的公共空间引导.村民对景观的需求无外乎物质和精神方面,物质上表现的是对场地的基本需求,精神上村民之间热络的邻里关系,由于住进高楼而渐行渐远.在小区中仅有少量坐凳,缺乏真正供邻里交往闲谈的空间.整体看,张家窝还迁小区景观模式化的设计,缺少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4].

2.2 公共空间细部不足,缺少人性化设计

2.2.1 开放空间人性化设计欠缺

张家窝镇还迁小区开放空间定位“家文化”意象,整体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但由于缺乏对人需求的认知,导致人性化设计不完备. 还迁小区内开放空间使用者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空间边缘设置的大理石座椅在秋冬季节不适宜使用,且缺少夏日遮阴.开放空间内部则缺少场地和使用者的互动设施,如景观小品、人文雕塑、灯光艺术等.许多老人宁愿在非机动车棚下棋或楼道间纳凉聊天.同时大部分老人、儿童活动空间选址在地下停车场上方,不能种植大树,活动空间基本以灌木和小乔木种植为主,导致夏日鲜少有人使用.健身场地设置在路边,没有防护措施,安全系数低.开放空间整体设计单调,居民体验感不高,缺少人性化的思考(见图2).

图1 张家窝还迁小区内居民的行为需求

图2 开放空间景观现状

2.2.2 入口空间不重视人文景观

入口景观主要起引导和展示的作用,满足通行的同时让生活在还迁小区的居民有回家的感觉[5].张家窝镇张家窝村有传统石牌坊标识记忆过去村庄特色(见图3a),家合里小区入口景观绿化带设有炒米店村置石(见图3b)增加了还迁居民归属感.其他还迁小区大部分为一块门牌标识,都不重视入口空间景观,如家贤里小区入口空间(见图3c).

图3 入口空间景观现状

2.2.3 休闲空间布局不合理

还迁小区由于投入成本有限,导致建筑密度较高.受到建筑高度的影响,一些休闲空间秋冬接受日照的时长过少,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数量[6],场地的实用性差.天津冬季下午五点左右落日,一部分还迁小区内休闲空间下午三点已无日照.如张家窝镇家泰里小区内休闲空间因接受光照时间太少,导致居民很少驻足,休闲空间布局不合理.

2.3 宅间绿化形式单调,缺少地域人文特色

张家窝镇还迁小区宅间绿化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基础种植.首先,张家窝枣文化从清代就有记载,是著名的枣乡.还迁后的小区枣文化的痕迹消失,对农家乡土植物的种植缺乏应用.同时植物应用模式基本是用绿篱进行边缘种植,再配置一些小乔木,使得整个场地生机不足,居民难以寻求到归属感(见图4a).甚至有些场地绿化覆盖不足,地被种植稀疏(见图4b).由于植物种类、乔灌草配置形式的缺乏,在小区进行活动的村民易受西北风的侵袭,且四季景观不明显[7].其次,曾经居住于乡村的居民喜爱园艺种植,比如果蔬藤架、经济果树等.还迁后的小区,仍然能看到在宅间种植蔬果的现象.但是缺少秩序的种植,使得小区宅间绿化凌乱,因此需要一个正确的规范引导.最后,虽然还迁小区内有镂空景墙与藤本植物搭配,但艺术感染力较单薄,缺乏属于地域的美感(见图4c).

图4 宅间绿化现状

2.4 道路与停车设施不完善

2.4.1 道路景观缺乏分级,路面铺装损坏

居住区的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宅间道等.使道路产生区别的不仅是地面铺装,还有道路上的景观[8].张家窝还迁小区道路景观普遍缺乏辨识度,如小区外围车行道乔木种植与宅间道路一样,且在秋冬季节大部分乔木落叶,缺乏常绿乔灌木的搭配.例如瑞欣家园小区在车行道种植柿树和卫矛等,都很难发挥遮阴的效果,行道树缺少科学化的选择.同时在一些宅间道路上,出现铺装损坏而常年失修的现象(见图5a).由于后期管理没有及时更新修补,导致还迁小区美观不足和居民行走不便.

2.4.2 地上停车场过多

除瑞欣家园只有地上停车场外,其他还迁小区都有地上和地下停车场.但由于还迁居民较多,地上停车场仍占据了小区大部分空间.且停车场的设置皆是硬质铺装,边缘种植绿篱围合,仅少部分有上层乔木,缺少生态处理(见图5b).还迁居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且中老年人群偏多,仍然有许多人使用非机动车,从而导致小区非机动车篷紧缺(见图5c).

图5 道路与停车设施现状

3 还迁小区景观设计策略

3.1 人文景观设计,符合还迁特色

还迁小区拥有独特的居民构成,因此要充分考虑还迁居民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应当留下居民过去的记忆,再展望未来的发展.天津过去的风俗文化以及邻里热络的感情,正在慢慢地消失,需要社区居委会提供适宜的场地,组织活动来增进邻里感情和丰富物质文化需求,形成特有的小区文化(见图6).原有的田野风光在还迁小区内难以原样复原,却可以提取其中的景观元素与意境设计于宅间,形成小区景观主题特色.同时选择亲近自然的设计形式,并应用相关园林建筑小品、乡土植物等进行美化装饰和场地记忆恢复.使居民对居住的还迁小区有物质精神上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如此才能符合还迁特色[9].如张唐设计的苏州市木渎镇樾园售楼部休闲活动区,景观延续建筑“蚀”的概念,空间整体抽象自“太湖石”的孔洞形式,曲水流觞穿梭于树林间.即使抽象的提取,也能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的意境(见图7).

图6 张家窝镇社区活动[10]

图7 张唐樾园[11]

3.2 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细部景观

除了人文关怀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还需以整体的眼光合理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考虑人的使用感受,为还迁居民提供身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张家窝镇定位“家文化”意象,因此还迁小区内适宜营造回归乡镇原有的家“温暖”氛围,以小区为家拉近邻里乡情.入口空间是还迁居民从外部进入私人领域的第一道门,设计应具备地域性和艺术性,通过置石刻字、特色雕塑、小品、石牌坊等地域文化遗存,结合时令花卉植物造景,体现张家窝镇还迁小区特色(见图8). 开放空间设计需要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细部,使得空间功能复合化[12].场地内部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位置和尺度适宜的休息桌椅以及亭廊、安全护栏、灯光艺术、历史人文展示墙等,并利用标识牌进行合理地引导,满足还迁居民的多重需求.老人、儿童活动空间因场地有限设置在停车场上面,则需要适当遮阴,可以增加浅根系的乔木或景观张拉膜结构.休闲空间的选址则依据日照时长、通达性、人流等,着重选择日照时长多、易到达的人流集散场地,场地一天照射阳光不足的可设计为防护绿地(见图9).

图8 入口空间景观

图9 休闲空间景观

3.3 绿地景观设计,营造地域意境

张家窝镇还迁小区绿地设计适宜乔灌草的配植并设置组团绿地,构建生态网络阻挡西北风并美化环境.为防止景观绿化过于模板化,需对张家窝镇人文景观进行挖掘,建立符合西郊乡野特色的地域景观,增强还迁居民的认同感与参与性.如对张家窝枣文化历史进行恢复,将枣树以植物造景的形式种植于还迁小区内.植物选择上多选择天津的乡土植物,再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为了弥补还迁小区秋冬季节常绿乔木的缺失,宜选择圆柏、侧柏、云杉、丝兰、铺地柏等植物.对比还迁居民过去的庭院种植,现今可以集中开辟宅间绿地进行体验式园艺景观设计[13],在宅间种植回忆,丰富还迁小区的地域特色.如选择蔷薇科、芸香科、桑科、柿科等小乔木以及羽衣甘蓝等观赏蔬果,参考居民意见进行趣味搭配,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同时增加不同品种藤本植物的运用,如紫藤、葡萄藤、五叶地锦、凌霄等.将小区内镂空景墙通过题字、刻画等形式,与还迁小区内景观主题相适应,营造乡野意境(见图 10a).

3.4 道路与停车设施设计,注重系统的完整性

道路与停车设施景观设计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和对使用者行为的感知,适当的养护管理能为还迁小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迁小区内道路景观应具有辨识度,可以区别于车行道和宅间道.车行道种植宜简约大气,防止尘埃及减少噪音等,如选择乡土树种国槐+金叶女贞等.宅间道适宜种植不遮挡住宅阳光但有一定遮阴效果的植物,如选择栾树+榆叶梅、紫荆+黄杨(见图10b)等天津常用树种,经济美观[14].对于停车场生态的做法,宜选择植草砖等透水铺装(见图10c),并增加植被的覆盖.在车辆周边设置绿篱和乔灌木配置,这样使得改善生态的同时又可增加视觉景观.同时可将过多的停车场改成生态非机动车停车场,满足还迁居民的非机动车停放需求.

图10 园林绿化方式

3.5 公共设施设计,呼应空间的人文内涵

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包括照明灯具、垃圾箱、休息座椅、导向指示牌、健身游乐设施等,设计宜人性化且合理易用.受张家窝镇“家文化”的影响,公共设施设计应与还迁小区公共空间的人文内涵呼应.参照还迁居民喜爱的风格以及人性化的理念,通过公共设施的造型、材质、色彩等表现,协调还迁小区景观与公共设施的互融.考虑整体的美感与舒适性,增强还迁居民的认同感[15].如天津市冬季寒冷,休息座椅宜选择防腐木材质保障四季都可使用,而样式上可以选择传统的红木鼓凳等贴近日常生活的座椅.整体上公共设施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可以为还迁居民带来趣味体验,营造小区温馨的氛围.

4 结 语

乡镇村民还迁除了对失去耕种土地有心理落差,还有对现有市民身份认同的不清晰等.而还迁小区由于经济和投资有限的缘故,导致景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基于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张家窝镇还迁小区现状特点、还迁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得出还迁小区景观应当增加人文关怀:人文景观应当符合其还迁特色,传承地域特有的文化;公共空间景观以人为本注重细部,创造小区为家的氛围;绿地景观营造地域意境,突出乡野特色;道路与停车设施注重系统的完整性,满足居民需求;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景观的人文内涵呼应,增强还迁居民归属与认同感.研究张家窝镇还迁小区景观,以期为其他乡镇还迁小区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同时,还迁小区景观未来的发展仍需要园林设计师与还迁居民更密切的交流,致力建设成新时代的还迁小区.

猜你喜欢
张家乡镇景观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张家塬村村歌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秀秀台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