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主流媒体对朝鲜无核化问题的报道话语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2020-03-01 01:29陈晓凡潘钰静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朝方语言学

◎陈晓凡 潘钰静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意识形态、身份建构和话语策略是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热点研究话题,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会话分析和国家形象等新兴研究话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大众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主流媒体的对比话语分析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收集的一些关于主流媒体的话语分析文献中不难发现,传统的文章大多数采用Fairclough的社会—文化语境辩证关系分析(Fairclough,1992),结合话语的文本分析与话语的政治理论,从而找到一种既能研究话语运用与话语实践变化,又能研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化的多项度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使文章具有数据和理论的支撑,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然而,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还包括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对于其它语言理论,系统功能语法非常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如何实现社会功能;它把语言看做一种实践;而且它更加重视对个别语言、个别语言变体的分析;它用“连续性”解释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且通过语篇的观察和统计手段验证其假说。由于在以往的文献中,具有以上优势的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手法使用较少,本文尝试以中美主流媒体对于朝鲜无核化问题的报道为例,使用该研究方法,结合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揭示媒体话语的神秘面纱,促进学生对话语分析作用与意义的认识。

一、批评话语分析及研究手段

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辅以Fairclough的研究手法,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而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研究造成两个主流媒体报道话语差异的原因,并分析如何传达各自的意识形态。

二、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闻语篇分析

(一)文本描写

“语言分类赋予外部世界秩序。”语篇分类系统即对人物或事件的描述,主要是通过词来表现的。但词的选择会受到主体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影响。下面是对《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在近三次针对朝鲜无核化的报道中名词、形容词、副词和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名词。

名词具有高度抽象性。名词的分类功能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将其归为某一类,给事物贴上了标签。尤其是关键名词,对事物具有极高概括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

《人民日报》中提到了“军事紧张”、“重要作用”、“ 诚意”、“ 夙愿 ”、“历史机遇”、“僵局”和“共识”,其中共识出现了四次。《纽约时报》中提到了“stalemate(僵局)”、“breakdown(破裂)”、“humanitarian aid(人道主义援助)”、“an olive branch(橄榄枝)”“frustration(沮丧)”、“skepticism(怀疑)”、“ dictator(独裁者)”、“provocation(挑衅)”、“enemy(敌人)”、“duplicity(欺骗)”、“sincerity(诚意)”、“sanction(制裁)”、“threat(威胁)”、和“military force(武力)”。其中 frustration、military force和stalemate出现了两次,skepticism出现了三次,sanction出现了四次,threat出现了十次。对比来看,两大主流媒体所报道的内容都认为朝鲜无核化进程陷入了一个僵局,美国韩国朝鲜及其相关国家都认为实现朝鲜无核化是有必要的,同时都报道了中国立场。而《人民日报》侧重于表示中国呼吁各方积极商谈,采用和平的方式推进朝鲜无核化进程,维护各国利益。《纽约时报》则表示朝鲜转换了对美态度,并向美国递出橄榄枝。然而报纸中多次提到了威胁一词足以看出美方认为朝方会对本国安全造成威胁。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美方仍保持怀疑态度。《纽约时报》选用了独裁者和敌人这些词,将美朝的敌对关系传递给读者,将自身的思想体系渗透给民众。

2.形容词。

相比名词,形容词更灵活。形容词往往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临时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语境中,同一形容词所代表的立场与观点可能截然不同。《人民日报》中使用了“不稳定”、“积极”、“ 坚定”、“ 共同”、“ 可持续”、“ 不可逆的”等形容词。《纽约时报》则用了“all-or-nothing”(全有或全无的)、“complicated”(复杂的)、“harder”(强硬的)、“vaguely”(含糊措辞的)、“bellicose”(好战的)、“false”(虚假的)、“cautious”(谨慎的)、“challenging”(挑战性的)、“tough”(强硬的)等形容词。前者的报道说明了在当前朝鲜不稳定的局势下,中方肯定朝方的积极动向,并表达了中方对朝鲜无核化进程可持续性发展的信心和展望。后者用“谨慎”和“强硬”表明了美方对朝方的怀疑态度和对于朝方威胁到本国的利益的不满,表达了美国的敌对立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3.及物性。

及物性是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过程主要有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Fairclough认为,“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在对朝鲜无核化事件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多采用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其中不乏一些态度明确、语气强硬的动词性成分,如 argue、warn、provoke、threaten。在一篇题为North Korea Says It Won't Denuclearize Until U.S.Removes Threat的新闻报道中出现:“It argued that giving up nuclear weapons without first getting security guarantees from Washington was notdenuclearization,but making the country defenseless”这个句子使用了言语状态,引用朝鲜发出的评论,直观的展现出朝鲜对美国怀疑和不信任。同时也体现了美国对于朝鲜在实现无核化后的安全保证问题上的模糊态度,让读者明显地体会到美国对朝鲜提出的要求表示不满。反观《人民日报》,运用了指责批评背道而驰支持维护实现呼吁等词,展现出中国对于朝鲜无核化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在题为《朝鲜半岛无核化需各方相向而行》文章中,运用了“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欢迎,对双方所作积极努力表示赞赏。”,“中国及时发声,表示支持朝美按照两国领导人会晤共识来推进政治解决半岛问题进程,再次凸显中国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坚定立场。”等文字,结合存在过程,向读者传达了,在美方的一些做法上,中国并不予以赞同。中国坚持公平公正,呼吁双方采用商谈等和平方式推进朝鲜无核化进程的态度。

(二)转述言语

在中美主流媒体对朝鲜无核化问题的报道中,转述言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听话者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在选取的《人民日报》对朝鲜无核化问题的新闻报道里,间接引语使用较多,直接引语较少。间接引语加强了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更了解朝鲜无核化的事实;适当的加入直接引语,对无核化的直接描述和转载说明,可使读者真切的感受到朝韩会晤的真实气氛。同样地,《纽约时报》也使用了许多间接引语来增强客观性。但在报道中使用的直接引语更多。例如2018年09月20日第02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直接引语占该语篇总字数的比例为11.1%。然而2018年3月6日《纽约时报》上题为“North Korea Signals Willingness to Denuclearize,South?Says”的文章中直接引语占该语篇总字数的比例为19.6%。研究发现,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各方立场展露出来,还能使报道显得更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真实地反映各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起到强调作用,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不同的消息来源可以明显表明各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对于朝鲜无核化进程持不同的态度。直接引语是原语的直接转述方式,能同时演绎多种语篇功能和表达意识形态。在《纽约时报》引用的文章中,直接引语有4个消息来源,第一个消息来源是美国领导人及其政府官员,强调了美国愿意推进朝鲜无核化的立场;第二个消息来源是韩国官员,表达了韩国对朝鲜无核化的支持,并希望借此改善朝韩关系,稳定半岛局势。第三个来源是日本防卫大臣,表达了日本支持美国制裁朝鲜的强硬态度,对朝鲜是否无核化持怀疑谨慎态度。第四个来源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及中国专家,表达了中方愿意积极推动朝鲜无核化的立场,并希望各方抓住机遇。然而,美韩中三方均表示支持朝鲜无核化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报道者更倾向于推动朝鲜无核化进程和发展。

1.转换。

“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转换语法,是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在批评语言学里往往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

2.名物化。

名物化(也叫“名词化”)是指说话人本可以用名词结构或句子表达某个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短语,达到削弱语篇的动作感、将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模糊概念的目的。《纽约时报》中provocation、suspicion、skepticism、sanction等词是动词被名词化,“a history of suspicion”“an enemy of”“exploratory conversation”“ a collision course”“the threats of”等则是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

《人民日报》中“朝方的积极动向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鼓励和支持。”、“只有相关方面及时作出政治决断,跳出固有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现有成果,才能使政治解决半岛问题成为可持续、不可逆的进程。”、三句话中的“欢迎”、“鼓励”、“支持”、“决断”等都是动词被名词化。从名词化现象中可以看出中国对朝鲜核问题的态度,表达了中方支持朝鲜无核化,并希望朝美双方及时做出政治决断。

三、结语

在批评语言视角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中美两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的分析对比,发现两大媒体报道的立场与角度与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其实质目的在于维护各自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所以《人民日报》的观点代表了中国广大民众在朝核问题上的共同意识与心声:求同存异,即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然而美国对外奉行意识形态输出战略,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战略基于利益需要,带有东方主义的基本偏见和反共产主义目的。《纽约时报》在关于朝鲜无核化报道中流露出对朝方的怀疑与不满,从而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吸纳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化民族优越感。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维护本国利益的意识和价值观。当今大学生应注重培养与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话语分析的理论指导下,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判断信息的正误,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分清语言中蕴含的权力与意识,从而让我们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朝方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朝韩就朝方艺术团访韩达成一致
社会语言学名词
“第二战场”上的较量——板门店谈判中中朝方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