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在企业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3-01 23:13娜仁花
氯碱工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承包商管理体系指标

娜仁花

(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084;2. 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新疆 阜康 831500)

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管理体系应用广泛,被应用在世界各国的各个行业[1]。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这些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消费者和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好评。我国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建设。而已实施的管理体系,生产运营管理基本符合企业运行要求,且各专业运行要求的保持和持续改进工作做的均较好,但新设、新并部门管理水平明显低于成熟建立的部门,还须专门抽出一定的精力进行重点辅导。

管理体系的内涵可概括为: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理论为指导,全面吸收和广泛应用ISO 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从企业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将相互关联的过程或过程网络作为体系来管理,在充分识别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性标准及其他要求、分析比较包括我国企业标准体系等在内的不同体系标准特定要素,确定企业内部包括党群工作在内的所有管理过程和相互作用、优化配置管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整合、总结提炼、丰富扩展而形成以过程为基础的、以企业为整体的管理体系,并以文本化形式予以体现,用以规定和指导过程或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2]。因此,文章通过对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认证现状的阐述,探讨了企业管理体系在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对企业运行管理体系有所帮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想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与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用国际潮流和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企业管理体系是项非常复杂与繁琐的动态管控过程,它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但是有一定可遵循的管理规律。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很有可能致使某些方面的管理失控和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甚至于企业崩塌,是系统性的、严谨而权威性的、不断创新而符合企业实际发展运行的管理体系,它必须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严密的组织结构,实而可行的激励机制以及有效的融资策略。企业符合了这一规律,才有可能立足于市场而基业长青。一个企业管理体系越完善,意味着这个企业越重视自己的产品,更是一个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体现。企业的管理体系越完善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并且这是企业维持自身良性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方式。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才能越走越远。

2 企业管理体系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司体系运行模式及管理标准的贯彻执行须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运营模式的管理标准及管理体系运行程序,通过内部审核及外部审核,对企业质量、能源、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审核,查找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系统问题及过程问题,并分析问题的纠正及预防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管理体系运营。通过对某企业进行审核,对于体系运营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及发现,生产运营管理基本符合体系运行要求,且各专业运行要求的保持和持续改进工作做的均较好,但因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要素执行过程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职责权限管理

企业明确规定各部门职责权限。职责权限基本明晰,未发现明显的职责分工漏项、扯皮等问题,各职能部门基本能够做到积极、正确履职。但部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运作质量不佳的情况,如规定成立专业化分委会并按照季度召开会议;事故事件分委会、行为安全分委会,都没有按照分委会的运行要求每季度召开;事故事件分委会也没有按运行要求定期发布事故管理课题任务。环境保护责任制不全,也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如: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的机构图中有分公司的机构,但无分公司的相关环境保护责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写在了一起;财务部门的职责还是缴纳排污费;很多职能部门的责任制中很少有环保的职责,很多岗位环保职责缺乏。

2.2 方针与目标指标管理

企业只有在目标指标的建立及管理等工作上做大量的工作,较系统地建立目标指标并定期回顾,才能取得较明显的成效,执行部门及职能部门都开始真正关注本部门的量化管理业绩,从意识上、行动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但目标指标的管理还存在一些待持续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1)存在目标指标分解与实际职责不挂钩的现象。如:部门领导和部门专工及所管辖部门签订的责任书内容完全一样,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签订的责任书无环保内容。

(2)部分目标指标定义不完善。如:行为安全偏离率的内涵是涵盖所有的行为安全还是仅特指上下楼梯扶扶手、驾乘车系挂安全带、生产区域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三项要求在目标说明中未明确,职能部门对该目标指标的落实和部门行为安全风险的特性未有效结合;计量器具周检率中统计范围是特指现场表还是普遍意义上的所有计量器具未明确,实际统计中未统计带远传信号的计量器具;库存降比的指标也未明确特指哪部分物资的库存,实际并不是指全部物资。

(3)安全专业目标指标的部分行动计划未能提前制定或可落实性不强。如:副总、专业职能部门负责人没定专门的行动计划;各属地部门领导、技术岗位人员签订的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中的行动计划完全一样,没有建立在岗位职责、差距分析的基础之上。

(4)部分目标指标的统计与实际不符,不能真实反映目标指标达成情况。如:企业环保装置3、4月有停运,但统计表中未做记录;企业除尘器3月停运36 h,但7月份的环保装置运行率统计为100%。

(5)对未完成目标指标的分析及整改措施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企业定的有生产库存降比5%的指标,2018年实际库存价值623万元,以此基数计算2019年应下降至592万元。查企业库存分析报告,自2019年5月起,每月超库存的原因分析均是“技措物资未按图纸申报,申报余量大;材料库存大是因备件定额表不完善,使用期限预估不准;没有及时做好材料领用,申报计划随意性强”等,没能分析出真正的原因,控制措施也是加强备件验收、避免重复性检修等无的放矢的措施。

2.3 设备设施及工作环境管理

在设备检维修系统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关键设备识别工作未能持续,仅能提供出以往识别记录及结果,对新增设备未进行识别,部分专业人员甚至已经记不清各因子的取值原则了。定检工作有效开展,关键设备基本都有定检表,定检内容及要求明确,并且有些车间还能够根据实际定检数据摸索优化定检周期,如:62%碱泵按1次/3月的频率定检时发现结垢严重,已影响到正常运行,通过历次逐步半周期缩短定检周期,将检修周期定为28天定检1次。年度检修计划还存在内容未及时修订的问题。比如企业的年度检修计划中仅有空压机、行车等设备,但实际上制氮机、次氯酸钠装置均有定检需求,目前是直接报入月计划。年度计划中的检修项目有月度检修漏项的情况。比如:年度检修计划中,空压机要90天定期清滤芯,但在一个周期内的月度计划中无,QHSE系统中无年计划录入的渠道,不能自动生成待选检修任务,每月人工录入,漏项可能性较大。存在执行人员不清楚测厚、测温相关规则等问题。如:企业碱罐3个月进行一次测厚,系统中给出的下次检测周期是12个月,但实际均是按3个月做;规章制度中规定两次检测取最小值,但负责测厚的设备员取的是平均值;蒸发器出口温度监测2018年9月测的是8.3 ℃(每月1次),在停机的状态下测温就失去了该项工作的实际意义。

建立了巡检标准,并按要求进行设备巡检,相关工作基本符合要求。但部分巡检所用监测工具的准确性验证工作还待规范。如:企业巡检时要求带钳形表,钳形表是采取互比的方式进行准确性验证,但并无验证的频率、方法等要求,怀疑时比对。设备采购要求清楚,基本均是按原设计要求提需求,未发现需求不清或不符合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但在审核过程中也发现存在实际到货设备验收不够细致,和所提需求有出入的情况。如:企业新增氯酸盐分解槽的技术协议中要求温度设计值是100 ℃,但产品质量证明书中的设计值是90 ℃。

2.4 工艺、生产管理

2.4.1 工艺安全信息

设备信息存在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如:企业新增的氯酸盐分解槽2018年7月已安装投用,但尚未录入SAP系统中。

2.4.2 工艺设备变更

变更管理整体规范,过程控制、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均全面、细致,并能定期进行审核和改进。但还存在以下须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存在变更原因描述不清楚的情况。如:企业进料氮气吹扫后抽真空压力指标变更没有说明变更理由,仅叙述了工艺流程。操作人员不清楚相关工作要求,变更管控质量较差,须重点辅导,逐步拉齐控制水平。存在工艺安全信息不能在变更完成后及时更新的问题。比如清净次氯酸钠回收系统2019年7月21日变更实施完毕,管线材质由碳钢变更为钛材,但PID图未做变更。

2.4.3 应急准备与响应

应急演练计划的全面性还有待改进。如:企业“乙炔上料系统着火” 应急演练,全年演练计划只针对1个班组进行演练,其余3个班组没有。部分应急预案还存在须进行风险告知、警戒等要求细化的需要。如:企业《105 m3聚合釜事故应急操作》中没有外部人员风险告知的要求,没有风险告知及拉设警戒线的要求。

2.4.4 操作标准管理与生产过程控制

操作标准管理系统、规范,在实际生产过程控制中也能够按照要求严格控制,确保生产装置在受控条件下运行,特别是操作卡的JCC能够严格按PDCA的模式实现自我监督改善,实施效果良好,但还存在工艺卡指标缺失的问题。

如:单体含水、含铁对PVC质量影响较大,但未定指标要求,只做监测;企业对进釜循环水水质无指标要求,但实际上循坏水水质对聚合反应控制有一定影响;新材料车间卡片中钛白粉没有白度指标,但实际上该项目较重要,也在实施控制等。工艺指标控制情况统计笼统,与指标分级管理要求不符。对ABC类指标合格率综合设置一项指标,未能体现出指标分级管理要求的差异,总合格率会掩盖A类指标合格率的波动。报警管理存在措施不能有效落实的问题。如:2019年6月企业针对报警率大的项目制定的措施没有实施,7月相同的报警出现频率仍处于前列。

2.4.5 仓储管理及产品防护

仓储管理较为规范,产品也能有效防护。但部分工作还须进一步规范。阀门合格证和阀门不能证、物对应。库房存放的阀门上挂的合格证上仅有检验日期,在现场发现有已脱落的合格证,无法对应到具体的阀门,还有检验日期在生产日期之前的情况。对部分承包商的服务质量缺乏规范。如:“阀门试验记录”不规范,缺乏质量追溯所必须的信息。记录中仅有阀门名称和型号,同类阀门还仅有一条记录,甚至试验人、质量检查员、检验日期等均不写,与阀门无法对应。

2.4.6 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管控措施。

企业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的质量不高。如:缺项、辨识和评价存在偏差的问题比较多。对新并入车间还要做好指导工作,对外包工作,应能够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保证质量。

(2)危险性作业管控。

高危作业管控较严格,能够按规范实施,但还存在安全交底不到位的问题。比如:企业承包商某防腐公司的人员高处作业带了缓冲包,但对缓冲包的使用不是很清楚;企业现场人员进行厂房保温板安装作业,使用的移动式脚手架底部支腿没有垫板。

(3)承包商管理。

对承包商能够有效管理,运行基本符合要求。但还存在部分细节性的问题须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对长期使用的承包商还未按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如:企业对长期使用的承包商未按内部员工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承包商的培训管理还不够严格,如:承包商培训存在实际参加人数与签到不符的情况。对承包商职业健康体系结果不掌握,存在法律风险,如:承包商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仅由承包商单位自行留存,企业无相关信息。承包商流动快,更换频繁,给承包商的质量控制带来很大的压力。

2.4.7 环保管理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如下。相关工作按要求开展,重要环境因素基本能做到有效控制,但存在制度内容重复及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如:《废水排放管理规定》和《排污申报管理规定》在废水排污申报方面的要求重复,且《废水排放管理规定》中对污水总排口总汞的指标要求与实际要求不符,制度管理部门审核制度时要对制度内容、接口等细致审核,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等问题,同时具体指标不宜出现在管理制度中。

2.4.8 能源管理

能耗偏离分析不能确定最终的原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主要耗能设备用能效率或能够反映用能效率的指标进行了定期监测,但对异常波动的分析未能基于数据统计分析和事实确认进行实际可能原因的确认。如:企业8—9月的熔盐炉能效监测指标单位产品天然气耗由95~96 m3/t升高至104 m3/t左右,车间未进行分析和原因确认,仅是怀疑外供天然气热值下降导致;1—6月48%碱的蒸汽耗一直超标,原因分析也只是说设备存在缺陷,具体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处置没有定论。

2.4.9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例如:企业培训了环境因素辨识等内容,但现场人员对参加过的培训内容并不了解。接触有毒有害岗位部分人员离职时不愿做职业健康体检,公司与之签订了自愿放弃职业健康体检说明,这并不能规避公司这方面的风险,建议从离职控制程序进行改进,经体检后办理相关手续,规避企业运行风险。

3 结语

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为企业长期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策略,它是一个企业管理模式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建设只是企业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只有这个模式贴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并能够在企业中立足和长久的运行下去,才能改变企业原来的管理模式。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还是认知不足或存在认知偏差,在这种现状下,转变企业管理者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文章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希望能够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也希望文中提到的措施对企业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有所借鉴。

总之,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所以企业战略规划是关键,它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把目标设定过低而没有挑战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只有当企业的管理形成系统,并符合管理规律,企业才有灵魂和身躯,才能在商海搏击中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承包商管理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8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揭晓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