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概念

2020-03-01 00:11郑瀚杨明月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5期

郑瀚 杨明月

摘 要: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系统地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其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止。本文在介绍福斯特的文学人物形象划分的同时,纠正了普遍存在的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种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小说面面观》

一、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阐释

1927年,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剑桥大学做了题为“小说面面观”的讲座。其后这次讲座的内容被整理成同名书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概念,为一直以来小说人物形象的分类问题找到了解答。显然,这两种人物形象还适用于小说之外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划分。

(一)扁平人物

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将扁平人物定义为——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因为这种定义,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后来的学者又对扁平人物进行了细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小说形势。例如,在《小说艺术论稿》中,马振方就将扁平人物分为观念型和特征型两种。更明确地说,观念型人物有着固定单一的思维观念,而特征型人物则具有极为突出的一种性格或行为特征。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扁平人物塑造起源,有的学者将《荷马史诗》看作是扁平人物塑造的开始,因为其中的英雄和众神都无一例外地被塑造成了极为单一的形象,如勇猛的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狡猾的尤利西斯等,这些人物在整部史诗中没有过发展,所以其形象被认为是扁平化的。然而,这样的说法仍然值得商榷。扁平人物的概念应当是伴随着人物形象的产生而出现的,即只要有人物形象存在的文学作品当中,就会有扁平人物出现。例如,在人类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苏美尔神话中的丰收女神伊什塔尔就是一个扁平化的形象,其邪恶无情的形象在全篇中没有任何发展,引导着她向吉尔伽美什求婚到向主神谏言杀死恩奇都的一系列行动。由此看来,从文学创作初始扁平人物就随之存在,这一说法是极具说服力的。

(二)圆形人物

作为与扁平人物对立互补的,就是《小说面面观》中所提出的“圆形人物”概念。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复杂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内容的人物形象。至于圆形人物的准确定义,福斯特本人也没有给出具体准确的答案,只是在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罗伯特夫人时提到“圆形人物变化多端”。

其实通俗地说,圆形人物就是更为贴近现实的人物,其性格和思想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着小说剧情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不同于扁平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不能脱离作品所创设的环境而单独存在,否則将失去其鲜活的灵魂及其所蕴含的价值。

就圆形人物的起源而言,认为其塑造始于《圣经》中的诸神与人类的看法广泛存在。然而,同样是在《吉尔伽美什》中,英雄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就是圆形的。他在故事的开始是乖戾的暴君,欺压民众,强暴民女。但这一形象随着神明造物恩奇都的出现而改变,在与恩奇都战斗许久不分胜负后,他们彼此认可了对方并成为挚友,从这之后,吉尔伽美什就成为明君,同恩奇都一起打倒芬巴巴,杀死了带来旱灾的天之公牛,为民除害。史诗情节发展到高潮,恩奇都患病而死,一向相信英雄不可战胜的吉尔伽美什开始认识到死亡的恐怖并启程追寻不死之药,又在不死药被蛇偷吃后终于承认了“就算最伟大的人类英雄也会有死亡到来的一天”,从此便不再过多思考生死,转而尽力成为一代贤王。吉尔伽美什的思想与性格随周遭的人与事而不断发展着,以至于出现了由暴君到贤王的蜕变,可见同样将圆形人物的起源认为是《圣经》的看法也是不准确的。但是,由于人本身的思维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在文学中塑造形象的能力也是由弱到强,所以,圆形人物塑造的起源,极有可能是在扁平人物出现之后的。

二、不同人物形象塑造法的作用与局限

(一)扁平人物的作用与局限

1.反驳扁平人物弱势观点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使学术界认识到论著对小说的提升作用,但很多学者误认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存在地位差距,即认为圆形人物要优于扁平人物,因此推崇圆形人物而贬低扁平人物。这种观念是对福斯特小说理论的理解局限,是对扁平人物在小说中作用的认识局限。扁平人物的优势有二:第一是容易被辨认,扁平人物的形象单一,这样的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第二,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扁平人物更易于为作家所掌控,在不消耗过多笔墨的情况下起到最显著的作用。福斯特很早就认识到,同圆形人物一样,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说:“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出入其间。”一位优秀作家笔下的扁平人物,虽然性格单一没有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描述殆尽,但永远不会丢失人性的深度,反而更加激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有理由相信,纵使曲线灵动美丽,但单纯的曲线永远不可能支撑起全部的体系,而会导致其最终崩塌。

2.扁平人物的作用

扁平人物往往被作者用来传达一种固定单一的价值观,或是被用作一种社会先进思想的容器。正因为这些形象易于辨认与记忆,在小说的故事里,最牵引着读者的情绪走向的,往往正是他们。可以发现,在宗教神话当中,基本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扁平化的,这是因为撰写宗教故事的最终目的正是传达唯一且统一稳定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观念乃至它们所附体的人物形象会永远被人们记忆,即使小说本身已经湮灭无闻。要将思想传达于世,还有什么样的载体比扁平人物更加有效呢?

3.扁平人物的表现局限

如上文所提到的,扁平人物的优势是易于辨认和容易把握,这成为无数评论家对其诟病的原因。扁平人物的最大弊端在于其不真实性,具有单一性格思想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社会中复杂而矛盾的人相距甚远,塑造这种形象所用的夸张手法控制失当很容易造成读者对小说整体情感意境的剥离。《三国演义》状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刘备摔阿斗、让徐州等一系列绝对理想化的仁义行为完全剔除了人的天性,相同的,诸葛亮在小说中作为正派谋略家也被塑造得过于足智多谋,以至于让后世读者对事件本身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扁平人物的过分夸张与脱离实际,在造成隔阂的同时,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审美疲劳。福斯特也说道:“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提并论。”“一个悲剧性的扁平人物令人厌烦。”扁平人物的性质决定了它永远无法担当作品艺术性的主要承载者,但优秀的扁平人物会让作品更加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