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智慧明灯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2020-03-02 06:13许耀桐
理论与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许耀桐

“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这是列宁为纪念恩格斯所写的文章里引用的诗句。列宁把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之后的“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8页。,是指引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智慧明灯。列宁对恩格斯的这个评价,完全恰如其分。作为和马克思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与奠基者,恩格斯的一生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协同马克思奠定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础

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一方面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同样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6页。这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因为具备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哲学原理、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学说和阐明工人阶级历史作用的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部分的理论基础,是相互关联、相互论证、相互促进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而只有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也才能更好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在完成这样的转变中,恩格斯和马克思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从研究黑格尔哲学开始,都曾经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但是,恩格斯和马克思不同的是,当马克思一头扎进理论研究,继续进行深刻的哲学批判和建立新世界观的时候,此时的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领悟了合理要素、抛弃其唯心主义、以其作为战斗的思想武器后,便迅速地走向社会,了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直接从事斗争实践。马克思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学说,认为历史并不是由“绝对精神”所确定,相反是由经济条件和市民社会起决定作用,从而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由此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而恩格斯则通过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研究社会主义运动,以及研究和批判斯密、斯图亚特、穆勒、马尔萨斯、李嘉图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揭示和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两个伟人通过不同的途径走向科学社会主义,一个侧重于理论思辨,一个侧重于现实思考,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各自成长的环境有所不同。马克思从小上学直至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与书本打交道,自然更习惯于、也更擅长于理论研究和分析、总结来自间接的经验。而恩格斯出身于工厂主家庭,中学尚未毕业,其父就让他辍学经商、投身社会,这使得恩格斯更偏重于实际。然而,正是这样的差异,形成了极为有利的互补。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海因里希·格姆科夫认为,在恩格斯协同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理论基础的合作中,“包含着他独立的一部分贡献。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等方面有起决定性作用的见解和新的科学发现,从而大大丰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3)[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易廷镇、侯焕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第3页。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和现实社会的研究,写下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五个一”,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独特的建树。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来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和他人合股经营的棉纺厂办事处当总助理,在此工作了21个月。恩格斯面对的是一个资本主义已占统治地位并得到充分发展的世界。除了例行公事地来办事处上班之外,他“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列宁说:“恩格斯是在英国,是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结识无产阶级的。”(5)《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页。在近两年时间里,恩格斯走遍曼彻斯特工人住宅区肮脏而弯曲的胡同和小巷,走进工人栖身的恶劣、潮湿的小屋,细致地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倾听他们诉说的痛苦和快乐,了解和研究他们的要求与希望。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史上深入工人阶级进行调查研究的第一人,开创了从事工人阶级以及社会现状调查的先例,由此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第一国际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所遵循。

经过调查研究,恩格斯发现,工业革命“造成了勉强糊口的急速增长着的无产者阶级,赤贫者阶级,一个以后再也消灭不了的阶级,因为它永远也不能获得稳定的财产。而且三分之一的人口,几乎是所有英国人数的一半,都属于这个阶级。”(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0页。恩格斯从调查中获得了原始的、大量的揭露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罪恶的实际材料,看到了触目惊心的苦难折磨着无产阶级,更看到了不满情绪正随着无产阶级本身的成长而产生和不断增长。恩格斯也经常参加工人们的讲演会和讨论会,听他们十分内行地进行政治、宗教和科学等方面的专题报告,被他们渴求知识、探究学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恩格斯认为,尽管工人阶级一贫如洗,却抱有远大的理想和前程。他充满激情地写道,工人阶级“已经成了英国最强大的一个阶级”(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0页。,他们“着实令人生畏,他们在夏季骚动中就表现得最坚决”(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8页。。相比迅速走向灭亡的统治阶级而言,工人阶级“越是就一般意义而言‘没有教养’,它就越是与进步相联系,越是有前途。”(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4页。只有工人阶级“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没有偏见”“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7页。。这是恩格斯通过实际调查和亲身体验,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鲜明地表达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的观点。列宁评价道:“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11)《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92页。

恩格斯不但与工人群众广泛接触,而且与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密切联系。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工作期间,正值英国宪章运动处于高涨时期。宪章运动是由工人组织和发动的工人运动,目的是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被恩格斯称为“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8页。。1842年,就有几十万人参加了宪章运动的集会。生活在宪章运动中心的恩格斯,积极参加宪章派活动,并同宪章运动著名活动家朱利安·哈尼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恩格斯评价道:“宪章运动是反抗资产阶级的强有力的形式。……在宪章运动旗帜下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是整个工人阶级,他们首先向资产阶级的政权进攻,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法律围墙进攻。”(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恩格斯还同流亡国外的德国手工业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建立了联系。1843年,恩格斯在伦敦认识了正义者同盟领导成员的卡尔·沙佩尔、亨利希·鲍威尔、约瑟夫·莫尔,这是恩格斯遇到和认识的第一批德国革命无产者。后来,恩格斯介绍他们结识了马克思。沙佩尔、鲍威尔、莫尔、哈尼等都成为1847年成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导者。这是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联络、准备与培养的第一支无产阶级干部队伍和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当恩格斯深入工人阶级、以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尖锐批判时,他感到如果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各个阶级的物质利益关系,研究构成阶级斗争基础的经济事实。恩格斯开始对政治经济学展开系统研究,在1843年9月底至1844年1月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不过是“私经济学”(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都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存在和服务的;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冲突和各种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革命,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阐明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具备了对劳动进行直接、自觉的控制的必然性。《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发表于《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十分重视,认真研读全文并做了要点摘录,认为它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这篇论文对于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学起了重要作用。

1844年夏天,恩格斯回到德国,除参加一些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外,埋头整理从英国实地调查和收集的资料,于1845年3月中旬撰写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此书的副标题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成为研究工人阶级的第一本专著。这本书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对立的实质,通过逼真描述工人阶级非人生活的种种事实,愤怒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剥削罪恶,透彻地阐明了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它从造成大工业和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中,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可靠的根据。马克思对这一著作十分重视,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在《资本论》中多次提到和引用其中的材料。他还称赞道:“这本书写得多么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连认为明天或后天就会亲眼看到历史结局的那种幻想,也给了整个作品以热情和乐观的色彩。”(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48页。列宁认为:“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18)《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2页。《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无愧为论述工人阶级的扛鼎之作,启发和武装了工人阶级,开拓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科学社会主义是依靠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创立的,但“两大发现”的依据都要落在工人阶级身上,工人阶级成为“两大发现”的交汇点和联结点,成为“两大发现”的实体和承担者。恩格斯对工人阶级作出的深度观察和分析,丰富了关于工人阶级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究竟要依靠哪一种社会力量、哪一个阶级的首要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二、创造性地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里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写下了《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德农民问题》《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名篇名著。恩格斯阐述了八大基本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建构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义语。在《共产主义原理》里,恩格斯对什么是共产主义作出简洁、科学的阐述:“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5页。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1页。。它要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进一步指出,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必须“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7页。。恩格斯的这些阐述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定义。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任何一门学说都有其思想材料,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是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7页。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代表着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页。没有空想社会主义提供的有益材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恩格斯明确论述了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页。。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共产主义原理》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3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化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2页。因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必然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揭露了资本家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对工人群众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事实,为推翻资本主义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找到了强大的阶级力量。恩格斯在谈到剩余价值学说的划时代作用时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4页。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党理论。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92页。恩格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他和马克思在1847年创建了第一个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当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成立时,恩格斯又是最早的会员,作为马克思的助手和顾问,他积极协助马克思领导协会,后来成为国际总委员会委员,指导各个民族国家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在恩格斯的倡议和努力下,1889年7月成立了“社会主义国际”(第二国际)。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恩格斯向来主张,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党要有正确的纲领路线,“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0页。。同时,党还要有集中统一和权威,恩格斯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6页。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4页。如果无产阶级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采取暴力方式,恩格斯指出:“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7页。当然,除暴力方式外,恩格斯也肯定了采取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2页。。在恩格斯晚年,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实际变化,他认为有必要利用民主选举的和平、合法的斗争形式取得政权,“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01-602页。。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恩格斯揭示了国家的产生和实质,国家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7页。。国家既是暴力机器,又有维护社会“秩序”、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要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4页。。无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要求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最后阶段,它将走向最终的消亡,“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2页。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理论。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1页。的概念,并系统地论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经过这样的发展后,生产力将达到极高度发展的水平。二是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式。消灭私有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将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建立社会公有制。第三,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地发展了,所有的产品充分涌流,实行的则是按需分配原则。第四,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随着阶级斗争的停止,摆脱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发展成为互相合作的、友爱和谐的关系。第五,国家的政治职能已经消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由于大力发展民主,人民当家作主,“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将无限地加以简化”(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8页。。第六,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未来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科学和文化,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2页。第七,形成共同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恩格斯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1页。共同的道德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人们的社会生活充满幸福、公正、自由、民主和平等。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未来社会将走向何处?恩格斯指出,阶级“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3页。。当充分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之后,“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5页。。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发展规律。这个自由王国,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它称作“共产主义联合体”(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在和马克思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恩格斯认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必然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自由王国,除了人的自由发展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页。语言来表述了。

三、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而坚决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世界观和真理,从孕育、创建到发展,注定了不可能一帆风顺、径情直遂。除了遭受资产阶级的攻击、诋毁之外,它还要同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流派作斗争。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后,毕生都在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而进行毫不妥协的理论战斗。

1846年初,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者团体——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为了传播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同当时影响并支配着工人运动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展开论战,而首先批判的就是魏特林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846年3月30日召开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会议上,恩格斯主持会议,马克思做重要发言,指出魏特林顽固坚持、拼命鼓吹的平均共产主义,是手工业工人落后思想的反映,他宣传的绝对平等观念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论调是空想和荒谬的。魏特林的理论同传教士的那些空洞无耻的把戏没有什么两样,它不能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而只会引向最终的毁灭。恩格斯指出,和魏特林的分歧是“他和我们之间原则上的对立”(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11页。,即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对立。对魏特林的批判,大大削弱了魏特林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1846年12月,魏特林孤独地去了美国,从此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内,恩格斯接着批判的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出现,代表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这一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克利盖、格律恩等人。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内容做了深刻的揭露,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宣扬“爱”就是一切,只要人们相亲相爱,共产主义就能到来;诅咒资本主义,美化小私有制,妄图开历史的倒车,阻挡资本主义的发展;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宣扬和平的改良主义。恩格斯和马克思批判了克利盖在美国的活动,共同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给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格律恩把持之下,在深受蒲鲁东思想影响的正义者同盟巴黎支部中还占有优势。1846年8月,恩格斯受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委派,到巴黎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并成立一个与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保持经常联系的团体。为了帮助工人们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蒲鲁东的影响,恩格斯广泛接触工人,花了三个晚上,参加工人们的讨论,向工人们说明在蒲鲁东所谓的万应灵药中找到了新生命力的格律恩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根本是小资产阶级的和庸人的东西,无产阶级决不能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必须用革命手段去消灭资本主义。当工人们急于知道“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时,恩格斯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者的宗旨规定如下:(1)实现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共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3页。经过这样的斗争后,巴黎支部中的格律恩分子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1847年10月,恩格斯写了《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与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海因岑展开了斗争。海因岑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歧在于,如何对待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因岑主张建立一个与瑞士联邦类似的自治区共和联邦,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德国所面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也必须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就要并肩战斗,民主主义者的利益也就是共产主义者的利益。”(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5页。在反驳海因岑对共产主义的攻击时,恩格斯指出:“海因岑先生异想天开地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的教义。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1页。在此,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重于运动实践的品质和拥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19世纪6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重新兴起。拉萨尔趁机混入工人运动,窃取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的职务,在工人运动中大肆鼓吹和推销由“国家帮助”社会主义等机会主义货色。1864年8月31日,拉萨尔因争夺一个女人与罗马尼亚贵族青年决斗,受伤致死。1864年9月28日第一国际成立时,虽然拉萨尔已经死去,但拉萨尔的信徒仍然把持着全德工人联合会。清除拉萨尔的遗毒,是摆在德国工人政党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恩格斯立即撰写了《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的小册子,阐述了德国工人政党对待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态度,捍卫了马克思和科学社会主义所坚持的观点。恩格斯特别指出:“工人政党决不会只是当资产阶级的尾巴,而是将以与资产阶级完全不同的独立政党的姿态出现。”(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马克思对恩格斯的这本小册子评价很高,认为对“最关心的问题”作出了“扼要的、同时又是独到的、极其充分的阐述”(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在第一国际期间,巴枯宁形成一套无政府主义思想和理论,建立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宗派团体,在国际工人协会中进行破坏活动,阴谋篡夺工人运动领导权。巴枯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拒绝任何政治运动;鼓吹依靠流氓无产阶级,破坏“一切的一切”;主张废除继承权,鼓吹“各阶级平等”;反对任何权威,宣传绝对自由。从1868年底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与巴枯宁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了清算巴枯宁主义,肃清其影响,恩格斯写了许多重要的论著,全面批判了巴枯宁的反动观点,其中,1873年写就的《论权威》是一篇战斗檄文。恩格斯指出,反权威主义者“要求在产生权威的政治国家的各种社会条件消除以前,一举把权威的政治国家废除。他们要求把废除权威作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7页。。这是绝对行不通的,“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7页。。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和斗争,彻底击垮了巴枯宁及其同伙。

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为了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历史使命,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些比较小的、次要的祸害上,而不去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去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革命斗争,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住宅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种种谬论,恩格斯于1872年6月至1873年2月,先后发表了《蒲鲁东怎样解决住宅问题》《资产阶级怎样解决住宅问题》《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三篇文章,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解决住宅问题的正确观点:住宅缺乏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制度造成的,只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根本解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鼓吹工人对自己住宅的所有权,是维护资本家统治,使工人生活更加恶化;把房屋承租人与房主的关系歪曲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鼓吹以永恒公平代替客观经济规律,暴露了对经济问题一窍不通。恩格斯彻底驳斥了蒲鲁东主义的陈词滥调,要求工人政党“把无产阶级专政当做斗争的最近目的”(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0页。,把住宅问题与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消灭阶级的社会联系起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876—1878年,恩格斯撰写和发表了《反杜林论》,对杜林主义展开批判,这是恩格斯最为出色的一次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实证主义的自然哲学、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规律和范畴;在第二编中,批评了杜林庸俗经济学的观点,驳斥了唯心主义暴力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第三编中,批判了杜林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假社会主义,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阶级基础和一系列基本原理。后来,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概论的一部分和第三编的第一、二章汇集成书,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题单独出版。马克思认为,这是《反杜林论》“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3页。。《反杜林论》一书使“消极的批判变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为对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3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一贯重视党的纲领问题,对于党的纲领出现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总是给予严厉的批判。从1875年起直至晚年,恩格斯先后对《哥达纲领》《爱尔福特纲领草案》《南特土地纲领》等三部纲领进行了三次深刻的理论批判。恩格斯批判了《哥达纲领》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视为“反动的一帮”的谬论,指出这将使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批判了完全抛弃工人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错误,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就其形式来说是民族的,而就其内容来说则是国际的;批判了把拉萨尔的“国家帮助”作为唯一社会要求和建立自由的人民国家或“自由国家”的荒谬主张,指出其要害是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推翻资本主义国家的原理。恩格斯批判了《爱尔福特纲领草案》大肆宣扬的“现代社会正在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尖锐地指出,它是“那种和和平平的机会主义”“活泼、温顺、愉快而自由地‘长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调”(6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3页。。恩格斯批判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工农联盟重要性的《南特土地纲领》,恩格斯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5页。无产阶级只有争取农民作为同盟军,才能取得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胜利,而农民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帮助下,才能摆脱资本主义剥削,获得真正的解放。恩格斯阐明了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以上简要地回顾了恩格斯进行的10次理论批判,这当然不是恩格斯开展的所有批判斗争的全部。恩格斯非常重视这样的理论斗争,他指出:“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1页。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在斗争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李卜克内西称赞恩格斯:“既是指路人,又是带路人,既是领袖,又是战士。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3)转引自[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易廷镇、侯焕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第559页。恩格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人民出版社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