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当代价值论析

2020-03-02 22:39
理论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胜利

程 刚

毛泽东在抗战初期著述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战略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从系统论视角审视,其中蕴含的整体思维、过程思维、价值思维、辩证思维、主体思维等思维方式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维体系,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性光辉,展现出强大的思维力量,有效地指导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对这一科学思维体系进行系统解读并深刻认知其跨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我们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一、整体思维:对抗日战争前景与命运的总体回答

善于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预判。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坚持客观审慎、科学分析的原则,对中日双方的矛盾特征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梳理,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整体发展规律,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科学研判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趋势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战争进程究竟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在多数人的思想上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便产生了诸如自满和轻敌、怀疑和否定等情绪。能否从整体和全局上看待抗战意义重大,要指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就必须对这一战争的全貌和全过程进行理性审视。毛泽东在大的时空格局下对抗战以来的胜利和失败进行了科学分析,从内因与外因、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等多个层面研究战争形势,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胜利取决于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国际的抗日统一战线、日本国内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三个条件,〔1〕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要根据许多因素来决定,但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影响因素,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全面抗战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胜利,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的抗战。经过上述逻辑分析,毛泽东最后指出:“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2〕这一判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抗战的大致轮廓,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鲜明驳斥了“亡国”“速胜”的错误论调

在阐明了抗战的总趋势之后,毛泽东还对抗战初期盛行的“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驳斥。他指出:“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3〕“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4〕因此,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战争、分析战争,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一时的强大和中国一时的弱小,也要看到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和日本力量的不断削弱;不能只看到装备的优劣,更要看到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毛泽东坚持将抗日战争的分析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认为这些客观事实“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属于日本”,〔5〕鲜明地驳斥了错误论调,有力遏制和打击了错误言论的散播。

3.精辟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征

在论述了持久战的总趋势之后,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征,从中找寻战争的规律。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6〕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7〕这是把握中日战争规律的根本依据。敌我双方的矛盾特征有四个层面,其一,敌强我弱。中国在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各方面显然不如日本,这就造成了抗战不能速胜。其二,敌退步我进步。日本经济社会的帝国主义性质决定了其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其退步和野蛮性是其失败的主要依据。其三,敌小我大。日本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一起消耗掉,这是抗战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其四,敌寡助我多助。世界支持和平与正义的力量远远超过法西斯的力量。正是这些矛盾特征使抗日战争具有了自身特殊的规律,这些规律内在地规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属性,也再次印证了毛泽东对于整个战争趋势分析的正确性。

二、过程思维:对抗日战争历程与阶段的科学预判

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个事物在其内外矛盾的交互作用下,都存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运用过程思维,坚持把抗日战争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科学预见了抗战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1.在发展趋势中预见总体未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其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谋划全局。这就启示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要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长远,并且采取适当的举措推动事物朝着可预期的方向发展,不断实现既定目标。毛泽东指出:“战略指导者当其处于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应该计算到下一个阶段。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绝不可少的。”〔8〕只有这样才能照顾战役大局,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实践证明,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进程中重大事件的预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他提出的“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9〕的科学思维,极具预见性和穿透力,有力地指导了战略行动的展开。

2.在总体进程中把握力量消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仅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还要求用变化的观点发展地看问题。事物的相互联系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毛泽东就曾批评指出:“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10〕在对于战略预见的重要性问题上,毛泽东不仅思想认识极端清醒,而且行动实践也十分坚决。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观点,准确分析了中日双方之间力量的消长,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变化,中国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这种动态的发展不仅决定着战争的持久战性质,同时也内含着争取胜利的战略密码,那就是在把握总体抗战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双方力量的变化进程。

3.在力量变化中细分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消长的基础上,科学预见了抗战的发展全过程,中国将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将由进攻到相持到退却。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就中国而言将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且根据各个阶段的力量对比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有力地指明了胜利的方向和道路。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由于日本的强势进攻,中国处于被动地位,但是随着占领范围的扩大,日本将力不从心,中国虽损失颇大,但同时也会有颇大的进步,尤其是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此阶段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二阶段是相持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阶段。由于日本的兵力不足和我之抵抗,敌我双方的地位发生变化,游击战在这一时期大有用武之地,开展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将是重要手段,尽可能地消耗敌人。同时,要尽量维持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并有计划地改造军队、动员全民,为反击做准备。第三阶段是反攻阶段,是我之进攻、敌之退却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中国将主要依靠自己已经储备着和继续生长着的力量,收复失地,取得最后的胜利。综上所述,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在坚持抗战中表现出的向上、向下两种趋向,对中日之间的力量变化进行了战略细分,虽然他本人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发展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的,但战争的客观进程还是证实了其预见的科学性。

三、价值思维:对抗日战争目标和使命的深刻阐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把握客观规律、确立实践目标时,都遵循了某种价值观念,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特别注重从价值层面来观察战争、研究战争,并且深刻阐释了消灭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总体目标,为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战提供了价值指引。

通过检测AECOPD生存与死亡患者的血气:Pa02、PaCO2、pH; 血清炎症因子:WBC、PCT、CRP、TNF-α、IL-10;凝血因素:D-二聚体、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肺功能:FEV1、FEV1/FVC、FEV1%,并进行比较分析与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AECOPD患者的PaCO2、凝血因子、炎症因子 WBC、PCT、CRP,尤其是PCT对急诊AECOPD患者救治效果的好坏有比较大的影响。

1.现实目的:消灭一切侵略者

从战争本身的层面来看,作为冲突的双方,其最现实和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是贯穿战争的基本法则,也是一切军事行动的本质和依据。毛泽东就深刻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则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12〕从具体的行动策略而言,一切战术、战役行动的展开都要围绕战争目的来进行,它着眼于战争的全局,贯彻于战争的始终。在战争实践中,要紧紧围绕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展开行动,将进攻和防御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对敌杀伤、自我保存。毛泽东对这一现实目的作出了明确阐述:“抗日战争的各级领导者,不能离开中日两国之间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去指导战争,也不能离开这个战争的目的去指导战争……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器物。”〔13〕只有在不断消耗敌人中保存、壮大自己才能真正坚持持久战,这也是抗战的首要价值目标。

2.最终目的:建立一个新中国

战争为政治目的服务,离开了政治目标,战争就失去了最终的方向。只有善于从政治上看待战争才能正确把握战争,列宁就曾深刻阐述过战争对政治的依附关系,指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暴力手段)的继续。”〔14〕毛泽东也特别重视从政治上看待战争,早在他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起草的决议中就着重强调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深刻指出: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15〕克服单纯的军事观点。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指出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的政治目的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16〕就抗日战争来看,战争可以扫除政治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中国人民不仅要实现消灭日本侵略者的直接目标,更要以此为契机实现本民族的彻底解放,结束近百年来被列强欺侮的悲惨局面,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自抉。要争取这种最终政治目的就要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要将为什么要打仗告诉每一个士兵以及所有人民,使他们明白战争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实现最后的目标。

3.崇高目的:开创一个新世界

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国际主义者,始终致力于推进全人类共同的进步事业。在战争的崇高目标问题上,毛泽东坚持将抗日战争放置于世界和平的宏大叙事中予以考量,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置于道义的制高点上,表明了为全人类永久和平与幸福而奋斗牺牲的高尚追求,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同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离的,战争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的崩溃,这就使得目前的战争更接近于最后的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为争取世界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上面。”“为了这个目的,人类应该拿出极大的努力……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17〕可以说,对永久和平新世界的追求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持抗争,是我们能够坚持抗战并夺取最后胜利的崇高价值指引。

四、辩证思维:对抗日战争战略与战术的精准把控

抗日战争总的方针是持久战,但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更加细化的相应的战术策略。列宁曾指出:“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18〕毛泽东就特别重视根据矛盾双方不断变化的特点,根据持久战的总体趋势,对具体战术进行精准把控,进而体现出内线与外线、运动战与游击战、消耗战与歼灭战的辩证特征,为实现抗战的价值目标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1.内线与外线的交织

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特点,深刻指出了内线与外线的交织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清晰阐明了要坚持“内线持久的防御”和“外线速决的进攻”的战略原则。首先,由于强大敌人采取的进攻方针,我方处于防御地位的内线作战。但在具体的战术层面,我们强调积极的防御,不做死守的防御,这样在某些局部作战中就可以将敌人的大围剿变成我们对敌人的小包围,实现内线向外线的反转,以局部的战役胜利扭转全局的战略被动,实现防御中的进攻,被动中的主动。其次,由于我方的不断胜利,敌人逐渐处于战略守势地位,这时就需要速决战。这样许多的外线速决战将改变双方力量对比,就能使得敌我总的形势达到平衡,然后由平衡到我优势敌劣势,实现战争态势的转变。“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是决定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19〕在内线与外线的转换中,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抓住有利时机,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运动战与游击战的互补

毛泽东指出:“作为战争内容的战略内线、战略持久、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就表现为运动战。”〔20〕“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就是对这一战法的形象表述,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走还是打,都是防御与进攻的辩证统一,都要服从战略意图,要通过运动战扭转我方的不利局面,实现敌我双方战场地位的转换,这才是以弱敌强的有效军事策略。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次于运动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战胜敌人”。〔21〕游击战一方面要辅助运动战,另一方面要将自己变成正规战。从抗战进程来看,游击战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其战略威力在不断增强,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相持阶段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反攻阶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这样,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八路军的基本方针就是基本的游击战与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游击中牵制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这些战争形式的实际运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战争智慧和指挥艺术。

3.消耗战与歼灭战的结合

抗日战争是消耗战,同时也是歼灭战。要实现在战略上消耗敌人的目标,就要在战役和战斗中不断歼灭敌人。毛泽东指出:“中国之能够进行持久战,用歼灭达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22〕歼灭战应该是我们进行抗日战争的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败敌人,但是在抗战的不同阶段,能否消灭敌人,要看具体的战场环境和敌我形势。在有利的条件下,采用尽可能的歼灭战;在不利的条件下,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23〕此外,毛泽东还指出:“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该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24〕可见,进行决战关系重大,要充分考量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以便作出最有利于我方的战略决策,避免不利条件的决战;要兼顾运动与消耗的辩证关系,力求多消灭敌人,以不断的局部胜利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

五、主体思维:对抗日战争中自觉与主动精神的彰显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等,也就是人在从事活动时自觉、能动、自主、自由的地位和特性。毛泽东十分强调用主体性思维研究抗日战争,并且将这种思维运用于指导抗战的具体实践中,凸显了自觉主动精神对坚持抗战的巨大能动作用,有效地动员了全国民众,为争取抗争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1.抗战的胜利需要彰显自觉能动性

2.抗争的胜利需要增强策略灵活性

灵活性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客观实践的丰富性,人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认识问题,在抗日战争的各个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实施运动战的过程中,就要注重灵活使用兵力和相关战术。抗战的基本方针确定之后,在执行中必然要面临兵力的分散与集中,战术的包围与迂回等具体方式方法,灵活使用这些方法需要把握多个因素,要随时随地以战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可墨守成规。抗战实践也已经鲜活地证明,作战的灵活性做得好还是差关系重大。毛泽东指出:“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27〕通过这种策略,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实现压倒敌人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种灵活性还集中体现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护和巩固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斗争求团结的策略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完整性,避免了只注重斗争而导致战线破裂的可能,实现了以团结和进步为目的的主观诉求。

3.抗战的胜利需要提升组织动员力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全国军民是抗战的主体,也是争取最后胜利的根本性力量。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28〕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是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军队和人民的进步。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29〕“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装备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30〕全军全民的广大政治动员、军民一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各种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要努力维护统一战线的完整性,保持党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努力地发动群众,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六、《论持久战》中科学思维的当代价值审视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所贯穿和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今日要特别注重把握和运用其中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主体思维等有益基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动力。

1.坚持辩证思维,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势

坚持辩证思维就是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当代中国的发展,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实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把握主客观条件、国内外发展大势,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找准正确着力方向,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推进,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31〕要深刻认知改革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正视矛盾和问题,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用改革思维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将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治国与治党相统一,始终坚持既定航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扬斗争精神,自觉防范和化解风险,久久为功,不断夺取新胜利。

2.坚持战略思维,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经历了艰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中。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始终保持深邃的战略远见和坚实的战略定力,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稳步推进各项事业,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紧紧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所在,以更高的要求、更实的工作化解矛盾,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3.坚持主体思维,凝聚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需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不仅是价值主体,而且是实践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高扬人民主体地位,把价值思维与主体思维相统一,不断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利益。坚持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改善领导方法和方式,抓住“关键少数”,注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奋斗与行动,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努力推进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胜利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坚持就是胜利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