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我被捆绑在好奇心上面

2020-03-02 02:15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兰亭序艺术家艺术

毛予菲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90年以作品《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成名。代表作还有《文身》《长征-左右》《邱注上元灯彩计划》等。

眼前的邱志杰有些出乎《环球人物》记者的意料,不留长发不戴配饰,不穿风衣不戴渔夫帽——当代艺术家的标配一个没有。他把头发剃得短短的,露出大脑门,穿一身灰色休闲衣,捧着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端正地坐在沙发里侃侃而谈。他向记者展示着他所关注的当代实验艺术作品:永远爬不到山顶的动态小人模型、不规则闪烁的“love”字母LED灯、被转换成颜色的数字密码输入器……相比这些标新立异、令普通人费解的先锋艺术,邱志杰本人则少了些特立独行,多了些亲切热情。

聊艺术的邱志杰,是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艺术是通往纳尼亚的衣柜,走进衣柜,另有一个世界;也像武侠小说中的山洞,里面总有奇遇。”但他也说:“有人崇尚等待灵感,觉得‘艺术是闲出来的,我不认同。艺术一定是逼出来的,你看毕加索、达·芬奇,没有一个艺术家不勤勉。”邱志杰解读的也正是他的从艺之路。

艺术还能这么玩

邱志杰出生于1969年,“成长的过程,正好经历了‘文革之后的传统文化复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跟着福建老家的先生学拓碑,中学时临摹了上千个汉印,还用篆书写过日记。因为古文底子好,他被教书法的郑玉水先生带去庙里,为师傅研墨,跟和尚谈禅。“我小时候看到过传统文化精华的尾巴。”

17岁之前,邱志杰一直想报考北大考古系,直到看了一场名为“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的展览,才改变了人生方向。这场展览的参展人正是后来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三巨头”之一的黄永砅。上世纪80年代,主流艺术家们还在老老实实研习油彩或水墨的时候,黄永砅就已经开始用喷枪创作了。在他的一件代表作中,一本西方现代艺术史和一本中国古典艺术史被一同放进洗衣机里,搅拌滚动两分钟。最后展出的是被拧成一团、皱巴巴的废纸,意在表现古今中外艺术的融合。黄永砅还有次著名的行动,某次展览后,他将所有作品一把火全烧了,用石灰在现场写下:“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这样的艺术让不少人瞠目结舌,却令邱志杰深受触动:“艺术还能这么玩啊?”他决心报考黄永砅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一年后,邱志杰以专业课、文化课双第一的成绩被浙江美院版画系录取。

回忆大学生涯,邱志杰称“老浙美”有好几种传统。最基础的,当然是老校长蔡元培与林风眠奠定的精神自由。“在那里,‘真他妈荒诞是个赞美人的词组。”

如此宽松的风气下,专业好的邱志杰狂得不行。一次,隔壁油画系的同学请他去看画,他把整个教室的画全改了一遍。第二天,油画系老师跟他主任投诉,说这小子破坏教学风气。主任在走廊里大骂“这还得了!”说完就拐进教室问邱志杰:“你干的?”邱志杰点头。主任默默竖起大拇指,转身就走了。

另一方面,“老浙美”是全国前沿艺术的“教学重地”。那个时候,文化部拿不准的项目不敢放在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而是一股脑往“老浙美”送,比如赵无极的短训班、万曼壁挂研究所。

正是因为这些前沿流派与艺术理念,当年那批“老浙美”的学生近水楼台,能更早地接触现当代艺术。1990年,读大三的邱志杰便开启了他的创作——《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

反叛传统、解放天性

《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是一件跨越5年时间的作品。邱志杰把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在同一张宣纸上反复写了1000遍, 并用录像装置记录了前50遍的书写过程。5年后,書写停止,纸上漆黑一片,创作结束。在邱志杰看来,与其说这是一场艺术实验,不如将其视为一次与传统的对话。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感,而真正想表达的观念则可以概括为:“对传统的无限反复只会造成经典的毁灭。”在那50遍录像中,书写过程的重复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说服力。这件作品,让二十出头的邱志杰“一战成名”。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先锋艺术家群体逐渐崭露头角。上世纪90年代初,以方力钧、张晓刚、曾梵志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崛起。他们基本上都生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于70年代历经童年、少年时代,80年代在大学校园接受艺术的训练和陶养,却在90年代对以往所学的艺术范式加以叛离。邱志杰是这个圈子里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得宠”的几个之一。在吕澎那本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少年英雄”邱志杰占据了相当显眼的位置。“当代艺术之父”栗宪庭也曾给邱志杰写信:“发现你,是这几年最让我兴奋的事情。”

然而没过几年,邱志杰就自动离开了这个圈子,“中途下了车”。他放下毛笔,尝试另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摄影和装置。在他创作于1994年的作品《文身》中,一男子赤裸上身站立,身前是一个大大的鲜红的“不”字。这张照片非常出名,在芝加哥东亚艺术中心创立者巫鸿教授选出的1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就有这张《文身》。而其中毫不掩饰的对抗世界的视角,一度成为邱志杰表达批判情绪的巅峰。

反叛传统、解放天性,这是艺术带给邱志杰的。时间带给他的,则是与社会、现实的碰撞。2000年左右,邱志杰在艺术创作中引入社会学方法。自那时起,他将自己更深切地投入到了时代中。

2008年,《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开启,当时,南京长江大桥出现了不止一起自杀事件,邱志杰在桥上写下醒目的“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希望用这种无厘头的话,把人从钻牛角尖的悲观情绪中释放出来,“通过艺术对自杀者进行心理干预,实现救援”;在浙江省安吉县,他成立了一个竹编工作室,专门支持那些竹编手艺人,让传统技艺活下来;他还曾去“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做社会调查,用多媒体表演的方式,呈现出一些社会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随时间推移,对于艺术家们最常探讨的“人生”议题,邱志杰也有了更广阔复杂的思考与解读。2018年,历经10年创作完成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明代《上元灯彩图》是一幅市井风俗画,描绘元宵节时,士绅、商人、市民各色人等流连街市的景象。在整个庞大的“计划”中,邱志杰的一部分工作是临摹这张古画,并在画中幼帝、权臣、书生、外戚、官僚等136个角色旁,各配一句寓意深远的独白。他在相士身边写——有结局的是故事,没有结局的是人生;在太监身边写——我们时常忘了虾米也是捕食者;在权臣大佬身边写——我时常要哀叹缺乏私人时间以便减轻嫉妒。看似俗言俚语,而其实“这里有天理,有良知,有乡愁……这些东西都是永恒的”。

1990年至1995年,邱志杰创作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

《邱注上元灯彩图》局部,他给原画中的136个人物,各配一句寓意深远的独白。

2013年,邱志杰的竹编作品《世界观》。

“最不专心”的艺术家

2015年,邱志杰在完成一本画册后,突然间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做装置、行为、剧场,弄书法、摄影、录像,做了各种各样别人看来眼花缭乱、无穷无尽的事”。他坦承,自己大概算得上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中,“最不专心”的一个。

即使抛开艺术家身份,邱志杰的头衔还有一长串。在各种角色间穿梭,他乐此不疲。他喜欢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为“进修”跑去北京,在北大旁听一年,跟哲学教授陈嘉映苦读;他痴迷于传统技艺,会竹编、纸雕,甚至会造纸;他曾担任拥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策展人,并长期在中央美術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带着一帮学生走南闯北,搞实验艺术教学……

这些不同的生命体验,恰好构成了邱志杰的艺术原料。他的一句口头禅,来自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名言:“要用消耗来滋养自己。”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跨界,邱志杰在当代艺术界呈现出和大部分人迥异的面貌,他的作品灵动、活跃,天马行空。

各种身份的重叠,也让快乐更显浓烈。“不知道多少人告诉我,你应该只当艺术家,不要策展;应该只做新媒体,不要弄水墨;应该只用一种材料,不要什么媒介都尝试。但我做不到,也不想那样去做。我这个劳作狂是捆绑在好奇心上面的。所以我觉得我其实过得很放纵,放纵着自己的好奇心,很享乐。”

近几年,邱志杰开始琢磨人工智能,希望将AI融入作品。关于未来,在他看来,令人欣喜的地方很多:优秀的美术馆和画廊一家接一家,一些喜欢艺术的年轻人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弃,大众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误解也减轻了。也有让人发愁的地方:在强大资本的推动下,整个社会都在崇尚成功学,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正从锐气逼人的新力量沦落为只会察言观色的人;另外,这个领域的批评家太少,远远少于创作者。

“这种悲与喜,可以套用那个有名的‘半杯水说法。你可以高兴地觉得:‘不错还有半杯水呢;也可以焦虑地叹气:‘哎,只剩半杯水了。我是前者,乐观让我们更勇敢更坚强。”

猜你喜欢
兰亭序艺术家艺术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你会背《兰亭序》吗?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兰亭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