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城镇文化建设中的芦笙文化融合

2020-03-02 11:52李天予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城市文化

李天予

摘 要:芦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更是苗族人民历史的概览。位于苗疆腹地的雷山县城,其城市文化无疑就是苗族文化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其特色也必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芦笙音乐文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立足于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强调本地区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融合中,从苗族历史文化中提炼出“蝴蝶妈妈”和“芦笙音乐”作为主要的文化符号和载体。而将芦笙音乐文化植入和贯穿城市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城市文化特色。这充分说明民族地区城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建设理念。

关键词:芦笙文化;城市文化;音乐文化;建设理念

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的雷山县地处贵州黔东南地区,它也被称为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还具有贵州十大风景名胜区之称。雷山县有久负盛名的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郎德上寨、风景绝佳的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民俗浓郁的西江千户苗寨、休闲度假胜地巴拉河沿岸苗族乡村旅游村寨和独南苗寨、铜鼓舞发源地掌坳村、大塘乡的百年水上粮仓新桥村、令人惊艳的响水岩瀑布和高岩大峡谷、雷公坪点将台等景观。其中西江千户苗寨被称为中国苗族第一寨,位于县境东北距离县城 36公里的雷公山麓, 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连成片,蔚为壮观。西江千户苗寨是认识和探究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之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重点。

雷山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四周分别与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三都水族自治县、丹寨县、凯里市接壤。县以境内雷公山(黄阳山)得名,苗族人民把雷公坪和雷公山叫方和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并极具特色,苗族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古老传统,被誉为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舞蹈有锦鸡舞、古瓢舞、铜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游方歌等,独特的节日有爬坡节、吃新节、 鼓藏节(苗年)等民族节日。在这里可以看到魏晋遗风、唐朝的发型、两宋的服饰、明清风格的建筑,可以领略一部简略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可以欣赏苗风古韵。在这个魅力之乡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苗族文化,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特色,都遵循着充分体现雷山作为苗族文化之乡应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县城以承载大型民族文化活动的“芦笙广场”为轴心,依托丹江河贯城而过的自然地貌,形成了具有鲜明苗族建筑特色的城镇建筑群体。城中主要民居采用了苗族“吊脚楼”和“美人靠栏杆”传统特点,除大型广场外的其他数个中小型广场都采用了苗族“风雨亭”和“风雨回廊”建筑形式,起到了极佳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作用, 也是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之地。全城镇建设多处都有芦笙雕像、芦笙堂以及芦笙图案等标志性符号,这些无不体现着多姿多彩的苗族城市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 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是精神文明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没有文明的繼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遵循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就是最主要的建设指导思想。作为苗疆腹地的雷山县城的城市文化无疑就是苗族文化与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其特色也必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芦笙音乐文化。

杨方刚教授说过:“芦笙是一件平凡的乐器,芦笙是一件尊贵的神器,芦笙同时也是一部乐化的史书,芦笙可以是言情志事的载体,芦笙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 所以说芦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芦笙音乐”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芦笙文化,其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合体,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文化精神支柱,更像是苗族人民历史的概览,是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 更是苗族人民与外界联系的交际途径以及苗族人民传承的教育内涵。因此,雷山县以芦笙文化作为标志性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途径,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雷山县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立足于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了本地区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融合中,雷山县政府和专家们勠力同心,从苗族历史文化中提炼出“蝴蝶妈妈”和“芦笙音乐”作为主要的文化符号和载体。 从“芦笙广场”就可得知芦笙文化对于雷山城镇建设的核心文化影响力。芦笙是苗族人民文化的象征,是雷山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机和传感器,“芦笙音乐”具有优美动听的音乐节奏,可以催发奔放精彩的舞蹈动作。“芦笙音乐”是苗族文化的灵魂,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域及方言差异,词曲表现的意义各有不同,但是都记载了苗族生活的点点滴滴,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精神和生活气息。雷山县作为重要旅游中心,其城市公共文化活动是以苗族节庆贯穿的,无论是旅游展演、实景演出还是群众文化活动,都与民族节庆息息相关。在这所有的节庆活动和旅游展演中,芦笙作为一个“共生性”“时节性”文化载体,永远都是第一主角。作为苗族最重要的音乐文化,芦笙在大大小小的日子都必不可少,逢年过节都会用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芦笙这一乐器对于苗族人来说越来越重要。现在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和音乐元素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当中。但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芦笙音乐”在苗家人心中的地位也丝毫没有动摇。如今在苗族流传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活动当中,“芦笙音乐”都一定会出现。换个角度来讲,在苗族人的活动中仿佛没有了“芦笙音乐”, 就缺少了活动的意义和灵魂。由此可知,芦笙这一乐器对于苗族人民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芦笙音乐”是鼓藏节必要的伴奏音乐。鼓藏节是苗族中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春节。在苗族,鼓藏节十三年一次,在这样的节日里除了隆重的杀牛宰猪祭祖之外,“芦笙音乐”也是主要的角色。资料显示,自从“芦笙音乐”出现和产生的那天起,它就一直是苗家鼓藏节的“常客”,这很好地反映出“芦笙音乐”对于苗族人民的重要性。

第二,“芦笙音乐”是苗年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旋律”。苗年在苗族的节日文化中,相当于“大年”。在开始的时候跳芦笙舞,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未出嫁的姑娘先跳,然后大家一起加入,最后在快结束时放鞭炮、分发毛巾,晚上一起在吃晚宴中结束这个喜庆的节日。而在每年苗年的庆祝活动中,到了晚上的晚宴活动中,芦笙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乐器。“芦笙音乐”也就随之成为了宴会上的主旋律。雷山县的“芦笙广场”在每年11月的苗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一年一度的苗家春节中,也缺少不了“芦笙音乐”。苗族春节和“春节”一样,它具体是在农历三十晚上,和我国传统意义上汉族节日中的除夕、春节是一样的,是家人团聚,庆祝一年伊始的一个喜庆的节日。在这一天,苗族的千家万户、老老少少,会团聚在一起,庆贺新春的到来。在这样一个万家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里,青年男女们聚在一起是必须要吹芦笙的。因为在苗家人的眼里,芦笙乐曲是最能表达自己内心喜悦的一种音乐。由此也可看出“芦笙音乐”在苗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在吃新节中,芦笙也是十分重要的。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五日或七月十三日,雷公山区一带的苗族人民都欢度一年一度“脑戛列”或“脑戛先”(吃新节),且以各种活动热烈庆祝,昼歌夜舞,人山人海,不亚于过苗年。到了每年的这段时节,当地都会如期举行盛大的表演仪式。按照习俗,在吃新节时人们会走出家门,到专门用来演奏芦笙的场地。这时,年轻人们会用芦笙吹起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老人们则开始表演唱跳。除此以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参加跳芦笙会等各种热闹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体性活动。

第五,除了文章上述所提到的喜庆节日外,芦笙也会出现在一些日常的生产活动当中。 然而在春天劳作的时候是不吹芦笙的,按照苗人的說法,吹芦笙有“延误生产”的意思。这也进一步体现出芦笙对于苗家人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

第六,在一年一度的苗家情人节踩鼓节中,“芦笙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踩鼓节这一天,当地的人们会在雷山附近地区让苗族的青年男女齐聚一地,挑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敲鼓开场,之后大家便可以通过穿新衣、唱古歌、跳舞来寻觅自己喜欢的对象。而在这一系列的求偶活动中,“芦笙音乐”也是贯穿始终的。而对于苗家人来说,只有有了“芦笙音乐”的参与,踩鼓节这一传统的情人节才会更加热闹、有趣、美满。

除此以外,像上文中所提到的能够体现苗族的民族风情的节日还有很多,除了在雷山附近的节日之外,还有其他的如“花山节” “七月米花场”等苗族节日。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城镇建设过程中,雷山县的实践是成功的,无论从建筑特色还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都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空间。将芦笙音乐文化植入和贯穿城市文化活动的全过程,使其与当地茶叶文化、银饰文化、酒文化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城市文化。因此,民族地区城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罗廷华.贵州芦笙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杨方刚.贵州民间芦笙音乐文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2).

[3]杨方刚.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芦笙篇: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城市文化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