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在NICU危重患儿中应用效果

2020-03-03 07:56林乌巧苏平何梅凤周雪芬
中外医疗 2020年35期
关键词:桡动脉危重成功率

林乌巧,苏平,何梅凤,周雪芬

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福建泉州 362000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收治病情危重、体重极低新生儿的科室。由于患儿病情变化快、血压不稳定,常合并各种并发症,及时有效的血压监测不仅能保证血压稳定性,更能为抢救与治疗提供有效依据[1]。以往常采用无创血压监测,人工袖带常会压迫患儿上肢,给患儿带来约束及不适感,且生命体征监测过程中危重患儿出现血压过低或过高、脉搏弱甚至休克症状时,无法连续、及时显示血压数据,甚至数据存在一定偏差,血压监测效果不够理想[2-3]。有创动脉血压监测(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IABP)是重症患儿在抢救中监测血压的重要手段,通过外周动脉置管的方式直接获得的动脉内血压,不受人工加压等因素影响,能够动态、准确、及时反映患儿动脉压、血容量以及心肌收缩力的变化,且便于血标本的反复采集,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破坏,减少患儿痛苦,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分析、判断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4]。但由于危重患儿具有一定特殊性,其四肢动脉细小、血管深浅不一,动脉搏动较弱且不易扪及,穿刺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尤为重要。鉴于此,该研究将2019年2—10月该院NICU收治的72例危重患儿,按不同置管部位分为足背动脉组、桡动脉组,旨在探究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NICU收治的72例危重患儿,按不同置管部位分为足背动脉组、桡动脉组,每组36例。纳入标准:预计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 d的患儿;Allen实验阴性者;穿刺部位皮肤完整、无水肿;医嘱开具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儿家属同意参加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周围血管性病变;病案资料不全或中途死亡者。该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足背动脉组:男19例、女17例;日龄1~22 d,平均日龄 (12.58±3.21)d;足月儿20例、低出生体重儿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5例;疾病类型:新生儿重症肺炎10例、肺出血3例、持续肺动脉高压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新生儿重度窒息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炎4例。

桡动脉组:男20例、女16例;日龄1~21 d,平均日龄(12.55±3.22)d;足月儿 18 例、低出生体重儿 12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疾病类型:新生儿重症肺炎11例、肺出血2例、持续肺动脉高压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新生儿重度窒息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新生儿化脓性脑炎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患儿均遵医嘱置暖箱,行静脉营养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两组患儿均使用BD公司“飞玛”24G安全型留置针行外周动脉置管。①桡动脉组穿刺方法:患儿取仰卧位,手臂外展处于过伸位,左手握住手腕使其稍背曲,以患儿第2腕横纹肌与桡动脉搏动最明显交叉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直径≥8 cm,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成10~15°缓慢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后拔出少许针芯,将套管缓慢完全送入血管后撤出针芯,确定穿刺成功后生理盐水2 mL脉冲式冲净血液,3M透明敷料按照“一捏二抚三压”手法进行固定,延长管使用高举平台法固定。②足背动脉组穿刺方法:协助患儿取仰卧位,操作者左手将穿刺侧腿伸直,脚掌自然下压,绷紧皮肤,选取动脉搏动最强处的下方0.5~1 cm处,第一跖骨间隙内为穿刺点,其余操作方法同桡动脉置管。③穿刺注意事项:两组动脉置管前评估患儿病情、穿刺部位皮肤等情况,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穿刺,预防感染;动态监测患儿置管侧肢体末梢血运情况,观察指/趾端及掌部皮肤、温度情况,发现缺血表现及时汇报医生处理。用红色动脉标识注明置管时间及置管者,连接红色三通接头,连接动脉测压套件进行有创血压监测。

1.3 观察指标

①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一次即置管成功;反复穿刺成功率:≥2 次的穿刺;②留置时间:从穿刺成功至套管拔出时间。③并发症:记录两组穿刺点血肿(瘀斑直径在5 mm 以上点状出血并伴有皮肤隆起为血肿)、套管脱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致套管脱出)、导管曲折(因患儿体位改变等因素致使导管打折、弯曲)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

足背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足背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留置时间

足背动脉组留置时间为(5.11±1.24)d,长于桡动脉组(2.64±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15,P<0.05)。

3 讨论

NICU危重患儿病情较重、病情进展变化快,患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需利用各种监护仪器对患儿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护,以尽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相应处理。血压是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目前多采取无创血压监测,该监测方式具有安全、易操作、无痛等优点,但受袖带宽窄、松紧度、患儿躁动、肢端循环情况等多种因素干扰,加之患儿四肢纤细,血压袖带不宜固定,血压监测结果常会出现偏差甚至检测不出等现象,不利于患儿病情变化的观察及治疗[5-6]。IABP是一种经桡动脉、足背动脉等外周动脉插入导管,通过换能器转换成电讯号并形成图像,以供临床监测动脉血压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动态反映血压变化过程,不受袖带松紧度等外力因素的影响,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医护人员可通过监护仪直观了解患儿血压变化特点,便于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处理[7]。动脉置管部位的选择与成功置管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关键,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较多,动脉搏动不易触及,一定程度增加穿刺难度,导致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因此,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以保证动脉血压监测显得十分重要。

该研究结果显示,足背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3.33%,高于桡动脉组的 58.33%(P<0.05);足背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桡动脉组的25.00%(P<0.05);足背动脉组留置时间为(5.11±1.24)d,长于桡动脉组(2.64±0.67)d(P<0.05)。 表明采取足背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较桡动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梁玉瑛等[8]研究结果显示,足背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50.90%,高于桡动脉组4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342);足背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40%,低于桡动脉组的98.18%(P<0.05)。表明足背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效果优于桡动脉,能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与该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桡动脉位于手腕外侧、中间偏外侧的位置,桡动脉易于滑动,导管不易固定,导致重复穿刺,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且置管位置位于腕关节部位,受患儿活动影响大,患儿手臂易弯曲,造成贴膜松动、套管打折、弯曲、穿刺点渗血等,从而导致患儿桡动脉置管留置时间短,加重患儿痛苦,且需重复穿刺,增加瘀斑、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风险[9]。而采用足背动脉置管,足背动脉是远端动脉,管腔细小、血流量少、动脉管壁厚、弹性好,且足背皮肤薄、皮下脂肪少,搏动易触及,穿刺易于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能够减少反复穿刺,避免患儿痛苦,且操作简便。桡动脉血管细小、患儿肢体活动度较大,易发生脱管,而采用足背动脉穿刺,置管位置无关节,踝关节活动不易引起套管、针柄的打折或牵拉移位,且患儿置于暖箱内治疗,活动较少,穿刺部位不易发生渗血,留置时间相对于桡动脉较长[10]。另外,持续动脉监测还能够保障危重患儿随时采取血标本,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判断病情的准确性,对于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足背动脉置管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危重患儿选择足背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猜你喜欢
桡动脉危重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