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探究

2020-03-03 01:57徐德斌黄玉姬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307四平市教育学院吉林四平36000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徐德斌 黄玉姬(.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307;.四平市教育学院,吉林 四平 3600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认真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即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今日之世界,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青年学生更应该具有“命运共同体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积极面对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

(一)青年成长的内在要求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2],这一时期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前途,更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秉承强烈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不惧流血牺牲,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的中国青年,出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时期,他们有广泛的选择余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他们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3]”所以,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大批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势在必行。

(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用深刻的社会实践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纵观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指南和思想保障。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3]”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期,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青年,才能促使他们胸怀家国天下,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常学常新。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青年一代,更应该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感悟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让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视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力军和建设者的作用。

(三)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虽然并没有明确使用过“全球化”一词,但是在其著作中曾多次使用“世界市场”“全球”等词,并指出: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存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更是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各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相伴、安危共存,社会信息化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4]”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高、全球化视野开阔,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青年应胸怀世界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其智慧和才能,为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为作为共同体的全人类带来福祉。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应该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青年,教育他们坚持真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辨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帮助他们自觉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当代青年,他们必定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必定要成为未来文明的重要建构者。所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教育当代青年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处理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5]

(一)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简称,它首先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思政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的能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更应该具备广泛的国际视野。从思政课程的角度看,主要做好三个方面:

1.加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政课程的典型特征。通过理论教育达成政治认同,提升思想认识,明确政治方向,这是思政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功能。思政课程是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阵地和实践阵地,在课堂上必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形势和分析问题。思政课程要具备学理性,要用学术讲政治,要把政治理论的本质精髓和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讲透,要将理论与时俱进,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要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帮助学生明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科学判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帮助学生理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价值,提高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洞察力和敏锐性,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亲其师,信其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程的教师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发动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以不变应万变,在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中为学生指点迷津,教育引导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7]

2.坚持思政课程的真理性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具有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理论。思政课程作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应该坚持真理。思政课坚持真理,就是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不受西方的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政课坚持真理就是用历史事实说话,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具体数据说话。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要向学生展示行胜于言的中国行动与中国担当:“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与中国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了各国的务实合作,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各方越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金砖合作机制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以“非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它的理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主席更是指出,亚投行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大的活力……这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事例应用于思政课程,将会将思政课打造成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灵魂工程。

3.完善思政课程的系统性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所以课程是有体系的,思政课程也是一门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8]。”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就要求教育教学部门在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要求思政教师要在遵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只有这样,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常态化,而不是碎片化教学;要求在具体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设置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向发力,深入研究问题,直接切中要害。对青年学生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既要求教育教学部门抓好宏观管理,又要求每一位思政教师处理好每一堂课,做好微观教学,上下一以贯之,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4.强化思政课程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时代性,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与实践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是发展的理论,它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并号召学生投入到共同体实践中,既有利于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有利于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强化思政课程的时代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要时时引入最新的时政材料,比如说,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危急时刻,全球携手抗疫,团结合作,不论是国家间命运与共、守望相助,还是某一个人“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典型事例,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感和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其次是强化授课方式的时代性。围绕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甚至有争议性的具体事例,灵活采用专题式、案例分析式和问题式教学法,使过去简单灌输向双向互动参与转变,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的放矢。三是强化课堂教学技术手段的时代性。在思政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新兴教学技术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有利于克服教材的滞后性这一弱点,帮助学生真正深刻地了解并理解国情,理解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发挥课程思政的渗透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进一步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说明,在人类共同体理念之下,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还需要重视课程思政,不断创新拓宽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类共同体理念教育的主体、渠道、载体和呈现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9]

1.强化主体性,实现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首先是指人人育人,主要是从主体而言。主体具有广泛性,包括高校党政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也包括其他全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各级各类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乃至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员育人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还指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都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关心、重视。实现全员育人,可以实行导师制,即通过育人包保制度,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每一位导师都负责几名学生,导师在学业上、生活中,甚至心理上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双方形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更有利于取得育人实效。实现全员育人,还要坚持将重点培养与普及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被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最终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人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人人培养人类情怀、兼济天下的意识,勇于挑起对世界和平和发展的责任担当。青年学生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做积极的行动派,共创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2.强化系统性,实现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指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从时间的角度,强调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课程思政的路径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过程。全过程育人不仅要求高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更是要求向前延伸至中小学,向后拓展为终身教育,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长时间的育人过程。每一个学段的教育工作者既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更要做好衔接和贯通工作,完成好教育衔接工作。只有不同学段和同一学段不同学年的目标和任务有序衔接,才有利于青年学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问题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3.强化协同性,实现全领域育人

全领域育人主要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强调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培养渗入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家庭、社会等各个领域,还要将其渗透到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此,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坚持系统性和协同性,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衔接。学校层面,高校在抓好思政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比如校园的文化建设,其中既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让校园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要做好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的社团组织,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价值引导;更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抓住恰当时机发表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公众号发表相关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文章等各种形式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去,回应家长的需求,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指导,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在与社会衔接方面,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等社会团体的联系与合作,谋求社会力量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只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培育人方面的协同作用,并将三股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全领域育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当代青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不断奋斗。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命运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