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初中历史 实践德育树人

2020-03-03 10:12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生德育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高 健

初中历史是学生了解国家兴衰历程的重要学科,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囊括了许多德育素材,合理挖掘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实现了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和德育水平的提升。德育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作为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日后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德育渗透取决于历史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专业技能,合理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学科德育的内涵

新课改教学理念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关系着一个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个人修养的养成。历史学科涉及文化、经济、国家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依据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素养和德育因素开展德育引导有利于树立初中生民族自信心、个人自信心和增强德育水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和历史学习兴趣,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延伸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拓展初中生历史视野和增强自我感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逐步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弊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立足初中历史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借助历史学科进行德育实现了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人道德,德育质量提升有利于培养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高素质青年。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国家情感和公民责任感,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发挥出历史学科承担的德育功能。经过实践得出,历史学科的德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和民族意识,树立立志报国和投身于国家建设的远大理想;第二,历史学科的德育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促进人格发展,形成优秀的三观和性格;第三,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兴衰荣辱的个人感悟,汲取历史教训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间接提升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任重道远,依据教材内容的发掘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核心环节。

三、基于初中历史进行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也被称为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逐步转向能力教育和核心素养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德育水平。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需要扩大爱国主义,爱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一直传承下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使德育变得内涵丰富。初中历史德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就是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同胞和爱自己的文化,历史新课程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需要教师进行加工和整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树立家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初中生展示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侵略,正确认识历史是汲取经验和获得感悟的重要途径,借助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渗透德育具有高效性。再比如,讲到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时,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教学引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使得初中生明白我国伟大的发明成就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以四大发明为主的中国技术,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感。

(二)利用教材人物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英雄人物是历史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历史学科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精选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名人名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比较明显,学生可以接触生动的爱国主义事例、了解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品质,科学学习中国历史可以让学生树立家国观以及提升道德修养。历史教学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在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和毅力培养等内容中,健全的人格养成有利于初中生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从中学生个体出发,借助中外史料进行引导,加强理想教育和道德修养建设,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德育质量的提升。

例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价值观树立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借助历史人物的特征和品格进行深入教育,有利于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教学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起义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领导者,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加强初中生对历史人物的突出贡献认知,为陈胜吴广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在面对不公平或者是欺负弱小的情况下可以见义勇为,做出自己的选择,树立远大理想。

(三)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德育情感

初中历史德育中,教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指导,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真正把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历史德育的出发点。历史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个人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做好榜样,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教师在德育中必须把历史课堂和实际相联系,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看待问题,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和综合国力。真正把历史学科作为初中生了解国家途径的窗口,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时,有关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影视资源和相应的历史故事,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度延伸有利于加强初中生的认识,从而明白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简单为学生介绍目前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帮助初中生理解我国对待台湾的基本政策,明白两岸人民的统一需求。将国家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中增强了现实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推动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有效增强和思维能力的养成。

(四)发挥教材美育功能,注重学生美德培养

传统美德的养成在于感知和实践,需要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和科学引导,特别是传统美德中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等内容。初中生的美德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以下素养:第一,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审美情趣,帮助初中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第二,促进传统美德的渗透,培养高素质、高道德、有思想内涵的新时代青年。德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思想道德品质;重视道德中的美育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例如,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实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像历史中有许多经典故事是开展诚实守信教育的良好素材,正面的包括商鞅立木为信、桃园结义信守一生等,以及反面的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以及慈禧太后绞杀义和团等。对各种事件不同结果的分析能突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使得初中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特别是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作为座右铭践行和奉行一生。只有真正地把自我管理和品德修养作为重要内容才能提升德育水平。

总而言之,随着教学理念的改革,历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德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日益突出,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认同。挖掘丰富的历史史料和历史素材开展德育,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形成尊重历史,完善品格的目的。以生为本的德育模式需要教师展开教学实践,探索德育的有效模式。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初中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