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172)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下简称先行示范区),再次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再次承担起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新使命。作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必然引发人们对“如何建设”这一核心命题的无限想象以及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连续追问。本文认为,理论上的澄明是政治坚定和实践笃行的基础,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并阐释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多重意蕴,是建设的理论前提。
建设先行示范区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新命题,内涵极其丰富。先行示范区究竟是什么?这是建设先行示范区诸问题展开的“元问题”,关涉能否进一步理解先行示范区的真实价值及其建设的有效路径。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里,政治新话语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趋向性。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新话语,隐喻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内含的两个语义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我们至少要解读出两层含义。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先行示范区”的根本性质。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甚至出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错误认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109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根植于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华大地,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对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框架,因而,深圳所要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示范区,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示范区。
另一方面,“先行示范区”形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范型。从字面看,“先”即率先、领先,“示范”即可复制、可推广。“先行示范”意味着“深圳不仅先行,还要示范,而且是全面先行、全面示范。深圳不仅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干得最好,还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其他地方起到探路示范、辐射带动作用”[2]。从深层看,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话语不同,任务不同,但逻辑相联、功能相继、使命相续。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需要承接经济特区时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对中国道路的探索经验,更需要承接诸如先行先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特区精神和担当情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日渐深入,随着人们对中国社会更加深刻的制度变迁的深切期待,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承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远未来,建设先行示范区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造面向未来的理论范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式。
由此,从语义的维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先行示范区”的性质与原则,即“先行示范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示范区,是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型与实践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问题是研究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各种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的依据。如列宁所言,“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判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之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3]143也就是说,正确判断时代性质与基本特征,是制定正确的国内国际战略、策略的基础;反之,要正确地理解当前的国内国际战略、策略,也需要研究和认清时代问题。如此,通过分析、研判时代的性质与特征,以理解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本质内涵,关涉到建设的方位和走向。
那么,如何认识时代?列宁启示我们,大的历史时代,并非某些短暂的个别的过程;时代不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情形,也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和个别历史时期,而是就全球范围的整体发展、总体格局而言的。把握时代,必须借助全球的或世界历史的视野。当我们借助全球的视野来观察,当前时代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4]。“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大发展”这一对当今时代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的重大战略判断,突出强调了如下特征:一是大国间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百年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突出表现为中国与世界霸主美国在经济总量上快速接近;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创新版图,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正深度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三是普通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思想碰撞日趋激烈,社会和政治不稳定风险迅速积聚,大幅增加了政治运转、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复杂度和难度;四是人口结构变化复杂深刻,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老龄化进程已经开启,人口老龄化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政府的宏观政策、一国的储蓄与投资等一系列问题;五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灾害、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移民难民等全球性问题不断扩散,全球治理赤字日益扩大,引发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
洞察全球演变总趋势,把握今日中国历史方位,相应地,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确立了“五大战略定位”,即直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直面民众政治生活方面的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建设“法治城市示范”;匹配中国经济政治力量崛起,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兼顾人口结构变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生幸福标杆”;观照全球生态问题,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先锋”。
由此,从时代的高度来理解,“先行示范区”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大发展”历史性交汇这一重要时代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全球和世界历史视野的重大战略决策,直指成为世界一流、全球标杆,由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央、由全球跟随者走向全球引领者。
问题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方法”。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中发展进步的。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强调“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289-290。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那么,当前中国的“时代声音”“实际呼声”是什么?问题和矛盾在哪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论断的提出,回答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之问”。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案,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无疑,建设先行示范区是这一系列中国方案中的新方案,是针对中国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破解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的又一新方案。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新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是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看待社会发展问题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以2002年为界,我国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社会”,这是人们生存状态的根本性变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民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为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转换。如果说,生存性需求是一种物质性要求,发展性需求则是一种超物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它关涉到人的政治性、社会性、精神性要求。作为更高层级的需求,相比“生存性需求”的相对单一的经济要求,“发展性需求”所要求的内容和层面要广泛、深刻得多。[6]所以,“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7]12
循着这一逻辑,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要去破题,还要破立并举。所谓“破题”,就是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平衡发展”,即要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等各方面发展,弥补民生领域的不少短板,脱贫攻坚、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充分发展”,即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实体经济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所谓“破立并举”就是“破”同时要“立”,在破解难题的同时要立“标杆”,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过程中,依据人们对更高品质、更有品味生活的需求,努力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样板。
由此,从问题之维看,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直面中国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新方案。这一新方案要求深圳要在破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上作出示范,要再次为中国的发展开题破局,要敢闯敢干、做示范做表率,在更高目标上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为人们勾勒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以及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样板。
为什么要建设先行示范区?又为什么选择深圳?这些关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价值追问,不仅关涉到这一政策的目的能否被真正理解并正确执行,而且还关涉到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合理性能否得到真正的认同,从而转化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践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篇明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8]可见,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价值意蕴充分彰显于历史、现实、未来的三层逻辑中。
一是赓续改革开放发展道路,扩展改革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9]258-259。这一思想意味着中国的渐进式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二是先试验、后推广。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虽然改革开放的内外环境、目标要求等与40多年前相比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演进仍然需要延续渐进式改革思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对事关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完全摸清看透,无法绘就改革的全局路线图;同时,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需要在系统的政策指导下全面推进。事实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意见》的出台即是渐进推进与顶层设计的统一。《意见》从顶层设计上要求深圳要“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种“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达成需要延续改革开放的方法路径和精神气质,需要遵循渐进式改革方式,还要更加敢担当,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才能推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二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肩负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使命。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最成功的地方,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行者,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等多方面都处于中国内地的先行地位,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央把深圳设为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深圳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使它既能为内地城市设立“标杆”,又能与港澳在文化与经济上进行融合,从而能为我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为全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示范。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事业。进入新时代,港澳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内地的发展仍然需要发挥港澳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需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通过跨境文化活动,加强地区之间的融合,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联动发展,全面推进深圳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使港澳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城市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循序渐进的,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目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提出争取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确定“两步走”的战略目标;1987年,我们党在十三大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两个15年的时间分割、分两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28。如今,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8]。可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在现代化程度上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强国战略整整提前一个时间段,这是新时代下对我国发展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正是这样一个个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相互承接、不断递进,激励亿万人民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此,从价值之维看,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义重大,其价值充分彰显于历史、现实、未来的三层逻辑中。面向历史,赓续改革开放发展道路,扩展改革开放新格局;面向现实,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面向未来,成为现代化强国“城市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顶层设计已然架构,接下来就是怎么干的问题。自《意见》发布以来,广东省多次召开会议表示,将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2019年9月17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明确了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征程,并拿出了详实的“施工图”[10]。我们在展望未来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和回答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奇迹”何以实现。这是关涉到先行示范区如何由“施工图”落实落地、由政策层面转化为现实层面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及“实践”意识,以回应时代关切、促进实践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凝聚在马克思的著名口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57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2]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示我们,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理论基石。事实上,在《意见》中,也时时体现着“实践”要求、深刻地蕴含着“实践”意识。我们认为,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维度看,蕴含着“自我革命”意识;从中国内在发展的维度看,蕴含着“人本”意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蕴含着“类”意识,因此,需要确立相应的自我革命意识、人本意识和类意识。
一是确立自我革命意识,坚持破立并举。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90多年,从党的“一大”时全国50多名党员到今天的9000多万名党员,从6个国内早期党组织到今天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从党的“一大”为躲避搜查而移地开会到今天执掌全国政权70多年并且使一个近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已然是一个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有效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避免重蹈苏东垮台的覆辙,必须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也需要确立自我革命意识,因为先行示范其实就是率先改革,而改革的过程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是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破立并举的过程。没有自我革命的意识,没有革旧换新的勇气,没有敢闯敢干、担当奉献的精气神,或者只破不立,都是不可能再创奇迹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是建设先行示范区应有的自觉。
二是确立人本意识,追求美好生活。实践是变革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但从事实践的人是有目的、有立场、有价值导向的。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因而实践观必然包含价值性和方向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3]1031,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要求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深圳从建设经济特区到建设先行示范区,名称不同、任务不同,但根本目标始终在于增进民生福祉。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4]因而,建设先行示范区,就是要摒弃物本意识,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关心人、关照人、为了人。
三是确立类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类”而不是“物”,物的种特性是由物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人的类特性主要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类意识”方式是以人及人的社会属性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类意识的致思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尺度,使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认为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因此,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要建成“全国典范”,还要建成“全球标杆”。这是对城市的定位和视野,也是对全人类的责任与担当。
30多年前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如今成为首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30多年前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今晋升为“示范区”。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区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深圳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试验,更囊括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规划,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架构。对这样一种国家战略,深圳无疑需要激情,需要延续改革创新、敢闯敢干、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基因。然而,仅有激情是不够的,一个宏大伟图的铺开还需要理性,我们对建设先行示范区进行本质意涵、价值意蕴、实践意识的解读,其实就是想通过一种认知理性去把握其本质意涵,通过价值理性去把握其价值意蕴,通过实践理性去张扬实践意识,所有的激情与理性,都只为推进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这一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