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2020-03-03 17:44朱启臻
领导月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化村落村民

朱启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其治理水平,既有国家治理共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乡村文化中凝结的优秀思想观念、乡村公共空间特有的社会结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治理资源,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需要充分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总结和提升乡村治理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乡村德治的重要资源。遵循乡村文化价值,通过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实现乡村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农业文化。农业文化体现在物质方面,如农具、地方品种、梯田,更多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如农业景观文化、农产品寓意文化等。农业文化与治理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农业文化中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和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另一方面,农业文化赋予很多农产品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如“平平安安”(苹果)、“万事(柿)如意”、“早(枣)生贵子”、“多子多福”(石榴、佛手)、“健康长寿”(桃)等,这些文化寓意,对人们具有重要的教化价值。

乡村手工艺。乡村手工艺的功能除了创造财富,还凝结了村民们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淳朴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承载着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及精神信仰。手艺人就地取材,凭借手工劳动,把诸如泥土、石头、麦秸、竹子、柳条等天然材料制作成手工产品,并把产品功能和审美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手工艺品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信仰、愿望等内涵以及工匠精神,使其价值超出使用价值而成为实施教化的载体。

生活习俗。习俗作为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村民对作为本村成员身份的心理确认,对人们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行为发生着重要影响。习俗对乡村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维护乡村共同利益,这成为今天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础;二是组织乡里协同生活,在诸如婚丧大事的协力互助过程中,人们不仅体验到协作与互助观念,还有对礼仪的理解和为人处世方式的熏陶等十分丰富的内容;三是维系村落共同生活秩序,村议事、制定村规民约、制裁和约束不良行为、调解纠纷矛盾,是形成群体意识、获得参与观念、增强议事能力,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承优秀习俗的社会功能,并通过移风易俗使之发扬光大,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学艺术。人们常用“喜闻乐见”形容村落文化形式,反映的是村落娱乐文化的乡土性和群体参与性特点。乡村文学艺术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像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很多娱乐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乡村文艺通过寓教于乐实施教化,或歌颂好人好事,或鞭笞丑事恶俗,文艺节目或故事所传达出的对人的教导、感化意义会延续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

乡村文化之所以能够发挥治理作用,是因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村民具有很深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具有一致和稳定的价值观,很多已经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在遵循乡村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治理,最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如通过整理优秀家规、家训,利用人们为家族争光的意识,使其在树立良好家风中发挥作用;通过提倡新乡贤文化,鼓励外出的能人返乡创业或为家乡作贡献;通过弘扬德孝文化,使敬老、诚信、互助等传统美德逐渐成为村落文化的主旋律。

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把政府的惠农政策、法律知识、国家大事等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村民在娱乐的同时理解并接受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此外,在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中村民获得了集体荣誉感,强化了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恢复乡村的活力。

乡村文化在促进交流信息、密切感情、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发挥作用空间。像乡村环境整治这样的工程,也可以从传统乡村文化中汲取智慧,受到启发。如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依托乡村作为实现循环利用的节点,乡村的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维系乡村低碳生活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今天的“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人畜排泄物的处理等,如果能遵守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呆板的工程思维,不仅节省投入和运营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因此,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强化乡村教化价值

村落是一个天然的教化空间,村落教化是通过特定的村落空间结构、特殊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结构发挥作用的。

在空间结构方面,乡村是由一个个农户组成的,每个农户不仅空间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是开放的。所谓开放,指农户的大事小情邻里之间基本上都清楚,于是形成了特定的邻里关系和熟人社会,并相应产生了多种熟人社会的规则,如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社会舆论等。这样的村落形态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每个人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便于村落内的舆论监督。村落监督现象在传统乡村无处不在,如“街头巷议”作为村落舆论最为常见的形式,对村落成员行为的监督和矫正作用十分显著。

在社会结构方面,乡村具有两个结构特征:一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家有家规、族有族规,一个家庭或家族要维系成员的和谐需要有规矩。家规是为维护家族秩序,由家族制定并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准则。把家规凝练成便于传颂和铭记的格言、警句,就成为家训,是对家族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二是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的邻里与同乡关系。由于生产互助、生活互帮、应对突发事件等需要,也因为频繁的互动条件和情感需要,于是形成了与邻为善、守望相助、讲诚信、守信用、远亲不如近邻等传统,发挥着引导人向善向上的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对乡村成员的意识和行为发挥作用。

乡村劳动是实施教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农业生产劳动,是帮助劳动者获得知识和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如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劳动的艰辛,锻炼耐力与忍耐力,培养诚实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感恩和祈福的情操以及关爱生命等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协作与互助的品质等。

提高乡村的治理能力,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乡村的自治与德治资源,形成有效化解乡村矛盾和问题的机制。要利用乡村教化价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教化机制,从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工作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效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教化村落村民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