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基层防控对策

2020-03-03 20:05王鸿盛张乐年党新瀚
甘肃畜牧兽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餐厨野猪猪瘟

赵 海 ,王鸿盛,张乐年,许 鸿,党新瀚

(1.张掖市甘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 张掖 734000;2.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张掖 734000)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以感染任何种类和年龄段的家猪和野猪[1],发病病程短、病死率高达90%~100%,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和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本文结合非洲猪瘟国内外流行史和传播模式,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阐述了防控非洲猪瘟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基层防控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1 流行史

第一例非洲猪瘟病例于1921年在肯尼亚被发现,并且在非洲东部、中部、南部等地区流行,随后非洲猪瘟流行呈现出跨国和越洋长距离扩散的趋势。1957年,非洲猪瘟病毒从安哥拉传到西欧国家葡萄牙[2]。1960-1986年,先后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马耳他、古巴及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发生[3]。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非洲猪瘟疫情仅局限于非洲和意大利的撒丁岛地区,曾经发生过疫情的国家和地区均未再发生新的疫情。自2007年起,非洲猪瘟再度发生远距离传播,由东非传入格鲁吉亚,迅速蔓延到亚美尼亚、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捷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家[4]。2018年 8月3日,我国辽宁省沈阳市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对病死猪样本基因片段遗传进化分析,此次疫情的毒株基因与俄罗斯及东欧流行的毒株属同一分支,提示疫情最初应来源于境外,并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全国。自此,非洲猪瘟病毒完成了从非洲到欧洲、美洲再到亚洲的传播。

2 传播模式

2.1 森林循环模式传播

在非洲森林中,软蜱通过叮咬感染ASFV的野猪而带毒,病毒可长期在软蜱体内存活和繁殖,通过叮咬再感染其他野猪,形成“野猪-软蜱-野猪”之间的循环模式,称为“森林循环模式”。非洲疣猪、丛林猪和薮猪是ASFV主要的野生动物宿主,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形成病毒血症并持续数周[5];软蜱则是ASFV的媒介宿主,主要发挥着储存和传播病毒的作用。ASFV在疣猪间不能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但在软蜱之间可以垂直传播。ASFV通过这一传播模式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难以根除。

2.2 软蜱和家猪之间循环传播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和生物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在其体内可维持感染性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并通过卵和交配等途径传播疾病[6]。虽然软蜱的活动范围小,但其随着野猪等宿主的活动和迁徙,可隐藏在养殖场周边土地、猪舍墙缝等家猪生产区域引起病毒远距离传播。软蜱一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再叮咬家猪便可将病毒传播至家猪。这一传播模式常见于非洲猪瘟新发和再发地区。

2.3 野猪和家猪之间循环传播

传播模式主要发生在家猪和野猪共存的空间,如放牧区、饮水区或软蜱随着野猪进入人类居住区。一种传播形式认为是野猪将寄宿在其身上的带毒软蜱带至家猪活动区域,增加了带毒软蜱与家猪、圈舍、料槽、食物等接触的机会,致使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加大,这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是否存在适合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软蜱。另一种传播形式则认为是野猪经常出没于人类生活的地区,家猪通过直接接触、食入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野猪尸体或接触其粪便导致感染。

2.4 家猪和家猪之间循环传播

该循环没有天然的携带媒介,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家猪与家猪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或猪肉及其肉制品间接传播,是目前引起非洲猪瘟全球流行和长距离传播的主要循环模式。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污染的环境、病死猪组织、粪便、未熟肉品、腌制肉、冷冻肉、泔水中能够存活数天甚至数十年。一旦家猪接触污染的环境、病死猪尸体、粪便或食入带毒猪肉及其产品均可以引发感染。此外,被污染的衣服、鞋子、设备和车辆等也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危险因素。据报道,目前我国发生的非洲猪瘟中30%以上是由饲喂泔水引起的。

3 基层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

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蔓延速度虽有所减缓,但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仍旧艰巨,特别是处于防控一线的基层动物防疫部门更不能放松警惕。

3.1 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动物检疫是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乡镇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开展生猪出栏产地检疫时,要严格检疫程序,规范检疫行为,坚决杜绝“带病出证”和“隔山开证”的违法行为。屠宰场要严格执行屠宰检疫查证验物规程,实行驻场官方兽医同步检疫和非洲猪瘟企业自检,严把宰前和屠宰检疫关口,严禁带毒肉品流入消费市场。

3.2 强化公路设卡检疫和落地检疫

从我国非洲猪瘟疫情跨省份跳跃式流行的特点分析,带毒猪及其产品跨地区调运是非洲猪瘟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要加强高速、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道路设卡检疫,对冷藏车、厢式货车等车辆要严格检查,严禁从疫区调入生猪及其产品,对发现无证调运、证物不符等违规调运行为要按严格处置。同时,要严格落实跨省、跨地区调运生猪落地报告制度,做好隔离观察、疫病检测等措施,督促养殖场(户)建立落地隔离观察台账,确保调入生猪安全和可追溯,严防非洲猪瘟通过运输途径传播。

3.3 增强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

生猪养殖场(户)是防控非洲猪瘟的第一责任人。生猪养殖场(户)要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主动增强非洲猪瘟防控意识,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首先,养殖场(户)应健全门禁制度和消毒制度,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场区,加强人员、车辆进出消毒管控,定期或不定期消毒,并轮换消毒液种类,以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其次,养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避免从外场引进种猪,特别是不要从疫区引种。第三,严把物资关口,尽量不要带入本猪场外的猪肉及猪肉制品入场;严禁从疫区购生产物资;坚决杜绝使用食源性生活垃圾饲喂生猪。同时,定期做好场区环境防蜱灭鼠驱虫工作,防止软蜱和其它寄生虫侵入传播疫病。除此之外,还需做好猪群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

3.4 启动非洲猪瘟防控疫情排查和应急预案

疫情监测是防控非洲猪瘟流行的有效手段。要对养殖场、屠宰场、活畜禽交易市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等重点场所进行排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防范疫情发生。在非洲猪瘟防控的特殊时期,要做好物资储备、应急队伍等应急准备,保证防控工作有效运转,确保一旦出现突发疫情,能够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有效处置。

3.5 规范餐厨剩余物监管

餐厨剩余物是目前我国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餐厨剩余物监管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隐蔽性高,各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餐厨剩余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使用等全链条监管,防止餐厨剩余物流入饲养环节。同时,餐饮服务单位要建立餐厨剩余物收集、承运处置台账等制度,可追溯餐厨剩余物去向,从源头上杜绝泔水喂猪,避免非洲猪瘟通过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扩散。

3.6 加强消费市场监管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是一项部门监管职责关联性紧密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强化监管职责,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反动物防疫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严防带毒猪产品及其产品进入市场、流向餐桌。

3.7 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培训和宣传力度

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对突发疫情的鉴别诊断、早期报告和规范应对能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防控疫病的能力。同时,可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提高群众对非洲猪瘟防控的思想认识,做到非洲猪瘟防控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餐厨野猪猪瘟
萌萌的小野猪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热电气联供系统优化
小型堆肥箱用于餐厨垃圾连续堆肥的性能试验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猪瘟来袭,这些问题一定要知道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餐厨垃圾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智慧的野猪
我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