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比较研究

2020-03-03 20:17黄成运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义和亲突厥

黄成运,涂 洁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但总体而言,可以用“战与和”来概括,战指彼此之间的战争,和则指各方之间的和好。和亲属于和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也称为“和蕃(和番)”“和戎”,即“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1]。关于和亲的缘起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然而多数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和亲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狭义上的和亲应当出现于西汉。

自西汉初年和亲之后,和亲就成了历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策略,直到清朝,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实行过和亲,只不过缘由、次数略有差异。其中魏晋隋唐时期的和亲是和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突厥与中原王朝的和亲,这其中又以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较为著名。受史料限制,有关此两位公主的和亲问题以往学者研究相对较少,除段锐超《“千金”与“千金公主”漫谈》[2]一文从词义的演变进行分析外,其余学者主要论述了她们在突厥与中原王朝关系中的作用,如杜志明《千金公主与隋、突厥战争关系探析》[3]、邓伟《浅析义成公主在突厥与唐初诸势力关系中的作用》[4]等等。相对其他的和亲而言,这两次和亲略有特殊,故本文以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

一、突厥与中原王朝和亲的缘起

“突厥”一词最早见于《周书》《北齐书》,它并非单一的民族,而是中国中古时期在北方地区民族集团的一个统称,故关于突厥的族源问题,历来史书记载各有不同,众说纷纭(1)有的学者据《阙特勤碑》《苾伽可汗碑》中的突厥文记载,“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提出突厥的祖先是铁勒族的一支,据《周书》记载,“突厥之先”有一支号为“契骨”,而契骨是铁勒诸部中的一支,因此,突厥源自铁勒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突厥因在语言方面深受匈奴的影响,故有“匈奴别种”一说等等。,不一而足。

最初突厥的势力还比较弱,随着突厥逐渐兴起,开始向高昌一带迁徙。高昌地处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因盛产铁、煤等矿产而闻名于世,突厥人在此学会了冶炼之术。五世纪柔然征服高昌,突厥落入柔然政权,因用锻造术为其服务,故被柔然(又称蠕蠕、蝚蠕、芮芮、茹茹等)人蔑称“锻奴”。

五世纪末,柔然渐趋衰落,受其压迫的部落纷纷起义反抗,突厥顺势而下,先是攻破、收服铁勒,之后积蓄力量。大统十七年(551年),突厥联合铁勒攻打柔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突厥的地位得到提升,但柔然依旧是北方草原霸主。突厥为了改变自己长期以来“锻奴”的形象,此战后首领阿史那土门向柔然提出和亲的请求。对于柔然而言,突厥一直都是自己的奴役对象,如若答应请求,无异于自贬身份,这将会极大地损害柔然长期以来在漠北各少数民族心目中的霸主形象,以故柔然果断回绝了,并遣使对其进行羞辱:“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5]908

突厥在试图通过与柔然和亲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身份的期望落空后,迅速调整战略,杀掉柔然的使臣,并与之彻底决裂,继而把注意力投放到中原地区。在分析当时形势后,突厥决定以通婚的方式来拉拢西魏,借其力量提高自己在漠北的地位。西魏为扭转当时自己在战争中的劣势地位,同意和亲。西魏大统十七年六月,“以魏长乐公主妻之”[5]908,突厥派使者向西魏献马五万匹。553年,土门可汗离世,其子科罗继承父业,继续同柔然做斗争,同年打败柔然。科罗去世后木杆继任,歼灭柔然,其残部三千余人逃到西魏以求避难。木杆可汗自认为兵马强壮,加之与西魏的联姻,便要求西魏遣送柔然残部,该要求得到了西魏的应许,“遂收缚蠕蠕主以下三千余人付突厥使,于青门外斩之。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6]3267。

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中原地区的战事也日渐加剧。强大的突厥对南部的北齐、北周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巨大的政治军事威胁,隋初亦是如此,为了缓和紧张局面,中原王朝与突厥出现了多次和亲。例如,北周武帝迎娶突厥木杆可汗年仅十四岁的阿史那公主,北周千金公主嫁突厥可汗,启民可汗和亲隋朝安义公主、义成公主,西突厥处罗可汗求亲隋信义公主等等。

二、千金公主与义成公主各自和亲概况

在突厥与北周、隋的数次和亲中,北周千金公主和亲与隋朝义成公主和亲较为特殊,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和亲经历上,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她们各自的和亲状况。

(一)千金公主和亲

千金公主(大义公主)名为宇文芳,周宣帝堂妹,宇文招之女。578年,突厥借北齐傀儡皇帝高绍义之手,屡次进犯北周边境。周宣帝在位期间,大肆新修宫殿,滥用酷刑,且疑心又重,时常派人监督大臣们的言行,昏聩无能,对带兵打仗之事更是一无所知。在此情况下,北周只得想法同突厥化干戈为玉帛,和亲成了不二的选择。所以,当突厥汗国在579年向其请亲时,宣帝毅然册封宇文招之女为千金公主,嫁与东突厥他钵可汗。千金公主嫁到突厥不久,他钵可汗去世,之后她又转嫁数位可汗。

北周宣帝崩,幼帝继位,外戚杨坚弑君夺位,乘机掌握北周大权,于581年,建立隋朝,北周王室被斩杀殆尽,宇文招也被杨坚灭九族。漂泊异国他乡的千金公主遭此噩耗,于是走上了反隋之路,怂恿沙钵略可汗为其报仇。沙钵略可汗亦言:“我,周之亲也。今隋主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7]5450582年,沙钵略可汗纠集阿波、处罗等数位可汗拥兵40万,从东北、西北、西等方向对隋朝进行侵略,隋之三面皆被突厥攻掠,牲畜被抢光。

面对紧张的局势,隋朝一方面离强合弱,破坏突厥内部关系;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最终粉碎了突厥的进攻。但大义公主反隋的愿望并未破灭,隋文帝也对大义公主动了杀心,开皇十三年(596年),在各方挑唆之下,都蓝可汗杀大义公主。

(二)义成公主和亲

义成公主,隋朝宗室女。隋初,突利(名染干)可汗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婚,都蓝可汗也在突利之后再次向隋朝求婚,长孙晟建言:“(都蓝)反复无信,直以与玷厥有隙,所以欲依倚国家,虽与为婚,终当叛去……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代,前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7]5543于是在597年,隋文帝便决定将宗族之女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启民可汗),安义公主死后,隋朝又以义成公主妻之。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离世,义成公主又转嫁数位可汗。

618年,李唐代隋,义成公主为此痛心疾首,伺机复隋。颉利趁唐王朝根基不稳之时,借“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的口号[7]5896,不断侵扰唐朝边境。武德四年(621年),颉利又率军入侵雁门,并扣押大将军长孙顺德等一行人。次年,唐出使东突厥,提出和亲请求,彼此关系这才得以缓和。但好景不长,仅一年时间,颉利再次攻占马邑城。当唐朝援军快兵临城下时,颉利悔不当初,遂向唐朝提出和亲。唐高祖李渊称:“释马邑之围,乃可议婚。”[7]5973于是颉利同意撤围,义成公主则反对,且态度非常坚决,要求继续围攻,将唐军困死在城中。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出兵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义成公主被李靖杀害。

三、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的相同点

和亲既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政治联姻,也是彼此交流的一种形式,这两位公主的和亲也不例外,所以这两次和亲必然存在诸多相同之处:

第一,和亲的提出,这两次和亲都是突厥主动提出。柔然一度称雄漠北,突厥最先企图通过与柔然和亲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计划落空后才把注意力投放到中原地区,突厥提出与中原王朝和亲,既可以寻求政治军事盟友,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此外,“北方草原军事部落组织,自北魏至隋唐,鉴于中原王朝军事势力的扩充,都在处心积虑地谋求抵制,从而形成一个东西呼应笼罩北边的强大弧形”[8],突厥就是弧形包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崛起对北周、隋构成巨大的政治军事威胁,作为当时正统的中原王朝之所以接受突厥的和亲请求也是出于扭转局势的需要。

第二,和亲者的身份,无论是北周还是隋朝的和亲公主均是皇族宗室之女,而非皇帝之女。千金公主宇文芳是周宣帝堂妹,义成公主是隋宗室女,她与隋文帝的关系比千金公主与周宣帝的关系疏远,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北周和隋的国力有一定关系。当时突厥只希望有人能以“公主”之名进行和亲,达到换取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至于是不是皇帝之女并不重要,只要是皇帝册封的公主即可。

第三,在婚史方面,千金公主、义成公主都接受了收继婚的洗礼,先后经历了四段婚姻。千金公主先嫁他钵可汗,他钵可汗去世后部众立其子庵罗继位,庵罗因无力驾驭局势,便将汗位让给摄图即沙钵略可汗,千金公主又成为摄图的可贺敦。开皇七年(587年),沙钵略可汗病逝,其弟处罗侯继位,即业护可汗,千金公主复嫁业护可汗。业护可汗西征时不幸中流矢而死,开皇八年,沙钵部众推举沙钵略子雍虞闾立为都蓝可汗,千金公主再嫁都蓝可汗;开皇十九年,义成公主嫁给突利可汗,大业五年(609年),突利可汗离世,隋炀帝让启民可汗的儿子咄吉继位,即后来的始毕可汗,义成公主复嫁始毕。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病故,由其弟埃利弗设继承王位,为处罗可汗,处罗复娶义成公主。武德三年,处罗可汗病死,其弟弟莫贺咄即可汗位,号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又娶义成公主为妻。

这种婚姻属于收继婚,即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前提下,儿子可以娶亡父的妻子为妻,弟弟可以娶哥哥们的妻妾。在突厥的婚俗里也叫转房婚,抑或是夫兄弟婚。在中原看似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对突厥来说,实为司空见惯。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突厥处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恶劣,物资匮乏,孤儿寡母若想生存,单凭一人之力实非易事;另一方面,突厥的活动区域,人口稀少,女人对突厥来言,肩负着为本民族开枝散叶的重担。

第四,就和亲的效果而言,和亲不仅减少了战事,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据史料记载:“其后曰土门,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愿通中国。”[6]3286突厥上层更是仰慕中原文化,他钵可汗曾常常有“恨不生内地”之叹。由于民族间交流频繁,隋朝政府设鸿胪寺,置蕃客馆以促进外交,使突厥与汉族的贸易往来更为便利,彼此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突厥原本的风俗在和亲的过程中被逐步汉化。607年,“启民可汗入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帝不许”[7]5627,608年,“(诏)启民可汗率领部落,保附关塞,遵奉朝化,思改戎俗”[9]71。隋炀帝在位期间,突厥与中原汉族的经济交往更为密切,有许多部落纷纷向南部地区迁徙,不少突厥人“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9]1873。

当然这两次和亲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前面已有说明,即当中原改朝换代时,她们都走上了拥护前朝反对当朝之路,不惜挑拨突厥与中原的关系,发动战争,这与她们的前朝皇族身份有关。

四、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的差异

由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存在差异,故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也有诸多不同点。

首先,目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和亲大致有三种目的,政治目的、军事目的、经济目的,相比政治与军事目的而言,和亲的经济目的似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和亲的根本目的就是政治目的,而军事目的又是政治目的的延续,所以目的的不同主要还是表现为军事目的的不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北周与突厥的和亲是想借助和亲来消除双方的对立,实现和平相处;隋与突厥的和亲主要是为了分化瓦解突厥,突利可汗兵少力弱,容易驯服,与其和亲可以利用突利可汗的力量抵御都蓝可汗,保卫隋朝的北方边疆。这一点从侧面可以得到证实,隋朝将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的做法彻底激怒了都蓝可汗,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9]1872便断绝了与隋朝的朝贡,屡次犯边,每当都蓝率兵南下时,突利可汗便通风报信,通知隋文帝做好准备,防止都蓝来犯。

其次,对待都蓝可汗的态度不同。大义公主再嫁都蓝可汗,得到了隋朝的默许,都蓝可汗杀大义公主后不久,复向隋朝求婚,并未得到隋朝的许可,然而隋朝却将安义公主嫁给了突利可汗,安义公主死后又以义成公主嫁予突利可汗。这其中颇有缘由,因为都蓝可汗即位初期还能延续业护可汗在位时的做法,遣使入朝争取隋朝的承认与支持,确立双方间的君臣关系,每年向隋朝进贡外,还请求与“中国”贸易。后来都蓝可汗受大义公主挑唆侵隋,加之此人反复无常,实无诚心归附,如果都蓝可汗娶大隋公主为妻,他就可以凭借大隋的威严发号施令,达头可汗和突利可汗必然会听从都蓝可汗的指挥,如此其势力将会更加强大,之后再来反叛恐难以制服。

再次,千金公主身份的转变。开皇三年(583年),突厥内讧,一分为二,东、西两个汗国自相残杀,兵戈相向,内部陷入困境,尤其是达头等几位可汗的联合,使沙钵略可汗的统治岌岌可危。万般无奈之下,沙钵略只得掉头求助于隋,为表诚意,还派使者向隋朝贡。千金公主亦救夫心切,于是“自请改姓,乞为帝女”[9]1332,隋文帝也有自己的算盘,以故顺水推舟,收千金公主为养女,赐名为大义公主,希望她能深明大义、放下一己私怨,为隋与突厥的友好关系做出贡献,并派大臣出使突厥,以示和好之意。千金公主由北周公主转变为隋朝公主。虽然义成公主也经历了亡国,但是并未从隋朝公主转变为唐朝公主。

第四,对待宗室问题。虽然两位公主都想保全各自宗室、为宗室复仇,但也有不同之处,“义成公主在突厥,遣使迎萧后,(窦)建德自将千余骑送之,并献化及首”[10],这次迎来的不仅是萧后,还有杨广之孙杨政道,义成公主之所以能够成功将其迎回,主要是突厥的强大以及窦建德有意拉拢突厥。千金公主未能迎宗室,因为杨坚除了“诛招及其子德广公员、永康王贯、越公乾铣、弟乾铿等”[6]2093,还将周宣帝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杀,宗室几乎被杀殆尽。

最后,两位公主的结局有所不同。开皇九年,隋文帝平陈后,将陈叔宝的屏风赏赐给突厥可贺敦大义公主。公主因触景生情,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悲惜南陈的灭亡和北周是何等的相似,不禁发出感叹,并提诗:“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6]3296隋文帝得知后十分恼怒,给予她的封赏越来越少。开皇十三年,杨钦逃到突厥,造谣说刘昶欲与千金公主密谋反隋,特派其来密告公主。公主借机派所私胡人安遂迦和杨钦密谋反隋,煽动都蓝可汗配合滋扰隋朝边境。为以防万一,还特意拉西突厥泥利可汗以助阵。经这两次事件之后,隋文帝显然已对大义公主动了杀心,由于当时东部突厥首领突利可汗恰好遣使到隋朝请求和亲,隋文帝借机派裴矩向突厥使者表明,只要将大义公主杀死,隋朝便可答应与之和亲。突利可汗为了能够实现与隋朝的和亲,便不时地在都蓝可汗面前诋毁大义公主,加之公主年老色衰,最终都蓝大怒,杀公主于帐中,并将杨钦等人送予长孙晟处死。

义成公主曾冒着被杀的危险救过落难的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困于雁门,义成公主急中生智,“遣使告急于始毕,称北方有警”[11],突厥撤围而去,隋炀帝因此得以顺利逃回雁门关。同时她也收留过萧皇后,并与之在塞外生活了十余年。但是义成公主从未打消过报仇复隋的念头,这与主张罢手的萧皇后产生了隔膜,也导致了她们之后不同的结局。李靖打败突厥后,对年近花甲之年的萧皇后甚为礼遇,萧氏也得以重返长安,义成公主则被李靖所杀。

五、结语

关于古代的姻亲问题,恩格斯曾说:“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12]中国古代的和亲现象便与之相似,在中国古代和亲现象十分普遍,著名历史学家张正明曾做过如下统计:“从汉到清总计,共得和亲一百三十一起,其中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有八十起,汉族同少数民族的和亲有五十一起。”[13]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和亲占据了中国古代和亲的半数以上,魏晋南北朝和亲三十起,隋朝和亲六起,唐朝和亲三十九起,和亲在中古时期的影响不言而喻。

千金公主和亲与义成公主和亲作为中古时期两次重要的和亲,对中古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两者对比发现,这两次和亲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和亲能否长久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中原王朝的实力。例如,579年,他钵可汗向北周皇帝请求和亲,鉴于当时北周内外交困,便封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为千金公主,嫁于他钵可汗,并要求突厥将原北齐的范阳王送往北周,可是他钵可汗不但拒绝此事,而且还在同年六月向北周的并州地区出兵。因为当时北周国力比较薄弱,所以这次和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周与突厥的紧张关系,并未从根本上遏制突厥入侵。由于隋朝国力强盛,以故义成公主的和亲就相对有效地抑制了突厥的入侵。

猜你喜欢
大义和亲突厥
A Clever Rabbit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Or.8212/76突厥鲁尼文文书译注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从“封王戍边”到“和亲弭兵”——西汉初期北疆边防策略探析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政治关系亲属化才是“和亲”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