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江岛资源,丰富生活课程
——以“乐游小岛”主题活动为例

2020-03-03 22:46张丽丽
教育观察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江堤小岛螃蟹

张丽丽

(扬中市滨江幼儿园,江苏扬中,212200)

3—6岁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启蒙阶段,幼儿园的课程应有深厚的地方文化根基,促进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融合,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对幼儿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独有价值,让幼儿在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根植民族自豪感,使地方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

一、探寻适宜资源,挖掘学习经验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文化和生活。扬中市滨江幼儿园(以下简称“滨江幼儿园”)地处扬子江中的第二大岛——扬中,这里四面环江、江鲜物产丰富,“芦柳竹”工艺制品精湛。江岛文化悠久,浓郁的江岛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幼儿。我们深刻意识到丰富的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应从幼儿的思维逻辑出发,而不是从成人的思维逻辑出发,应该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认识周围的世界,在体验探究与创造中感受小岛魅力,积累生活经验。“小岛”是幼儿从小生活的空间,这里的一切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能够更好地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同时,幼儿作为小岛的一员,以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小岛共同存在。作为未来小岛的主人,他们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

那么,幼儿对小岛了解多少呢?滨江幼儿园利用幼儿园公众号向全园家长、幼儿发放了“乐游小岛”倡议书,倡议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一起逛一逛家乡,寻找小岛的江鲜美食、工艺制作、传统风俗、历史文化等,并用照片、视频、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周一,幼儿就带来了关于小岛的图册、照片、绘画作品,从西来桥糏塑文化艺术馆到新坝渡江文化园,从油坊竹编到兴阳江鲜养殖基地,等等。关于小岛的记忆,在亲子游的讲解视频、画面撷景、手动记录中复苏,成为幼儿日常谈论的话题。

二、激发幼儿兴趣,活用本土资源

区域游戏时,幼儿开始围江堤、搭大桥、捏糏塑、画河豚,他们对探秘小岛的期待越来越迫切。教师在了解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与幼儿、家长一起带着心中的疑问和期待探寻小岛的秘密。

(一)小班:寻访“江鲜美食”

寻找江鲜。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小岛稻熟、水美、蟹肥的好时节,这时的螃蟹膏厚、肉满、油多无限鲜美,小班的幼儿基本上都吃过美味的螃蟹,但走进螃蟹养殖基地还是头一回。当幼儿看到那么多挥舞着大钳子的螃蟹时,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玩一玩,喂一喂,在探索过程中和同伴说一说螃蟹的外形特征、听养殖员讲一讲螃蟹生活习性、学一学螃蟹的爬行方式等,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兴奋不已。

品尝螃蟹。扬中虽小但江鲜美食文化美名远扬,家家户户都会几样螃蟹拿手菜,家长带着自家制作的螃蟹菜肴来到班级一起分享,幼儿年龄虽小,点评起江鲜美食来却是有模有样。有的说:“蒸螃蟹最香、最好吃,就是有点难剥。”有的说:“螃蟹汤可鲜了!”有的说:“螃蟹馄饨好吃,汤也是螃蟹味!”有的说:“我喜欢吃螃蟹豆腐,嫩嫩的、滑滑的。”有的说:“螃蟹汤包里面有很多汤,要先吸汤再吃包子。”幼儿争相描述,言语中充满了喜爱之情。

创意螃蟹。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他们有兴趣并愿意大胆尝试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螃蟹。有的幼儿用螃蟹壳拓印螃蟹身体,再用笔添画出螃蟹的眼睛和脚;有的幼儿用一次性餐盘做螃蟹身体,用夹子做螃蟹的脚和大钳子;有的幼儿用双手重叠按印出螃蟹;还有的幼儿用彩纸撕贴出螃蟹。体验式学习过程让小班幼儿获得了更多关于螃蟹的经验。

(二)中班:探秘“竹编工艺”

探秘竹编文化。“芦柳竹”是小岛的传统三宝,竹编大师耿月新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所创作的竹篾编画已成为国礼,是小岛特有的文化特产。中班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幼儿园隔壁的滨江小学,参观那里的“民俗馆”和“竹编大师工作室”,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已知经验展开想象:竹子是怎么变成像头发一样的细丝的?竹子怎么能编出画来?为什么这些竹子的颜色不一样?竹子容易断吗?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要用竹子做?

在大师的介绍下,幼儿了解到小岛很多地方都有大片的竹林,聪明的小岛居民用这种廉价易寻的材料做出衣食住行中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大到竹桌、竹柜、竹席、竹梯,小到竹篮、斗笠、筷子。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竹竿、竹片、竹筒、竹篾、竹丝都有着不同的用途,大家还分类记录下了每种竹原料可以制作的物品。幼儿比较、分类、汇总的能力在体验中有了新的提升。

好玩的竹子。参观完“竹编大师工作室”,幼儿对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美工区里,幼儿用超轻黏土、竹叶、竹筒制作创意花瓶;益智区里,幼儿用竹子的横切片玩起了花样拼图;阅读区有了《和竹子在一起》《有用的竹子》等绘本;科学区里,幼儿在用不同的材料测量竹竿的长度;运动区多了竹梯、竹跨栏、竹蜻蜓;种植角里幼儿用小竹竿围成了栅栏;建构区多了高矮不一的竹筒材料,幼儿开始对竹子文化进行深度了解。

竹工艺“做”与“秀”。为了让幼儿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幼儿园举办了一场“自然创想节”,鼓励幼儿独自或与家长、同伴合作。他们拼、贴、画、编、敲“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有的幼儿把竹篾屑搓成球形,贴上眼睛、嘴巴、鱼鳍,“小河豚”就活灵活现了;有的幼儿在捡来的竹筒片两边各粘上四个竹枝节,再加上一对大竹丫,横行霸道的“螃蟹”就制作出来了;各种竹片、竹圈加以天马行空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画作更是数不胜数。当幼儿的作品在幼儿园大厅展出时,家长们都惊叹于幼儿富有想象力的创作。

(三)大班:走近“小岛江堤”

走访江堤。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岛的地理特点,教师带领大班幼儿来到南江边,大家实地参观后了解到小岛是长江中的泥沙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形成的。“老师,江堤为什么要修成马路呢?” “老师,江堤为什么会修这么高呢?”教师回答:“这江堤是用来挡江水的,江堤上的这条公路叫堤顶公路,当江堤遇到险情的时候,人们就是通过这条堤顶公路运送物资的。”“因为现在是旱季,当夏天或者涨潮的时候,这个斜坡就会被水淹没。”幼儿似乎听懂了,他们把在江堤上的见闻一一画了下来,做成了一本本“江堤游记”连环画,投放到了阅读区。

玩转江堤。回到家,幼儿把自己的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帮忙记录。从幼儿和家长的谈话记录中我们发现幼儿还是有很多疑惑:江堤为什么要修成斜坡样的?江堤上的树有什么作用?江堤上有动物吗?江堤是怎么修建起来的?围绕这些问题幼儿分工合作,有的和教师一起查阅书籍、资料,有的走进展馆参观了解江堤历史,有的在沙池里做斜坡实验,有的在洗手池里做防水实验;有的在建构区搭建环岛江堤。

江堤的秘密。幼儿自己动手在水池里用积木垒了一道江堤,放水后一会儿,积木就浮起来了。幼儿文文觉得是积木摆放方法不对,于是把积木横放在水池里,再次放水,过了一会儿,积木又都浮起来了。再换个重点的东西试试呢?豆豆找来了易拉罐,在易拉罐里装上水,垒成江堤。这次易拉罐没有浮起来,可是水却从易拉罐的缝隙里流了出来。还有什么可以试试呢?这次绵绵找来了太空沙,装在袋子里做成沙包交错垒好,这次沙包既没有被水托起来,也没有水从缝隙里流出来。幼儿发现:原来修建江堤的材料不仅要有一定的重量还要密封不漏水,修建江堤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啊!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还发现,以前的扬中人修江堤都是大家一起用肩膀挑泥、用推车推泥、用手搬泥,万众一心修筑起长长的江堤,保护了我们的家园。幼儿不禁感叹:“以前的扬中人民真了不起!”身为小岛一员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三、深入融合课程,传承小岛文化

活动进行到此,小岛的魅力逐渐在幼儿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将小岛的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丰富的资源对培养幼儿的体验学习、家乡情感、审美情趣都是宝贵的财富,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将滋养新一代的小岛娃。我们也将继续挖掘地方文化中蕴含的自然教育、生活教育等内涵,将家乡宝贵的资源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乐游小岛”还在继续,带着民族文化烙印长大的幼儿会更加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这是我们坚持和传承的不变信念。

猜你喜欢
江堤小岛螃蟹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diagnostic for veloc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applications,physics, methods and developments
梦中的小岛
螃蟹
螃蟹
我是螃蟹
忽然成了生前好友
沿着“江堤”,我还在流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