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教育管理机制

2020-03-03 17:34唐含月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高校

唐含月

摘要:各高校依据学生社团的自我属性形成一种以学生为导向的“社团导师联盟负责制”的特有管理教育机制,避免了传统的“重发展,轻管理”的社团教育管理现象,完善了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指导缺失部分,健全了监督、管理、教育规范机制,形成了“规范化、多样化、精品化”的学生社团发展思路,对推动学生“第二课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第二课堂

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学联组织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大高校落实执行好相关政策,制定适合学校社团的教育管理机制。在促进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同时,更新社团管理理念,转变社团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组织格局,形成立意好、质量高、影响大的精品社团活动,为促进社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社团行动力与活动组织力匮乏,社团的创新提升缺少引导管理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

一、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缺少导师引导管理,导致社团组织管理松散、社团功能薄弱、凝聚力匮乏。虽然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实行挂名教师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團骨干人员并不能及时地和教师建立沟通机制,使得教师在社团内部虚有其名,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管理作用。很多高校针对社团管理人员有“加学分”政策,因此,很多社团的成立都是为了在学分考核时社团管理团队能够加学分,而这样的管理团队称不上团队,只能说是没有生命的社团。学生社团将最初成立社团时的兴趣、学术、艺术、思想等逐渐抛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团的功能,将社团工作的重点放在举办追求更多数量的社团活动上面,忽略了社团活动的质量。大学生社团应在学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社团丰富的功能活动,提升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和锻炼学生能力。

2.学校支持力度不足,社团活动缺少宣传平台,无法扩大社团知名度。首先,学生社团在进行一系列社团活动时,需重视前期的宣传工作,一般为绘制海报、悬挂横幅、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宣传等。但若想要社团活动富有生命力和知名度,就必须借助校园大平台进行广而精的宣传。现在的校园活动宣传仅仅局限在社团能够承担的自我能力范围之内,并不能进一步通过社团活动打造自我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学校对社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发展和活动的质量。现在各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繁多,活动形式多样,但普遍存在社团活动场地资源不够、经费支持有限等问题,社团活动整体规划和实际执行缺乏支持和指导,造成社团特色缺乏、活动质量不高、活动娱乐化现象严重,活动内涵和活动宗旨有待提高。

二、学生社团管理教育机制

1.社团导师联盟负责制管理。学生社团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体育类、文艺类、科技类、学术类、兴趣爱好类等,社团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化,其中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都离不开负责的社团管理团队以及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管理,因此,社团导师联盟负责制中导师的主要职责首先是指导本联盟社团的学生开展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社团活动,并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指导教师的一系列引导,使社团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和前瞻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这种“双赢”的管理机制都会使得校园文化迅速提升影响力,社团实现特色创新,导师实现个人价值。其次,控制好“三个关口”,即社团成立审批关、社团活动内容审查关和经费来源渠道关,建立健全社团考核制度,形成以“管理团队为核心、指导教师为监督管理辅助者”的模式。不仅对社团内部的核心人员进行高要求、高规范、高系统的管理,更要对社团所举办活动的质量进行鉴定,实行不同联盟、不同类别社团标准不同,实现同联盟同类别社团之間的良性竞争,促进社团的和谐发展,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最后,从学校顶层设计出发,将考核制度优化,针对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权责一致”的基本管理学原则,对社团的管理团队在课外素质学分考核时实行加分制,而不是以偏概全地对所有社团均实行加分制。严格控制好滥竽充数、只为学分而来的社团,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去,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社团之间的优势互补,又可以提高学生发展社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团组织管理团队的构建和良性发展。

2.学生社团规范化、精品化、多样化管理。在学生社团的管理过程中,致力于打造品牌化社团,推进高校社团品牌化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活动,加大学生社团的整体化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不同于其他学生组织,具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模式以及更大的灵活性,学生社团实现规范化、精品化、多样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社团的特色与亮点,开展符合学生社团的特色的品牌活动,营造品牌氛围,带动相关社团的发展。同时,实行激励政策,进行十佳社团评比活动,对于十佳社团给予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支持,鼓励广大学生社团竞相争选十佳社团,严格按照日常管理组织机制评比,进而规范学生社团的跳跃性和不稳定性。学生社团的发展是一种自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需创造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社团构建渠道,激发社团的自我创造力,以此来打造适合自我社团的品牌轨迹。

三、结语

学生社团活动是构建校园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第二课堂”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在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下,推进品牌化社团建设,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社团教育管理机制是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管理教育,发挥社团联盟导师的育人功能,打造符合大学生兴趣特点的不同联盟社团的品牌活动,搭建以校园媒介为载体的宣传平台,充分重视学生社团与校园媒介之间的合作共享,形成宣传工作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开拓式格局,以品牌活动、品牌社团、品牌宣传的链条运作模式发展社团对学生的凝聚力与影响力。最后,调动学生社团核心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使得在联盟导师制下,社团最终改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上的缺陷,不断推动学生社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新国.试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规范[J].人才资源与开发,2017,(10).

[2]张定群,田娜.关于大学生社团化管理模式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24).

[3]毛丽连.基于品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教育管理,2017,(1).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高校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