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抗日战争

2020-03-03 09:19崔又懿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崔又懿

摘要: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学科研究中不可去缺少的科学的方法论。本文将从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三方面出发,分析抗日战争这段历史。

关键词: 抗日战争;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抗日战争研究是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诠释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些基本问题。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唯物辩证法作为其中之一,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这一具有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方法体系为研究抗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一、联系观的运用

联系这一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制约。联系既是客观存在又是普遍存在。普遍联系又与系统论息息相关。系统论是全面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把事物、过程、现象看作是系统的存在,通过相关性的研究和定量化,深入认识世界。[1]

从系统论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部分。[1]从整体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看,一方面,对抗战时期的历史研究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层面看,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系统,而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则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要素之一;其次,从反法西斯同盟层面看,中国的抗战是反法西斯同盟这一系统的要素之一;从中国抗战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则是中国抗战系统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系统的存在不仅依赖于要素的存在,而且依赖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1]抗战研究中,在第一个层面上不仅要考察反日法西斯战争的研究,也要兼顾反德、反意法西斯战争的研究;在第二个层面上不仅要考察中国这一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研究,也要兼顾对反法西斯欧洲战场的研究;在第三个层面上不仅要考察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研究,也要兼顾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研究。既把握好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又要注意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共性和个性。

二、发展观的运用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近代中国的抗战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整体实力、社会各阶级、各党派实力的发展变化,还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对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各方面条件使得它的胜利具有必然性,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过程却是困难重重的,这是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抗战历史中的充分展现。联系和发展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才能得以实现。从原因与结果这一基本环节看,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结果,其内部原因在于中国军民坚持抗击日军进攻,不仅沉重地打击和削弱了国内日本法西斯力量,同时也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其外部原因在于中國的抗战得到了各国反法西斯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力量的支持,并与世界各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如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并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而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在这一环节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的联合抗战是引起反法西斯战争的原因,反过来法西斯的侵略所带来的战争也是引起中国国内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矛盾观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的矛盾群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2]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大矛盾,一个是阶级矛盾,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另一个是民族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在日本发动侵华之前,阶级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城市中心路线”失败后,奔赴在农村带领广大农民,开展了广泛的土地革命,主要的革命对象为地主;在日本发动侵华之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社会各界抗日救亡,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建立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发生了几次转变,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在对中国共产党于国民党态度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考察国共合作的发展变化,还要考察其在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表现,即矛盾的特殊性。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各阶段的矛盾特殊性,例如,日本在不同阶段对中国的侵略程度、国民党在不同阶段的抗日态度及共产党不同时期对国民党的政策等,才能把握这一过程的本质和各阶段的特点。

四、结语

中国近代抗战史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是先进的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不断探寻国家出路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唯物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也要灵活运用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分析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诠释出更为真实、精彩的近现代史。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2—154.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4.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抗战时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化动员考论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