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2020-03-03 09:19文承广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学人类生态

文承广

摘要:“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随着时代发展,生态批评领域的专家越来越多,主要代表人物有格罗特费尔蒂、劳伦斯·布耶尔、乔纳森·贝特、莫菲、多默尼克·海德等人。

一、生态批评的基本特征

在我看来,生态批评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为主,力求在作品中呈现人与自然世界的复杂动向,把握文学与自然环境互涉互动关系。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增加而范围不断扩大,因而生态批评已经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术语收入西方文论术语词典。

第二,生态批评对艺术创作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保持“政治正确”立场———既不能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也不能有绝对地自然中心主义立场,而是讲求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主张人类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人类与地球是共存亡的生命契合关系,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大地物种中的一员,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成员生死与共。

第三,生态批评将文学研究与生命科学相联系,从两个领域对文学与自然加以研究,注重从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进入文学层面,从而使生态批评具有文学跨学科特性。生态批评是人类面对生态灾难之后的文学反思,是文学艺术家对人类在地球的地位的重新定位,是思想家对西方现代性弊端的重新清算。

第四,生态批评的内容要求从生命本质和地球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存在状态。这一视角将已经流于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与危机重重的地球生存问题联系起来。文学从此可以抛弃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从语言消解的各种文学批评话语中振作起来,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意义和“世界的”生态意义。

总体上看,生态批评将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领域,它一方面必须是“文學性”研究,另一方面又必须触及“生态性”问题。这种“文学性”与“生态性”的整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生态批评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呼唤着诗意乐观的生存态度,拒斥“对未来的绝望”,从而显示出生态批评的乐观主义精神特质。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出现,都有不完备之处和理论盲点,生态批评也不例外。这种新的批评模式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批评。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批评从西方文论的“文本喧哗”“话语游戏”中走出来,开始俯身生养死葬的大地,直面并关心人类存在的真实困境,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二、生态批评对当代文论的意义

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人类多元文化丰富性凋敝的开始。人类的政治制度、人权准则、金融体系、科技发展都会全球化,这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基本保证。但文化形态、审美感性、艺术精神、宗教信仰必须保持各自的身份特色,丢掉这一点人类的精神生态文化就会出现重大断裂和本体错位。

(一)人类性价值中断与东西方前沿话语整合

生态批评文论既从生态学视野出发研究文学与宇宙生态系统关系,又从生态学角度看文学批评,强调生态学角度高于审美角度,审美之维服从生态之维,使生态与审美获得互动互释。其结果使人成了无根、无源、无本、无家之人,于是寻家、归家、精神复归———寻找人类故乡和精神家园成为现代后现代人类精神生命的真实写照。

因此,今天的生态文化使东方文化又一次对西方前沿文化产生了影响,这一生态话语流动和互动互用,实在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福音。

(二)生态文化聆听物种灭绝的警钟

在全球化的人与动物的紧张关系中,人的这种嗜血杀戮的本性,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鼓噪,事实上已经将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彻底扭曲,使得人成为一种不断用各种理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艺术的理由)心安理得地从事冷漠的杀戮,进而使杀戮操作化表演化!从而丧失了人与万物同一的人性共识和基本法则。不仅如此,这种血腥感的制造者,实际上是人类中心主义虚拟的人类霸权推进者,虚幻地以为人可以处在动物物种之上,可以任意决定动物的生死,可以将自己的意志无限地强加在动物身上。人类正在滥用上帝权力的徽章,正在为人类从整个生物链条脱节埋下祸根。

(三)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新导向

近几十年来,西方模仿东方生活形态,出现了“慢生活主义”,而且大有风靡世界的趋势。人们慢慢地运动,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吃东西,慢慢地聆听,慢条斯理地工作,温婉地交际,怡然自得,慢慢地享受生活,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同样,西方人对东方精神的吐纳,导致近年来欧洲出现了“极简单生活主义”。人们感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事实上生活原本就是如此简单!

面对消费主义和现代性的复杂生活,生态主义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简单生活方式和简单消费的方式。实际上,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的潜在逻辑,使消费主义弊端日渐明显。一些反对消费主义张扬绿色生态生活方式的人认为:现代化或现代生活不是高楼、汽车、病毒、荒漠、沙尘暴,真正的优质生活不需要太多人工的雕饰和超过需要的物质炫耀。如今许多人已经认识到“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生存方式的弊端,中产阶级中更悄然兴起着“简单生活”,把家搬到乡村,自钉木板房,不使用过多电器,挣有限的“薪水”,充分享受大自然中的空气、阳光。社会学家认为: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简单生活”,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也许,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消费,也就是像托尔斯泰晚年素朴的生活可能会重新呈现出魅力。

(四)生态文化的启示与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自然生态观使得西方人将其引入人文价值领域,开始研究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这意味着人类从战胜自然乖戾中,开始学会尊重自然和人性。中西传统文化是大抵遵从“天人合一”的中庸和谐之美,所以不管是古希腊的、文化还是先秦的文化精神,都对中庸之道的生态和谐精神加以提倡。

我们必须扬弃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艺术的低俗性和虚无性,冷静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在相互理解中消除文化误读,发现差异性文化之间的心灵相似性。在真正的文化生态整体上创新中,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让人类告别冷战、战争、瘟疫、罪恶,走向新世纪绿色生态的自然和社会,让人性更具有生命的绿色!

猜你喜欢
文学人类生态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学小说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