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中国不同时期生态建设对比研究
——以2001年和2018年《中国日报》生态文章为例

2020-03-04 02:57赵蕊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语言学文章

赵蕊华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1.0 引言

生态问题全球化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传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赵蕊华、黄国文,2017),因此各国对生态保护的解读就有所不同,其生态建设进程也不相同。

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一样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不断突出的生态问题一方面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中参与者(包括人类自身和非人类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另一方面阻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尤其强调生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两者的互进互促。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网络英文版《中国日报》(ChinaDaily)2001年和2018年有关“生态(eco)”的报道为例,从词汇、小句类型、小句环境角色和小句复合体四个层面考察不同时期中国生态建设变化的语言构建特点,从而揭示ChinaDaily向国内外读者传递的中国生态建设信息,并丰富中国的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

2.0 理论框架

语言生态研究可以从不同路径展开,包括符号的、社会的、自然的和认知的(Steffensen & Fill,2014)。Cowley(斯蒂芬·考利、周文娟,2017)视Haugen(1972)为符号派的代表,Halliday(1990)为社会文化生态派的代表,Stibbe(2015)为自然生态派的代表。

Halliday学习和研究语言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和方法论(韩礼德等,2015)。这项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所遵循的原则可以科学地指导生态话语研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主张将语言研究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另一方面,它将语言研究应用到语境中,展示话语所传递的生态“故事”和生态哲学观,通过语言对社会形成干预(黄国文,2018;黄国文、赵蕊华,2019)。Stibbe(2015)对生态“故事”和生态哲学观进行了详细的生态语言学解释,并据此将话语分为有利于生态和谐发展的有益性话语,阻碍生态和谐发展的破坏性话语和较为模糊的中立话语。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发现语言传递的生态信息,解读中国生态建设的特点和变化,同时应用研究结果影响人们关于生态的思想和行动。

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在功能语言学的指导下研究了生态语言学的分析框架(如赵蕊华,2016;何伟、魏榕,2017a;张瑞杰、何伟,2018)、文本特征(如黄国文、陈旸,2017;陈令君,2019)、跨学科属性(如何伟,2018;赵蕊华,2018a)和生态语言学本土化(如黄国文,2016)等问题。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可以从研究路径,如和谐话语分析(黄国文,2017;赵蕊华、黄国文,2017),研究内容,如汉语的生态因素(赵蕊华,2018b),以及研究指导思想,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Zhou & Huang,2017)展开。本文属于研究内容本土化。

本研究从多个层面展开,将语言分析置于相应的文化语境、情境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实现语言外语境和语言本身融合。而在语言内部,研究观察对象纵跨四个单位:词、词组、小句和小句复合体,使分析更有依据、更为全面。

3.0 语料

3.1 语料搜集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网络版ChinaDaily。ChinaDaily涉及生态的内容分为四个体裁——“Articles”(文章)、“Comments”(评论)、“Blogs”(博客)和“Photos”(照片)。本研究主要考虑文章类生态报道。按照“Oldest/Newest”(最旧/最新)分类进一步搜索,发现最早出现该词是在2001年5月16日。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搜索了2001年包含“eco”的文章,共计33篇(减去与生态非直接相关的6篇),共计173808词,以及2018年(截止于8月29日)包含“eco”的文章,共计302篇(减去与生态非直接相关的100篇),共计890482词。本文以这两年的生态文章作为语料,对比研究了不同时期中国生态建设的语言构建特征。

3.2 语料解释

通过对比搜集的2001年和2018年的语料数量可以发现:2018年对生态的重视程度相对2001年大幅增加,与2001年相比,2018年的文章是其10倍左右。除了这一数量上的直观显示,在内容方面,2001年和2018年的生态建设主题也存在明显差异,如下图所示。

图1 2001年和2018年生态建设主题差异的对比统计(单位:次)

SR: scientific research(科学研究); EP: environment proper(环境本身); Econ: economy(经济); HP: human project(人类工程); T: tourism(旅游); Agri: agriculture(农业); LS: lifestyle(生活方式); M: meeting(会议); Cult: culture(文化); CC: city (including region) construction(城市/地区建设)

图1展现了2001年和2018年生态建设分别涉及的主题。除了科学研究(3次)、环境本身(5次)、经济(8次)、经济与环境(4次)、人类工程(2次)和旅游(2次)之外,2001年生态文章还涉及考古(1次)、疾病(1次)和语言(1次)。而2018年的生态文章除了涉及如图1所示的11个主题外,还涉及艺术(2次)、技术(2次)、女性地位(1次)和宗教(1次)。由此可见,2018年生态话题的数量更多、跨度更大。在2001年,经济处于最主要地位,占30%左右,接下来为环境本身,占18%,随后是经济与环境,占15%。在2018年,环境本身(65次)成为重中之重,占32%,经济(50次)退居其次,占25%。就经济而言,与2001年不同的是,2018年出现了由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发展,共计15次,占经济的30%。

因此,相比2001年,2018年中国对生态建设的关注度显著上升,特别是对生态系统本身的关注超越了对包含生态因素的经济的关注。2018年的生态建设还包括在意识领域的提升,相对2001年仅有的一次提到生态意识(“ecological awareness”),2018年的生态建设将生态意识、生态习惯(“ecological habit”)和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都置于突出位置。

4.0 生态信息及其语言构建特点之对比分析

中国的生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这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做出的选择。中国不同阶段生态建设的特点在语言中表现在词汇分类、小句类型、小句的环境角色和小句复合体类型四个方面。

4.1 发展背景

1979年到2001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赵凌云、向新,2005)。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2002年起中国经济进入高级阶段(卿定文、程掀,2007)。近十年来,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强调生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生态保护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中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过西方还存在大量对中国发展的误解。因此,将中国的生态建设正确地、真实地呈现出来是语言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中国的生态建设有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我们在进行生态语言学研究时也秉承同样的原则,即,研究的目的并非批判,而是提供更多选择(Wodak,2011)。

4.2 生态词汇对比

ChinaDaily2001年和2018年的生态文章中与生态相关的词汇(包含“eco”,“ecological”和“green”以及与生态有关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分类对比如下表所示,灰色部分代表了这两个年代的主要区别。

表1 2001年和2018年生态相关词汇分类对比

在2001年,生态相关词汇量不大,总计40个。其中,人类行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有益性行为,也就是说,ChinaDaily展示的是中国力图修复生态的行为,塑造了正面的形象。生态问题集中在土地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水资源短缺(“water shortage”)、植被减少(“vegetation reduction”)等。生态渗入到其它行业的现象还不普遍,在2001年主要表现在生态与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最后,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以及生态参考指标还不够健全。

到2018年,生态相关词汇的数量大幅增加,“green”已经成为了关键词(标准计数从2001年的每万词10.4上升到2018年的43.2),出现在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生产层面的工/农业发展(“green industry”,“green manufacturing”,“green animal husbandry”)、交通(“green transportation”)、经济(“green GDP”,“green tax”)和科技(“green technology”);精神层面的思想(“green thought”)、理想(“green dream”)和指引(“green light”);以及生活层面的衣食住行(“green shopping”,“green housing”,“green restaurant”)和旅游(“green travel”)。其次,“green”还出现在行动层面(“green action”),城市规划(“green space”,“green zone”,“green belt”)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green funeral”)。“green”成为生态的代表色,传递了积极的、正面的含义。

相比2001年,2018年呈现的生态问题更多,除了持续受到关注的土地沙漠化,其它的突出问题还有大气污染(“unclean air”,“air pollution”)、垃圾处理问题(“garbage pollution”)和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减少。相应地,中国采取了措施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例如,针对垃圾处理问题的使用环保购物袋(“reusable shopping bags”)和垃圾分类(“waste sorting”)等;针对大气污染的污染物排放费用(“pollutant discharge fee”)和二氧化碳减排(“carbon dioxide reduction”);以及针对沙漠化问题的沙漠绿化(“desert greening”)、植树造林(“afforestation”)和沙害管控(“sand hazard control”)等。此外,为了使保护措施更加科学化,出现了更多的生态参考指标,既为生态保护提供标准,又将生态数值和生态保护取得的进展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公众了解生态现状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018年生态词汇的另外两个突出特点是:生态与其它行业的融合以及生态在精神层面的提升。生态与其它行业的相互渗透包括工业(“eco-industry”)、畜牧业(“ecological husbandry”)、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商业(“animal-themed dessert shop”)和旅游业(“eco-tourism”),产生了许多生态产品,其中较为有特点的是在反思中国传统习俗时创造的生态友好型灯笼(“eco-friendly lantern”)。在这个时期,对精神层面的生态建设的关注越来越多,除了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态意识,中国还努力培养人们的生态习惯,进行生态教育。

词汇分类在2001和2018年不同背景下呈现的中国的生态问题、解决措施、生态与其它领域的融合以及生态文明推广的层面与图1所展示的内容相呼应,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建设的特点,也展示了生态建设在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做出的挑战。

4.3 小句类型对比

2001年和2018年ChinaDaily生态文章中的小句类型只有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但是,它们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

4.3.1 物质过程对比

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物质过程是讨论得最多的过程类型。大多数研究的基本做法是以人类作为施事和非人类作为施事进行划分,由此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本文并非立足于批判,而是通过语言分析反映生态现实。

2001年生态文章中的物质过程分为:以人为施事的有益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1)和对非人类参与者的帮助(例2);以人为施事的破坏性行为,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非人类参与者的负面影响(例3);以及人的中立行为,即可能引导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消极结果的行为,例如科研行为(例4)。

(1) We will ... improve the eco-system. (PartytoRejuvenateNation, 2001.7.2)

(2) My efforts could help save the creature from extinction. (NoMonkeyingAround, 2001.9.7)

(3) Unchecked expans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 has also harmed the environment. (SavingEco-systems, 2001.8.7)

(4) They chronicled the monkey in an area. (Nomonkeyingaround, 2001.9.7)

以非人类作为施事的物质过程相对较少,主要有不涉及对象的自身行为过程(例5),表示受损的过程(例6),还有少数破坏性行为(例7)。

(5) the monkeys feeding themselves or hurtling themselves (Nomonkeyingaround, 2001.9.7)

(6)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has been deteriorating for a number of decades. (SavingEco-systems, 2001.8.7)

(7)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is ... harm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a whole. (SavingEco-systems, 2001.8.7)

这些物质过程所构建的行动不乏掩盖问题根源的案例。例如,在以非人类作为施事的破坏性行为的例子中,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被归结于不断恶化的环境,却没有进一步挖掘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是也有直接指出问题根源的案例,例如以人类为施事的破坏性行为揭示了破坏环境的人类经济活动。人类活动、环境破坏和经济阻碍三者构成一个循环关系,如果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方面,很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2018年的生态文章中的物质过程也可以分为上述七类,但是它们又呈现了自身的特点。第一,生态问题多元化(与4.2照应),表现在构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行为和生态环境受损的物质小句增多,相应地,用于改善环境问题的有益性行为也增多。第二,科技的不断发展从物质层面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心理层面提升人的自信,表现在人类对环境和非人类动物的干预和控制,如例(8)。第三,突出生态和其它领域的融合,如例(9)。最后,加强生态意识和生态教育。

(8) They breed marine lives such as fish and crabs in the rice field. (OrganicRicefromTaicangWinsGoldMedal, 2018.5.15)

(9) Sichuan province’s Garze prefecture and Aba prefecture integrate ecological progress with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cologicalProgres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 2018.7.19)

4.3.2 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对比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将心理过程分为情感、感观和认知三个方面。2001年和2018年两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呈现出较为相似的分布,所传递的信息也没有太大差异。就情感而言,这两个阶段的细微差别在于2018年的生态文章中出现更多非人类参与者作为感觉者的案例,表达非人类动物的情绪,例如,

(10) Newborn baby turtles like dark places. (PlanHatchedtoProtectTurtles, 2018.8.6)

表达感观的心理过程(如“see”“eye”“sight”“observe”)与物质过程中的某些中立行为(如4.3.1中的“chronicle”)共同构建了科研这一领域。就认知过程而言,2018年的生态文章除了传递人们(特别是科研工作者)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和获得的新发现外,还传递了新的价值观(例11),并普及生态教育(例12)。

(11) We will valu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we value our lives. (EcologicalProgres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 2018.7.19)

(12) They will ... learn about its ethnic culture and eco-civilization practices. (SinologistsGetaLookatLocalCulture, 2018.7.10)

ChinaDaily中生态文章的关系过程主要用于指明生态问题(例13);描写生态现状(例14);表明归属/构成关系(例15);展示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地位/功能(例16);生态问题归因(例17)以及表示对等关系和属性等。

(13) Getting people to care about recycling is our biggest challenge. (How‘DirtyBusiness’IsHelpingCompaniesCleanuponProfits, 2018.7.5)

(14) Forest coverage is 52.4 percent. (HunantoWooHKinvestors, 2001.7.6)

(15) The province has a large variety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nature ha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ProvincetoBeefupExports, 2001.7.26)

(16)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key eco-safety barrier in China and Asia, and a focus of China’s drive to promote ecological progress. (EcologicalProgres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 2018.7.19)

(17) The present living predicament of birds and animals has been caused by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Nomonkeyingaround, 2001.9.7)

相比2001年,由于生态问题增多、科技发展、生态措施增加、生态意识增强和价值观扭转以及新兴行业的出现,2018年生态文章中的关系过程数量大幅度上升。这些文章利用表示对等的小句展现新的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例18),表示定义的小句解释新时代下出现的新活动(例19),以及表示唯一的主位等同结构突出重要性(例20)。

(18) A more sustainable 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usiness practice does not mean business will suffer. (GreenerChina, 2018.2.23)

(19) Plogging is picking up trash while taking on a run. (Plogging:TheLatestUrbanFitnessBoominChina, 2018.8.15)

(20) What we are doing is changing people’s old habits. (TurningWasteintoWealth, 2018.6.22)

4.4 小句的环境角色

小句的环境角色在2001年的生态文章中的作用并不突出,可以简单分为目的、伴随和手段三类。在2018年,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语言发生的背景产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表示方式、原因和结果的环境角色中。

表示方式的环境角色又分为手段、质量和程度三类。在表示手段的环境角色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是通过科技手段促进生态建设,例如,

(21) [With improv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s and enhanced data qual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as improved greatly in terms of capability and efficiency. (EcologicalProgres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 2018.7.19)

其次,还包括来自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例如,

(22) combat desertification [with proper policies]

表示质量的环境角色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建设的过程性(“gradually”),二是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寻求国际合作(“jointly”)。表示程度的环境角色设定了中国的生态建设的轻重缓急(“partly”,“heavily”)。

表示原因的环境角色相比2001年大幅增加,主要反映了中国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分为追溯生态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带来的好处三个方面。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人类活动(“owing to overgrazing”)、经济成本(“owing to low costs”)、自然因素(“due to climate change”)和生态意识缺乏(“due to a lack of awareness”)。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可以分为科技支持(“thanks to a new material and process technology”)、政策支持(“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government of such policies as…”)、实际行动(“thanks to state-led protection efforts”)和自然改善(“thanks to an increase in rain and snow”)。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带来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包括行业发展(例23)和就业增加(例24)。

(23) Our county’s ‘all-for-one tourism’ has witnessed healthy and proud development thanks to our forestry industry. (XiVowsClean,Beautifulworld, 2018.7.9)

(24) Over 52 million jobs have been created thanks to the forestry industry. (World’sLargestFairHelpsBoostBuildingandDecorationIndustriesinChina, 2018.7.9)

但与激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本文并不是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人类活动,而是承认自然原因的存在。正如生态系统有可能自然修复一样,生态问题的恶化也可能自然造成,例如,

(25)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at high altitude is much harder than in other places because of severe weather in all seasons. (EffortstoStopCreepingSandMakeHeadwayonQinghai-TibetPlateau, 2018.6.19)

表示结果的环境角色传递的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改变的结果是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例如垃圾处理中将垃圾转化(“transform waste”)为(“into”)新材料(“new materials”)和新产品(“chic T-shirts and tote bags”),最终变废为宝,实现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into cash”)的双重目标。另一个“改变”表现在城市发展模式,致力于将城市建设从工业发展转变为宜居的生态城市(“into livable eco-city”)。

4.5 小句复合体类型

ChinaDaily生态文章中小句复合体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目的、原因、条件和手段,其它功能还有表示让步、阐释、增加、相反和时间。由于原因和手段已做详细介绍且小句复合体传递的信息相似(见4.4),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对比的重点是表示目的和条件的小句复合体所传递的信息。

2001年生态文章中,政策和实践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们生活在健康美好的生态环境中。而2018年政策和实践的目的更具体、更多元化。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目的被细化为减少海洋污染、净化空气、恢复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湿地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与生态问题的细化(见4.2)相关联。政策和实践的目的还延伸至与生态相关的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以实现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生态意识(“to raise eco-friendly awareness”)、培养生态习惯(“to cultivate eco-friendly habits”)、挑战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传统(“to promote eco-friendly burial”)也成为实施政策的目的。

生态文章中表示条件的小句复合体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在2001年,正面条件句主要用于表达生态保护失败带来的后果,如例(26)将移种失败的严重性与犯罪等同。

(26) If the transplant fails, it would then be wasting resources and committing a crime. (SavingGreenHeritageinThreeGorges, 2001.8.6)

负面条件句用于表示生态保护成功的前提,如例(27)表明了生态保护与人民温饱问题的关系。

(27) Unless the problem of feeding the people can be solv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not be comprehensively protected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SavingEco-systems, 2001.8.7)

在经济发展为先的2001年,生态保护需要建立在人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的前提之下(对照4.1)。在2018年,正面条件句的用法与2001年相同,用于突出生态问题带来的危害。但是负面条件句不仅限于表达生态保护的前提,还将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联系起来,如,

(28) ... demonstrating vigorous economic growth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environment (GreaterBayArea‘PoisedtoBeWorld’sTopGreenEconomy’, 2018.3.15)

4.6 小结

多层面分析模式为在不同背景下对比中国的生态建设特点及其语言构建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如表2所示,语言的外部环境、话语主题以及语言本身的不同层面都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其中,背景分析进一步分为发展阶段、政策法律、技术和文化四方面,语言分析涉及词汇、小句类型、环境角色和小句复合体。背景对生态建设的影响体现在发展主题的侧重,而发展主题的特点又由语言选择来实现。这一系列凸显不同时期中国生态建设特点的选择由表2中“+”(代表增加)和“———”(代表未提及)表示。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所展示的并非国家的具体政策,而是根据ChinaDaily的语言揭示在不同时期呈现在国内外读者面前的有关中国生态建设的现实,也展现了不同时期官方媒体试图向读者传递的信息。

表2 语境、语言与生态建设

5.0 结语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主义语言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遵循“置于社会”并“用于社会”的语言研究原则,以2001年和2018 年ChinaDaily生态文章为例,分析对比了不同时期下中国生态建设的语言构建特点,从而揭示中国官方媒体向国内外读者传递的生态相关信息以及对读者生态认知的影响。

本文是中国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的一次尝试。全球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是“多元化”和“整体化”(何伟、魏榕,2017b)的统一。多元化可以是研究路径的多元化,也可以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背景的多元化;整体化是各种研究之间的联结和相互影响。中国的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是生态语言学研究多样化的表现,有利于生态语言学的因地制宜,但同时也要注意与国际生态语言学对接,实现东西方生态语言学的交融。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语言学文章
漫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