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毛泽东的新闻轶事

2020-03-08 14:23汪志新
华声文萃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闻学研究会新华社

汪志新

毛泽东一生雄才伟略,智识过人,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奇的惊人之笔。虽为伟人,其实他一生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比如,他演绎出了许多趣闻轶事的记者梦。

“科班出身”

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

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1918年秋,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经老师杨昌济的引荐,他在北大图书馆做起了书记员。当年10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毛泽东参加了这个研究会,开始了他的新闻学启蒙教育。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學研究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亲任会长,中国新闻教育的鼻祖徐宝璜任副会长兼导师。著名新闻人、《京报》总编辑邵飘萍也应邀授课,讲授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知识。

“新闻学研究会”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学之根本知识,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选题、新闻之通讯、新闻社与通讯社之组织”,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新闻学教育。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接受了中西方新闻学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了现代传媒理念,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出版发行的“十八般武艺”。

此时,毛泽东还兼任北大图书馆书记员,负责分发管理报纸,这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消化理论知识的便利平台、一个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广阔天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认为:“毛泽东在‘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在报刊阅览室工作,相得益彰。如果没有这个位置,他会失去大量研读新闻的机会。”

遗憾的是,因母亲病重,毛泽东只学习了3个半月便离校回乡侍母。但“新闻学研究会”仍然认同他的学业,在1919年10月举行结业典礼时,为他颁发了乙等证书。

提笔就当主编

1919年7月,年仅26岁的毛泽东创办了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并亲自担任主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实务性的新闻实践,也是他新闻履历或称记者生涯的起点。

同年8月,《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9月中旬,毛泽东接手主编《新湖南》。

1923年,毛泽东与李达共同创办并主编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1925年12月,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并主编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政治周报》,这是毛泽东亲自创办和主编的最后一本刊物。

“首席记者”

1945年到1949年,是国共较量决胜的时期,也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新华社撰写新闻最多的时期。因为最高指挥官的特殊地位,他掌握情况最全、知悉信息最快,加之掌控全盘、博古通今,因此他写起稿件来得心应手。

据新华社老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先生回忆,毛泽东写作十分勤奋,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鲜明、生动,一天为新华社写两三篇稿件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毛泽东写完稿件之后,不无得意地问旁边的新华社工作人员:“你们说谁是最好的新华社记者?”大家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自此以后,“首席记者”“最好的记者”和“级别最高的记者”等称谓在新闻界流传。

(摘自《老年生活报》)

猜你喜欢
新闻学研究会新华社
波兰睡眠研究会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