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2020-03-08 02:30冯芬
中学生物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冯芬

摘要 本课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资料分析、实验探究、读书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构建稳态与平衡观;改进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后融入常规课堂,提高知识连贯性;精心设置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与交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 内环境稳态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19-03

1教材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围绕“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既是第一节的延伸,也为必修3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应给予重视。教材提供了较多素材,还安排体现科学探究素养的经典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理解与突破该实验对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及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教材提供的素材虽然丰富,但涉及广泛,排列分散,不易组织,个别素材还需要补充较多背景知识,很难做到清晰连贯。

2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内环境的定义、成分、理化性质等知识。故学习“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时,教师可在列举与分析相关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建立概念。高二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分析总结能力,能较好地完成本课中的探究实验,充分理解“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于牛奶血、水中毒等疾病虽然有较高的兴趣,但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因此教师可以从疾病入手引导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及意义,树立“稳态与平衡观”的生命观念;②通过血液检查报告等生物学事实,概括与归纳内环境稳态的含义,逐步发展科学思维;③小组合作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探究能力;④基于内环境稳态的学习,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

4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测量一天中家庭成员体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并绘制折线图。

教师准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材料,每组需要:①物质量浓度为0.05mol/L的HCl溶液、物质量浓度0.05mol/L的NaOH溶液各一瓶;②6只己编号的宽口试管,1、4号试管中各加入自来水5mL,2、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pH为7的物质量浓度为0.1mol/L的Na2HPO4/NaH2PO4缓冲液,3、6号试管中加入等量小牛血清;③一次性木质搅拌棒;④pH试纸比色卡;⑤自制实验结果记录单,如图1所示。

5教学过程

5.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牛奶血”的图片及相关报道,引导学生分析“牛奶血”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报告单(图2)。学生会发现牛奶血患者血脂含量超出正常區间,继而得出结论: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维持着相对稳定。

5.2构建稳态概念,形成生命观念

教师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理解并构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①稳态就是恒定不变吗?

②内环境如何实现其相对稳定?

③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针对问题①,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及家人的体温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体温变化的特点:个体间存在差异;体温维持在37C左右;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但波动小于1℃。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维持着相对稳定。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着相对稳定。

针对问题②,教师从四方面改进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后融入课堂:①生物材料选择小牛血清,与人体内环境更接近,说服力强;②烧杯更换为宽口试管,节约实验材料、空间、时间;③使用一次性木质搅拌棒,与玻璃搅拌棒相比更易从试管中抓取液体,且不会造成污染;④学生在课前动手制作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后,演示实验的关键步骤:使用胶头滴管滴加一定量的酸或碱、震荡试管以混匀试管中液体、利用木质搅拌棒和实验结果记录单测定pH,其余操作与课本的安排相同。小组分工实施实验,及时记录结果并绘制pH变化曲线,实验操作约需10min,绘图约需5min。实验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展示实验现象及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血清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血清内含有缓冲物质,维持pH的相对稳定。教师进一步介绍人体内环境维持pH稳定的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稳态的实现“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针对问题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自主完成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历程,明确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并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5.3探索稳态意义,认同健康生活

在小牛血清中加入过量HCL溶液,测定pH发生较大变化,故内环境稳态可能失调。教师补充介绍内环境失调的相关疾病:发烧、水中毒、高原反应、尿毒症。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外因,如高原反应)、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因,如尿毒症)。根据以上疾病,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看似简单,却难以组织,故笔者在设计时以“稳态”为中心,依次学习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重要性,由浅及深,详略得当。教师选用多个新颖贴切的教学素材,如牛奶血、水中毒等,便于学生理解且印象深刻,并及时进行科学饮食、饮水等健康生活教育。课上和课下均有任务驱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师生与生生互动丰富,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将改进实验融入常规课堂,可提高知识连贯性。

在课前的体温测量中,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体温枪,更方便快捷测定体温。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本课的实验也可以利用pH计检测pH的动态变化,并在电脑上实时绘图,实验效率与精确度更高。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实验材料,更具说服力。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