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垃圾分类意识

2020-03-08 02:30肖安庆林士雯
中学生物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肖安庆 林士雯

摘要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具有学科优势和现实意义。生物教学中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加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渗透生命观念,牢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做到学以致用等策略,渗透垃圾分类意识。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垃圾分类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75-02

垃圾分类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全体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为此,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落实这一政策,2018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颁布了《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系统大力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重视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教育的长效机制,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然而,现行教材和课程中直接体现垃圾分类的内容较少。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是高中生物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内容,渗透垃圾分类意识,效果较好。

1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加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普及学生垃圾分类的知识,深入理解开展垃圾分类的紧迫性。早在2004年我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垃圾制造大国。每年生活垃圾年产量约为4亿t,并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传统处理方式是将未分类的混合垃圾土埋或焚烧。这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会损害人体健康。其实,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将许多污染物中的有机化合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有的污染物容易分解,如人畜的粪尿;有的较难被分解,如农药;有的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龙。虽然通过植物吸收、富集或降解一部分物质,但潜力有限。因此,分类回收有害垃圾十分重要,开展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2渗透生命观念,牢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构建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理解和反思事实,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渗透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

2.1物质与能量观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运动一直处于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循环中。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t塑料倒入海洋,至少50种海洋鱼类,超过10亿个海洋生物死于食用海洋塑料制品。此外,龟类、鲸类、鸟类等200多个物种也难逃厄运。这些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人类作为顶级消费者必然也是受害者。通过垃圾分类投放,把有用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罐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利用。这将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

能量的变化伴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秸秆作为一种农业垃圾,如果不进行分类回收,农民对其传统处理方式为焚烧和填埋等,人类无法利用秸秆的能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将秸秆作为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益。

2.2稳态与平衡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稳态与平衡观。教学中,教师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对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虽然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生物资源承载力与人们需求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存环境压力巨大。合理保护并科学利用生物资源,涵养生态系统,并使其结构与功能得到恢复,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湿地资源为例:我国湿地面积分布广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例如,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有害垃圾未经分类和处理,直接被排入湿地,造成了湿地环境的严重恶化。这些垃圾如果不分类,将加大后续处理难度,对气候、水质、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而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如果人类活动突破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只有在生产和生活中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大多与人类的行为有关。实行垃圾分类,减少有害垃圾的排放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渗透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在生活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使学生深入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牢固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

3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运用垃圾分类知识,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行动中深化垃圾分类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包括前期准备、深入调研和分析反馈三个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学生搜集有关垃圾分类的文献,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如垃圾分类的原则、常见处理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有关讲座,开展环保知识大讲堂;举办垃圾分类环保知识竞赛,评选环保小能手;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活动,分享相关垃圾分类知识以及经验;举办垃圾分类主题晚会,利用歌曲、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丰富校园文化。

在深入调研阶段,可以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的社会调查,深入调研日常生活中与垃圾分类的现实问题。例如,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方法是否正确、存在哪些现实困难;现场访谈环卫工作者,实地勘察垃圾分类工作,亲自参与垃圾分类的督查工作;利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居民、学生等人群对垃圾分类制度的了解程度和应对态度,收集对垃圾分类行动的看法和建议。

在分析反馈阶段,学生对调研结果进行相关的总结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论文。学校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展示调研成果,同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对垃圾分类实施的有效意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完成相关活动,引導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和分析;鼓励学生到社区参与帮扶志愿活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的普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弥补知识漏洞,在行动中将垃圾分类理念内化为自身素养。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科专业内容,渗透生命观念,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构建真实情景,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渗透课堂、学校,提升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