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化古出新

2020-03-08 01:57陈恒
书画世界 2020年12期

陈恒

内容提要:萧愻是民国时“京派”画坛的巨擘,是从地处皖江地区的安庆走出去的国画大家。对安庆博物馆馆藏的四件萧愻绘画作品进行赏析,可以管窥其绘画艺术的演变情况,并了解萧憨绘画是从“师古”入手,经过“集古”之大成,最终达到“化古出新”之妙境。

关键词:萧愻;安庆博物馆;绘画特色;化古出新

一、萧愻其人

萧愻( 1883-1944),字谦中,号大龙山樵,作画时常简署为龙樵,安徽怀宁(今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人。

萧愻青年时代离皖赴京,20多岁便已在画坛崭露头角,后西游巴蜀,北出关外,之后又回到北京。36岁时被北平美术专科学校聘为教师,38岁时被中国画学研究会聘为评议员。40岁左右,他进行“中年变法”,画艺大进,在北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他的画作常刊载于《艺林旬刊》《艺林月刊》《湖社月刊》,并出版有《萧龙樵先生画萃》《萧龙樵山水精册》《课徒画稿》等画集,广受喜爱,部分画集曾—版再版。画坛评论萧愻: “山水用笔苍浑,气势雄壮,在近日画界允推第一。”[1]85“近年力追明季诸家,气格亦沉雄矣。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充任评议八年于兹,其启迪之功,良非浅也。”[1]P69

在《旧都杂咏》中,潘恩元曾写诗言及民国初年北京画坛所谓“旧都四家”: “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2]其中“绍宋”为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芝田”为清末民初时期官员、书画家宋伯鲁;一“萧”为曾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国画手工科国画教习,后又任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科主任的萧俊贤;和他们相提并论的另一“萧”即萧愻。在这四家当中,萧您还是最年轻的—位。

几十年间,萧愻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化古出新,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美术教育和绘画事业。

由于萧愻的生活、创作地主要在北京,所以家乡安庆留存的先生画作数量有限,除却安庆民间收藏,目前安庆博物馆藏有四幅萧愻画作:《秋水蒹葭图》扇面、《拟黄公望(深山古寺图)》轴、《拟龚贤(深山访友图)》轴、《山水》扇面。这些画作绘制于萧愻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通过这些画作可以管窥萧愻绘画艺术的演变情况。

二、安庆博物馆馆藏萧愻画作

《秋水蒹葭图》(图1),扇面,纸本设色,横52厘米,高17.5厘米,题款:“秋水蒹葭图,己未闰七月,寄赠竹如七表兄鉴正。弟萧愻,时客都门。”钤白文印“萧”、朱文印“愻”。

画面左侧绘高崖下一临水巨石,巨石上用夹叶法绘秋树多株,又以鹿角法画穿杂小树几株,以朱色添叶,多而不乱,层次分明。右侧大石稍小,不绘树木,只置苔点。湖面远处为大片沙滩,渐渐消失在远方。成片的蒹葭就长在这巨石下、浅滩上。蒹葭,即为芦苇。这类水草其实难画,过于整齐则显刻板,过于参差则显紊乱。而在萧愻笔下,这大片的蒹葭却处理得很好,疏密参差,统一协调。在芦苇深处,一叶孤舟半隐其中,舟上一人,手持长篙,凝望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让观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此作用“严整工稳”的王翚法写就,巨石以赭色作底敷染山石,局部复染以表现山石凹凸感,树叶主色为赭石糅合藤黄。整幅图以暖色调为主,画面明丽淡雅,一派盎然秋意。

根据题款“己未闰七月”可知此画创作于1919年。其时,萧愻37岁,已经回到北京,不过画作尚未完全形成自己后来的典型风格,可见此时他尚未进行“变法”。

《拟黄公望(深山古寺图)》(图2),纸本墨笔,纵97厘米,宽45厘米,题款: “辛酉冬拟子久笔,霁湖老兄雅鉴。弟萧愻。”钤白文印“萧谦中”。

图中山势呈之字形构图,大山巍峨,山间林木茂盛。画幅下方是丘陵、浅滩和水面,两栋水榭临水而建,背后巨石之下有小桥一座。几户民居筑在平坡上,山间树木葱郁处还有两间民居半隐半现,古人这种生活可谓悠然自得。画幅中段,山体渐大,右边不以实笔画到纸边,留出空白,虚实得当,凸显山之幽深。左侧稍高处,山泉汨汨而下,流入水中,岸边停孤舟一叶,但不见人影,引入联想、探寻。画幅上段,见山石中微微显露石阶,尽頭处矗立着古寺两间大殿。大殿周围有老松数棵。就这几笔松树也堪称精彩,正如萧愻自己曾谈画松之法: “松之姿势,要俯仰生情,自然生动。”[1]90

王翚认为,学古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3]。王翚的美学思想对萧愻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这幅拟黄公望的画作不难看出,是年39岁的萧愻学习黄公望以书入画,重视用笔的变化,特别是干笔皴擦,简洁洗练,似柔而刚,如猛士破敌,大有横扫干军之气势。

除了学习黄公望,萧愻的画中还融汇多家之法,比如古寺边的松树即师法梅清。“梅清善画松。松的形象在他的整个山水物象造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山水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他画松相连的。”[4]同梅清一样,画松树也是萧愻之长。而松树顶上的两座小山峰则用米芾、米友仁的米家横点@绘就,墨色的浓淡变化十分丰富。这些技法的熟练运用都在潜移默化中为即将到来的“中年变法”做着准备。此时是1921年,萧愻39岁。

《拟龚贤(深山访友图)》(图3),纸本墨笔,纵110厘米,宽24厘米,题款:“己巳三月写于龙眠山庄。谦中萧愻。”钤白文印“龙山萧愻”。

该幅亦是之字形构图,我们分成上中下三段来看。上段群峰耸立,—条瀑布从山间垂落。中段,长有几棵杂树的丘陵占据大半,丘陵后有房舍两间,用线勾勒,若隐若现。下段,绘大树三株、清水一潭,—位高士正曳杖走在山路上,是要去会友还是去观瀑布,我们不得而知,留下无限遐想。

再看题款“写于龙眠山庄”,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信息。龙眠山庄原为北宋名画家李公麟晚年归隐龙眠山时昕建,根据桐城博物馆张泽国先生考证,龙眠山庄就在桐城龙眠山[5]。不过萧愻绘制此作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早已不存,绘制地点可能是在山庄遗址附近后人建造的建筑里。这条信息还能够告诉我们的是,1929年的农历三月,萧愻回了一趟老家(清代时杨桥属安庆府桐城县)。这也与图中所绘内容吻合,桐城龙眠山有大龙井瀑布,它悬空垂挂三十余米,似白龙自天而降,又如银河倾泻而下,气势雄浑。再看图画里的山中植被,多为杂树,山体为土丘,属典型的南方景象。由此看来,萧愻此图极可能是对实景绘制,描写的也正是其家山的美丽景色。

是图全用墨笔,山石树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较浓,又富于变化。从技法上看,笔法得自石涛,墨色得自龚贤,经萧愻熔冶于一炉,笔已雄浑,墨已古厚,渐成自家面貌,已属于“中年变法”之后的作品。还可看出,后来为画坛激赏的“黑萧”面貌,此时也已经达到一定阶段,即将成熟。

《山水》扇面(图4),纸本设色,宽52厘米,高侣8厘米,题款: “甲戌秋日萧愻写。”钤朱文印“愻”。

是图近绘一水两岸,矮山层叠,山中植被茂密,郁郁葱葱。远画烟云缥缈,山脉连绵。全图布置繁密,却繁而不乱,屋舍点缀其间,使林木透气,增强了空间感。屋舍边的丛竹也处理得精妙,用横点法绘制。这种竹子,最容易画成小树,点叶也容易显得乱。而萧氏写干用力,点叶贯气,画出的丛竹颇有潇洒之意。再看山石古拙,苔点苍厚,配以墨笔小草,更显气韵生动。

题款上“甲戌”为1934年,其时,萧愻的画名已经显赫,作品广受欢迎,画作润格远高于当时的齐白石等画家。而他的画艺经过40岁左右的“中年变法”,至52岁已臻化境。1936年出版的《萧龙樵先生画萃》第一集“出版说明”写道: “龙樵先生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山水功力甚深,神韵兼到,久为世珍。”[1]86

三、萧愻绘画特色

综合安庆博物馆馆藏和目前所能看到的中国美术馆、荣宝斋、首都博物馆等其他机构藏萧愻绘画作品来看,可以总结其绘画特色如下。

从画风来说,其作品可以分为“黑萧”“白萧”“赭萧”“彩萧”等。“黑萧”师法龚贤,墨色层层积染,黑而透亮: “白萧”师法倪瓒、黄公望,笔墨简精,别有风味; “赭萧”师法王蒙,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塞; “彩萧”师法赵孟頫、赵令穰,设色华贵,不匠不腻,深得宋元入神髓。

从气韵来说,其作品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萧愻善于造境,用合适的笔墨以及绘画语言,营造合适的空间氛围,以抒发胸臆、表达情思。“拾旧纸成十六页,不必惨淡经营,意到笔随,乃天机静趣也。”[1]498余写柳取势为主,干株百株,一气写成,望之俨然有柳塘清逸之趣,写柳在取神。”[1]49“晨起雨过,乘兴挥毫,故气韵生动,较寻常刻意之作为佳。”(萧愻《夏山雨过图》题识,1932)这些都是萧愻自己题写在画作上的对于造境的感悟。这种美学思想与董其昌提倡的“南宗”关系紧密。细看萧愻的画作,其完全具备陈传席先生说的南宗画的优点, “重天趣,柔润而有韵致,笔墨多变化而含蓄,内蕴丰富”[6]449。

从落款来说,其作品题字较少,印章不多。一般情况下,萧愻作画题字较少,只落画名、绘制时间、作者姓名、上款人姓名等,安庆博物馆藏的这几幅皆是如此。但偶尔也有长题,如自作诗句、纪事等。萧愻的印章也不多,常见的有10余方,多为姓名、字号印,30岁之后还有纪龄印。一般在画面上只盖一方姓名印,或者加一方纪龄印。其盖纪龄印的习惯与王翠颇为相似。

从内容来说,萧愻最擅长画松石。除了山水画创作,目前可见的萧愻画作中,还有不少松石图,有为人祝寿的创作,有自己托物言志之作,还有的是在与其他画家的合作时绘就。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松石汲取了黄山画派梅清、石涛的丰富养料。萧愻曾说: “兴到挥毫,纵无倚傍,往往与古人相合,此作差似梅远公也。”(萧愻《拟梅清(山水)》题识,1935)“工而不整,细而不纤,吾惟清湘老人是师焉。”(萧愻《拟石涛(策杖访友图)》题识,1927)

从时间上看,其作品以“中年变法”为“分水岭”。萧愻早年拜入乡贤姜筠②和陈衍庶⑧门下,从学习“四王”一路起步(更多学习的是王翚和王鉴),后广泛学习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二米”、董其昌,兼学北宗,由清及元及宋甚至五代。这是“师古”和“集古”的过程,可以看作萧愻的创作积累期。这一阶段的作品,有水平但是没有明显的自家面貌。待“中年变法”,萧愻于石涛、龚贤、梅清三位先贤画风中悟出天机, “笔法得自石涛,生动多变,精神抖擞;墨法借鉴龚贤,厚重切实,有时也反复浓密,但不失潇洒情韵;章法启示于梅清,奇特清新,不落俗套”[6]599。通过笔墨实践,萧愻成功“化古出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萧派”绘画艺术。通过比对目前可见的萧愻绘画作品前后不同的面貌和气息,笔者认为“中年变法”的时间在1922年和1923年,也就是萧愻40岁、41岁时。

52岁时,萧愻在画中题道: “一艺之成,谈何容易。不能求能,熟复转生。精益求精,功无穷尽。每见古人名迹,细心究味,—点—拂,亦可觇其品学。侥幸成名,无宜韬养,滿损谦益,古有明训。大器晚成,愿与研究此道者共勉之。”(萧愻《山水》题识,1934)综上可见,萧愻绘画是从“师占”人手,经过“集古”之大成,而达到“化古出新”之妙境。萧愻“以充满灵气的笔墨趣味和严谨的章法结构推动了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复兴与发展”[7],成为民国时“京派”画坛的巨擘。

四、结语

安庆博物馆馆藏的这四幅萧愻画作,从形制上看,有条幅有扇面:从表现形式上看,有设色有墨笔;从时间上看,跨度为15年,尤其是这段时间涵盖“中年变法”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萧愻画风的演变,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这四幅画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萧愻绘画语言的丰富、绘画技法的全面,以及其绘画风格演变的过程,更好地了解其绘画特色。

注释

①米芾、米友仁父子为北宋画家,创“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朦胧、变幻空灵而见称。《芥子园画传》评论道:“友仁盖变其父之家法,而于烟云奇幻,缥缥缈缈,若有楼阁层层藏形于内,一洗宋人窠臼。”

②姜筠,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847年生,清光绪年间举人,官至礼部主事。擅长画山水,法王石谷,间作花卉;书学苏东坡,兼善篆刻,名动京师。

③陈衍庶,一作陈衍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字昔凡,又名陈庶,晚号石门渔隐、石门湖叟。陈独秀之叔父,后为其嗣父。工书画,富收藏,室名四石师斋(因书画以邓石如、刘石庵、王石谷、沈石田四家为师而得名)。

参考文献

[1]邢捷.萧愻书画鉴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毛建波.余绍宋:画学及书画实践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46

[3]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19

[4]樊波.写意大手笔奇绝生妙境:梅清山水审美再探[J]中国书画,2007 (11):66

[5]张泽国.李公麟籍贯及其龙眠山庄考[J]中国书画,2017( 09)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7]王洪伟,田建恩.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萧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4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