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霹雳布袋戏对受众意识形态的建构

2020-03-09 03:40张晋
人物画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受众建构

张晋

摘 要:布袋戏产生于明末清初的闽南一带,后陆续发展出泉州“南派布袋戏”与漳州“北派布袋戏”,台湾布袋戏则是由这两个派别共同影响而成。作为一种转型成功的传统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内容、形式、渠道、公司制度等方面有不同的战略。随着霹雳布袋戏形式与内容的更新、产品链的不断丰富延长,吸引了大量不同年龄层的戏迷。

关键词:霹雳布袋戏;受众;意识形态;建构

一、霹雳情知意“三位一体”心理结构的建立

人的意识起源于感觉——以经验性和情感性成分为主的表象结构;演变于直觉——以知性逻辑和语意概括为主的概象结构;升华于兼有理性感性知性之融通集成性质的理性统觉。

(一)表象化的情思形态

1.角色外观

现有的霹雳布袋戏体系中,角色可分类为“生、旦、净、末、丑、杂、兽”七种。在服饰上,每种角色都结合了相应的角色背景、传统元素以及当代设计元素。霹雳团队的首席造型师Ken,由于对欧美流行音乐的喜爱,他会从欧美流行音乐MV中寻找灵感进行戏偶的造型设计,如七海游侠的红色牛仔皮衣造型就酷似猫王MV中的朋克造型。

2.技术与特效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霹雳布袋戏同时受到了香港新武侠片和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影响,在武打戏上运用了“吊钢丝”技巧,使戏偶可以飞檐走壁,水上漂,也结合了好莱坞的声光效果和特效,使戏偶可以腾云驾雾,这加强了角色武功的形象化表现。如一页书的佛门气功“佛光乍现”对于金光和招式特效有着明显改进。对于影像本身的制作和数码技术运用也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变得愈发专业化,视听语言上更具电影感,视觉效果逼真,如2018年出品的《霹雳惊涛》剧集中高清摄像机的运用、人物打光的细腻程度和神兽所用的AR技术是前所未有的。

3.布景的层次

由于霹靂布袋戏的影像化特点,相对于传统戏台上的布景可以有更多层次上的调度,平面的建筑可以变得多面立体。霹雳对于戏偶的布景一向认真细腻,小到床框架的木纹雕刻、地毯花纹设计、小型烛台的火源,大到园林造景和房屋建筑的搭建。这对于戏偶的调度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从多层次的布景看戏偶的人物轨迹变化不但会增加受众实感,还会展现出剧情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4.配音与音乐风格

霹雳由于国际化发展,除了闽南语,有了多种语言的配音。但戏迷们最迷恋的还是闽南语的口白配音——黄文择先生。这位号称“八音才子”的配音天才担任了剧中所有角色的口白,从白发苍苍的老者、江湖侠客、轻佻女子、市井混混到机器人。黄先生对于口白节奏、语气、音调和情绪上的不同处理使所有角色活灵活现,多人物的紧密对白也张弛有度。“霹雳音乐”由于黄氏兄弟的原创及推广已经成为了一种台湾类型音乐。

(二)符号化的智思形态

1.人物弧光及现实连接

作为一个如此长篇幅的系列影视剧,主要角色的人物弧光也成为了吸引戏迷持续性关注的重要因素。官网数据显示,素还真从2001年到2018年连续18年获得霹雳人气票选第一名,除了他足智多谋,温文尔雅,关怀众生的人物设定外,更吸引戏迷的是素还真随着剧情发展个人的成长。从初涉江湖的青涩与历练,到遇到了爱情时性格的反转,再到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和复活后的皈依佛门。体现在素还真身上经历的隐蔽性、渐进性、对抗性、动态性正是人物弧光的精彩之处,霹雳以角色“明星化”的理念更是在现实中拉近了角色和戏迷们的距离。

2.打破类型人物塑造模式

相对于好莱坞传统的类型电影和类型人物塑造,霹雳并没有全部照搬照抄,而是在人物塑造上尽可能多的制造反转。在相貌上,角色“六丑废人”外观看来四肢残疾,面部受损严重,衣着朴素,但实则是个具有大局观念,运筹帷幄,多次推动剧情的正面人物;而角色“圣踪”虽然仪表堂堂,言行举止优雅得体,但却是在幕后操控着一切黑色势力的大反派。

3.剧情转折与悬念的设置

霹雳剧集的悬念一般放在上一季的结尾,到下一季的开头再为戏迷们揭开谜底。这和霹雳完整剧集的节奏是相吻合的,一般剧集的开始在承接上一季的悬念后会带出一个新的故事线和小悬念,到了三分之一剧集的时候会不断丰满这个小悬念的布局和一些支线剧情,三分之二处发生巨大反转,延续高潮和反转直至剧集最后,和下一季的开头形成故事闭环。

4.匠人精神

霹雳的戏偶从身体木质模型的打磨,眼珠、下颚、四肢的制动安装,到头发妆容服装,都采用全手工制作。在周边戏偶售卖中,霹雳甚至在牺牲自己盈利的前提下,支持戏迷私人制作戏偶,这是霹雳团队对于传统布袋戏的致敬与传承,也是推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意象化的理思形态

1.新侠义精神

传统的侠义精神包括替天行道,舍己为人等核心元素,当代武侠小说中的游侠多为自由任性,蔑视权贵,报自家仇的特征,缺少包容世界、拯救世界的大爱。但霹雳打造的新侠义精神是“自由、和平、平等、博爱”的。《霹雳侠影之轰定干戈》中角色霁无瑕的念白有“杀戮不是造就信仰的唯一手段”,“咱们为何不能停止战争,以和平共处的包容心让世人知晓欲界信仰最初真善美的本意”。

2.取宗教与传统文化元素做介质

霹雳剧中背景是完全架空的,取材多元,主要是宗教和传统文化,“苦、集、灭、道”四境来自佛教的“四谛”;佛剑分说、疏楼龙宿、剑子仙迹三位“三教先天”分别代表着释、儒、道。但现代文艺作品的宗教元素往往会成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实质的外衣,霹雳也不例外。如剧中佛教修行者,并没有赞颂佛的法力无边与大智慧,而是赞颂了为天下苍生斩妖除魔不遗余力的精神。

3.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霹雳的营销从多渠道进行,首先是主力——线上营销,霹雳网站的“商品馆”是针对市场调查中戏迷们提出的要求进行产品开发的,其中包括每年新开发的剧集人物造型和新剧情中人物关系组成的产品组合,还有官网选出的“每周人气销售榜单”,不但按戏迷的要求定制了产品,也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方向。霹雳还建立了网站会员积分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戏迷的满足感和粉丝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戏迷的长期购买习惯。2000年开发的游戏“霹雳幽灵箭”,也吸引了一批游戏爱好者对霹雳的喜爱。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形成“霹雳文化”符号

从黄俊雄先生第一次将布袋戏带到摄影棚至今已有35年,黄华强、黄文择兄弟不但继承了父亲黄俊雄先生的衣钵,还使霹雳布袋戏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个符号。2006年,“霹雳布袋戏”在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台湾意象”比赛中,击败了玉山和台北101,被台湾民众票选成了冠軍。

二、霹雳之“道”——新世界的落成

(一)受众产生“间体世界”

受众根据“表象、概象、意象”三种形态的获得,对感性层面、知性层面和理性层面的分立,组成了“间体世界”。霹雳布袋戏由可视听的直观元素如声、光、色形成“表象”对受众的心理建构。以“表象”为基础,进行第二级“概象”的编织,受众可以得到霹雳布袋戏的镜头语言含义,剧本设计目的等概念性的认知。以“概象”为基础,受众可以探究“意象”上的精神,霹雳布袋戏原动力等高概念。

(二)共同打造“镜像时空”

所谓“镜像时空”,是由“间体世界”所衍生的价值辐射场。受众可以经过“间体世界”的主观建立,获得一个关于霹雳的全息印象,这种印象并不受到时空变化影响,而是重在“主客体和间体的双向互动性”。审美的美妙和获得信息的喜悦在于发现了创作者的内在创造和隐藏信息,这时受众既建立了完美的“间体世界”,又借助“镜像时空”创造了完满的自我和对象世界。类比到案例就是霹雳团队在剧集和产业中留下的隐藏式信息和创造,被戏迷们寻宝一样找到,并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此双向交流的基础上,戏迷的心中建立了关于霹雳布袋戏的“新世界”,这也是霹雳团队在受众多种心理结构建构上得到的成果。

三、结语

关于霹雳布袋戏由一开始的“表象”心理建构,到最终目的霹雳“镜像时空”的建立可谓是传统文化产品的一个奇迹。大陆的传统文化产品应该借鉴其优点,对自己的产品开发和产业进行传统部分的保留和现代化的改良,扩大传统文化产品的受众面和传播销售渠道,这才是未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霹雳布袋戏关于“全息”霹雳世界建造的成功和其完整性与霹雳团队的创作内核及观念密切相关,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当代艺术,内核精神的表达才是支撑艺术流传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傅起凤.傀儡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徐亚湘.日治时期中国戏班在台湾[M].台湾南天书局,2000.

3.生活美学馆.黄华强、黄文择与霹雳布袋戏[M].台北中华时报生活美学馆,2003.

4.丁峻.意识建构原理与坐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罗丁.霹雳布袋戏: 影视传播中的视觉新意[J].当代电视,2017(02).

6.石含璧.从霹雳布袋戏的成功看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商业运作[J].大众文艺,2011(13).

7.崔宁.“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中的主客体嬗变形态——论审美价值的内在生成原理[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02):120-124.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受众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