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东坡区方言词语与婚俗文化

2020-03-09 00:29代梓莹
人物画报 2020年16期

摘 要: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也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因此,从方言研究了解当地民俗,对深入了解地方民间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汉语方言学和民俗学两个角度对东坡区婚俗文化的方言词语进行研究,从词语中挖掘东坡区婚俗类方言词所隐藏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眉山东坡区方言;婚俗类方言词汇;婚俗文化

东坡区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岷江中游,北接省会成都,南连乐山,东邻内江、资阳、自贡,西接雅安;是眉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坡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称眉州,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灵秀、甲于西蜀。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占了三席,尤其苏东坡成就最为卓越,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两宋期间,共有909人考取进士,史称“九百进士”,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宋代大诗人陆游盛赞“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作为历代“文化名城”之乡,眉山东坡区人在传承了三苏文化同时,融会了彭祖长寿文化、张纲和李密的忠孝文化等,演绎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民风。

温端政先生曾说:“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民俗的形成与推广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而民俗词语正是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因此,婚俗方言词的研究,对了解当地婚俗文化及当地民众的心理都有积极的意义。

据民国十二年(1923)《眉山县志》记载:“婚礼:始遣媒妁通问,女父母具红帖,书女生年月日时(谓之八字),诣男家,候卜吉定婚,有古纳采间名意。至纳吉、纳微,则与请期并行(俗谓过麻。男家多帛为礼,具书男生庚致女家。女亦书生庚于帖右方,送还。同时预报婚期)。及期,用摈者以凫代雁,致礼于女家,日“取亲”。备彩舆、鼓乐迎女,亦间有亲迎者。腰往,男女宾各一或二,日“送亲”。至则设香案于门外,使人喃喃诵者语,日“回车马”(按即古人反马之意)......。眉山的传统婚俗礼仪,富贵之家沿用“六礼”,即求婚,合“八字”,定婚,拿年月,报期,迎亲。其中以迎亲程序较繁。发展至今,很多婚俗还是继承下来,并且在方言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眉山东坡区方言词汇与相亲订婚文化

眉山东坡区相亲叫看人,从相亲到结婚主要有以下流程:媒婆说人,看人,合八字、拿年月。

(一)说人 给人介绍对象。又叫“做媒”、“说媒”、“说女儿”、“说婆婆儿”,等同于传统婚俗中的纳采。旧俗,男婚女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子女婚姻讲求自由恋爱,但门当户对观念明显,俗语“笆笆门对笆笆门,板板门对板板门”。但眉山人婚俗特别讲究“媒”俗,说媒的人叫“媒婆”、“媒人”说媒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女双方或男女一方父母有通婚意向,请媒婆说媒,作为中间人来沟通两家结婚相关事宜;另一种是男女双方均无对象,请媒婆根据自己要求帮忙物色对象。

(二)看人 又叫“相亲”,是由介绍而联姻男女必有的礼俗之一,在四川汉族婚俗中普遍流行。在男女双方取得一致同意后,进一步了解对方相貌、人品、家境等。看人往往选择在男方家,女方陪同看人的就有其母亲、舅舅等。看人当天,如果对方觉得不合适,就不会吃稍午(普通话叫午饭),如果满意,就会留下来吃饭,媒人就会尽力撮合。如若双方有意愿交往,男方母亲会给女方包封儿(普通话叫包红包,作为双方第一次见面礼),包多少主要看男方家境而定,也会给媒人包封儿,此时给媒人红包并非谢媒,而是看人的跑路费。

(三)合八字 又称“合婚”,女方用红贴书女生年、月、时(谓八字)由媒人送至男方家,即古之纳采问名。也有将女方生辰八字口头告知男方,并与男子生辰八字一起让算命先生卜凶吉,若八字不合,多由媒人将八字退回,若八字合,则会约期送年月。

(四)拿年月 也叫“送年月”,即双方八字合上后,男方将双方定好的迎亲日期写在红纸上,并连同聘礼一同送至女方家。民国十二年(1923)《眉山县志》记载:“至纳吉、纳微,则与请期并行(俗谓过麻。男家东帛为礼,具书男生庚致女家。女亦书生庚于帖右方,送还。同时预报婚期)。婚期往往选农历日期位数带6、8日子,而现在更多选在节假日举行。至于聘礼,除彩礼外,“三金”不能少,“三金”即: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彩礼多少看男方家庭情况而定。

眉山东坡区男女婚姻虽不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讲究门当户对,讲究知根知底,讲究明媒正娶,重媒俗,重礼仪。一直保留找算命先生“合八字”“看日子”有封建迷信心理,但更多體现人们取吉避凶、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二、眉山东坡区方言词汇与结婚文化

迎亲在眉山方言中也叫“接亲”、“接媳妇儿”,程序是“六礼”中最为繁琐的。迎亲前一日晚,男女双方均办夜宴,男家准备第二天接亲事宜,女家检视嫁妆,准备送亲相关事宜。旧俗迎亲当日,先由男方一早将女方迎接至家中,举行仪式,吃完早早饭,新郎陪同新娘“回门”省亲,晚上,一对新人回男家招待宾客致谢,随后,平辈中一些人借此时机戏谑新人,称为“闹房”,往往闹至深夜,至此,婚礼才算结束,开始夫妻柴米油盐的生活。

(一)夜宴 也称“晚席”,男女双方均会在迎亲前一日晚上摆宴席,宴请宾客。女方夜宴舅舅会放烟花炮竹以示庆贺。

(二)接亲 也叫“接人”、“迎亲”。由男方带迎亲队伍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接亲人数忌双数,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据《眉山县志1988-2000》2003年版记载:“婚期,男家一早备旗锣鼓伞,笙箫唢乐,抬边猪、坛酒、笼鸡、花轿到女家迎亲。”随时代变化,迎亲多为开小轿车迎亲,轿车数量也为双数,也有两家近的选中式婚礼抬花轿迎亲,迎亲时农村以前偶有见送边猪(在眉山又称边口,将生猪宰杀后,从头到尾中间分开,半边为边猪)、坛酒,农村有俗语“引女(生女)不啬本,烧起锅儿等”,说的就是婚期接亲送边猪、酒、鸡等这一习俗。

(三)堵门  即当新郎迎亲到女家房门时,女家亲朋好友会堵在门口,拦住迎亲队伍,讨要喜钱,或让新郎表演节目,新郎必须撒红包或表演完节目,方可进入房门。

(四)送亲 也叫“发亲”、“出亲”、“送人”,指结婚时女方家亲朋好友将新娘送至男方家。新娘出门时,娘家的姑嫂均需回避,因“姑”同“孤”,“嫂”同“扫”,都不吉利。并且送亲的人数要是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白头偕老。

旧时送亲时会把陪嫁嫁妆一起送往男方,自来眉山打发女(普通话为嫁女)嫁妆甚是丰厚,嫁妆有家具、电器、车、衣物、生活用品等吃用穿戴物品,陪嫁也有风俗,准备铺盖(被子)要六斤半、八斤半,“半”与“伴”同音,寓意婚后有伴。女方家庭条件好的嫁妆费用超过彩礼费用,更有甚者为争面子借钱为女儿置办嫁妆,希望女儿不要被夫家长辈、姑嫂看不起,到夫家后有地位。现在陪嫁往往折合成钱直接给女儿,婚前就置办好送至新房。

(五)拜堂 拜堂时先拜祖辈、再拜父母、再拜姑舅。拜时就要以父母称呼,此时父母、姑舅就会给新人“拜钱”又称“改口费”。

(六)铺床 即亲属为新郎新娘铺床,铺床时要说“四言八句”,即一边铺床一边念铺床歌。《眉山县志1988-2000》2003年版记载:“亲属为新郎和新娘铺床,向床撒少许大米,口念铺床歌:‘新人床上一把米,早早生下二和女’新娘给一个红封,挂蚊帐念‘一笼罩子四只角,生个男儿要入学’,又给一个红封;放被盖念‘一床铺盖五朵云,刚刚盖上两个人’,又是一个红封;放枕头念‘一对枕头绣鲜花,两个睡起乐哈哈’又是一个红封”。除以上铺床歌外还有其他两个版本,意思大同小异,但铺床歌中均传达祝愿生儿子这一愿望,铺床完后还要在床上撒枣子、花生,寓意早生贵子。由此也可窥见眉山东坡区人们传宗接代思想和重男亲女思想。

(七)回门 也叫回“回娘家”“回娘屋头”。即已出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眉山东坡区旧俗为婚礼当天在男方家拜完堂,吃过“早早饭”(旧俗接亲当天,男方一早将女方接回家后所办宴席)后,一对新人和送亲队伍一同返回女子家中吃午饭,而此时女家早已宾朋满座相候。现在回门更多是在结婚后第二天,由新娘兄弟,没有兄弟的就由姐妹将新娘接回娘家,也有新人自己回娘家。

(八)新人酒 也称为“正席”、“吃酒”,新郎新娘为酬谢宾客所办宴席,旧俗是在晚上男方家举行,现新人酒几乎都在中午举行,席间新郎偕新娘爱挨桌敬酒表示感谢。《眉山县志1988-2000》2003年版记载:“入夜,男家灯火通明,席次棋布,新郎偕新娘逐席斟酒致意,平辈中一些人,借此提出一些戏谑问题要新娘或新郎回答,直闹至深夜方休,俗叫‘闹房’。”

从民国民国十二年(1923)《眉山县志》和2003年版《眉山县志1988-2000》,结合现在宴席置办情况,可以看出眉山东坡区婚俗酒席置办逐渐简单化,旧俗除结婚前一日办夜宴外,结婚当日女方办早饭,男方办午饭和晚饭。旧俗接亲吃早饭,最早在男方吃早饭,后变成在女方吃早饭,现在若在农村接亲还保留在女方吃早饭习俗,而城里接亲送亲只在酒店举行婚礼并吃午饭,即吃新人酒。

(九)闹房 眉山东坡区无恶俗婚闹,闹房也只是平辈朋友提一些戏谑新人问题或做一些增进夫妻关系互动小游戏。

(十)谢媒 对于重“媒俗”的眉山人,谢媒是结婚当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旧俗谢媒时要给媒人包封儿(红包)、一块猪肉、一丈二尺红布,后送红布改为送衣物,如秋衣秋裤等,现在谢媒更多只包红。

三、眉山市东坡区婚俗禁忌与化解

在眉山婚俗中,结婚图好事成双,所以送礼、陪嫁、接亲迎亲人数、接亲车队、封封儿、赶礼礼钱等均为双数。结婚前一天新娘新郎不能见面。在婚礼当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用眼神表情意会即可。二婚嫁女,往往女方不设宴请,男方接亲不进家门,女方出亲只能走后门,俗语有“过婚嫂,半路讨”这一说。在迎亲途中,若遇到另一对迎亲队伍,这种情况就叫“喜冲喜”,此时需要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准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婚俗是一种地域现象,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及各地民众的社会心理的反映。通过以上对眉山市东坡区保留下来婚俗类方言词解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眉山市东坡区婚俗逐渐呈现出新旧并列,中西合璧的混合性特点,婚姻观点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摒弃封建和专制的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民主婚姻观,婚礼流程也顺应时代变化由繁化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图书馆馆藏: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眉山资料集.四川省眉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9.7

[2]《眉山县志》民国12年编写1983年重印版

[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政府主编:《眉山县志1988-2000》.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4]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志说眉山[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5]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6]田膂.近十年(2008—2017) 四川方言研究述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11.

[7]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代梓莹,女,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區人,四川工商学院,讲师。

项目基金:

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眉山方言词汇的民俗内涵研究(课题编号DFWH201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