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思考

2020-03-09 03:40宋玉竹
人物画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佛教

摘 要:在我国,佛教艺术具有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模式有着非常多样且具体化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佛教所独有的绘画语言和符号元素,在物象实体化的过程中产生。而这些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符号元素,可以在我们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佛教;绘画艺术;符号元素

一、佛教雕塑的发展特点简述

佛教在汉朝时从印度和中亚传播到中国,从佛教雕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我国佛教绘画艺术演变的端倪。当时我国佛教雕塑受到犍陀罗形象的影响,初期大多具有西方男性人种的身体特点和服饰特色。在北魏时期,受到中国审美影响,雕塑形象变得消瘦;之后,佛教雕塑出現了飘逸的长袍和腰带,西魏的佛像身体变得愈加清瘦高古,且穿着的服饰具有百褶长袍的特点。在北齐王朝,雕像体态纤细优美,服装精致,线条鲜明。周朝雕塑具有北齐时期的典型风格,一直延续到隋朝。唐代的佛像体态则更加圆润丰满;宋代的佛教雕塑强调人体本身的优美形态。南宋时期的雕塑发展较为缓慢,在元明清三代定型后的雕塑则变得正规化和常规化,逐渐延续至今[1]。

二、佛教绘画的艺术特点和符号元素

绘画作为宗教艺术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我国的洞窟寺庙中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艺术作品。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还流传有绘制在丝绸,纸张等材质上的佛教绘画作品。作为服务于宗教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在绘制“佛画”时,出于对宗教的崇拜,整个制作过程往往是安静且虔诚的,艺术家们这样的状态下,为世人带来了大量经典绝美的绘画作品。佛教的绘画作品大概可以从绘画主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表现人物的,题材有菩萨像,罗汉像和高僧像等不具有情节的绘画作品;另一种带有情节,一般讲述佛传故事或描绘和佛教有关的故事。佛教人物在绘画作品中的刻画是细致入微,层次分明的;绘画中包括不同的人物、姿势、手印、衣物、装饰和颜色等等,具有显著的符号性。

各国佛教之间的长期接触以及与他们各自的传统、信仰、习俗和意象互相影响的这个过程,是世界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现象”之一。比如说我国两位“著名”的菩萨:慈悲的化身“观音”和深邃智慧的化身“文殊”。在印度佛教中他们的形象是典型的男性,而到了中国唐代,两者都被人们所认可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和性别出现:比如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多采取女性的体貌特征;有助于观者加深印象,并增加艺术品的神秘性;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思想在中国长期融合后和印度佛教的区别。这种以女性化形式描绘的观音形象使艺术家有机会在雕塑,绘画和陶塑等艺术形式中,通过在形象主体上赋予丝带,衣裙和珠宝等元素,来构建曲线和点的艺术构成感。

在佛教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手印,例如右手举起,手掌向外,代表无所畏惧的“无畏”印;左手手掌向外自然伸开,五指并拢向上代表满足众生愿望的“施愿”印等等。这些手印可以直观的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使观众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该雕塑的特征。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品简洁明了,毫不拖沓,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当然,这样高超且准确的表达能力建立在佛教绘画漫长的经验累积和广泛地地域传播基础上的,这种“一针见血”的绘画逻辑值得我们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以提高我们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手印外,一些装饰符号也在佛教绘画中让人不能忽视。比如皇家尊严的象征,代表着对苦难保护的华盖图案;象征着健康,长寿,财富,繁荣和智慧的花瓶图案;寓意修行达成,带有轮回元素且圣洁美丽的莲花图案等佛教“八宝”图饰[2]。值得注意的是,“八宝”的图式符号来源于现实中真实的物品,除去佛教赋予的意义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得益于其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在“佛画”艺术的发展中,出于绘画语言的需要,被人为的平面化,提高了“八宝”元素在画面中的装饰性;其在造型、色彩等方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抽象化的过程。可以看到数个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佛教雕塑、绘画作品,融入了不同的“时尚元素”和“流行特色”。这些元素有时是雄壮且威武的,有时是纤悉而柔软的,这表明了其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三、佛教绘画对当代艺术的启发

有许多杰出的当代艺术家、文学家的创作都与佛教有关,或受到佛教绘画的启发与熏陶,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佛教绘画的了解远比过去方便和快捷。先验主义者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以及沃尔特·惠特曼,JD塞林格的文学著作中,不仅传达出独特的视觉艺术,同样能看到佛教的影字;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和艾伦·金斯博格的《嚎叫》也有着很多的佛教元素。提到视觉艺术,当代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受佛教哲学的影响同样很大,画家马克·托比,阿格尼丝·马丁和阿德·莱因哈特也曾说,佛教艺术也是他们灵感来源的一部分。西藏艺术家旦增热珠和贡嘎嘉措也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了佛教艺术元素,尽管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而不是对宗教的热爱,但这并不妨碍艺术作品中出现佛教的影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在我国发展并和本土创作融合后,所展现出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的;当然不变的是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功能。同时我们通过对佛教绘画的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构图语言、肌理语言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再通过创作实践来集之所长,并进行借鉴、移植,进而融合再创造。已达到在绘画上,可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学习、吸收和再创新;并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画面效果。所以说,现存的佛教绘画不单单是历史的见证,或是被妥善保管的文物;而是具有时代气息,可以被拆解分析,提供绘画启发的真贵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杨联.试论佛教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安徽文学(下半月).[J].2006(08).86-87

[2]夏懿.符号、身体与宗教艺术本体论——以藏传佛教中的八吉祥为例.民族艺林[J].2017(04).46-49

作者简介:

宋玉竹(1993—),男,汉族,籍贯:河北省邯郸人,西安美术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专业:油画,研究方向:油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造像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诗中有画:顾城诗歌的绘画艺术解析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