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飘来的古乐器

2020-03-09 06:19山东李学朴
金秋 2020年20期
关键词:琵琶弹奏壁画

◎文/山东·李学朴

中心是反弹曲项琵琶

敦煌壁画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敦煌壁画中有三种琵琶,即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阮咸琵琶。它们是由祖先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华夏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

曲项琵琶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到华夏的西域乐器,东汉就已出现,从南北朝至隋唐都很盛行。晚唐以后吸取了秦琵琶多品柱的优点,逐步发展为当代琵琶。敦煌壁画中的乐器,要数曲项琵琶最为丰富多彩,特点是梨形音箱,头部屈折度大,几乎呈直角,四弦四柱,面上贴有彩绘骑象鼓乐图的捍拨,面板上端开有两个对称的凤眼。据珍藏于日本正仓院唐嵌螺钿曲项琵琶的实物资料所显示,其弦长为97.26厘米,比现代琵琶的弦约长15厘米。隋唐时期,曲项琵琶是最重要的乐器,常以独奏和领奏的形式出现。史书载,长安曾举行过琵琶演奏比赛,乐师在对搭的彩楼上独奏,“声音像雷响一般有力”。古代尚无声电扩音,露天演奏能有如此音响效果,说明当时的曲项琵琶有较强的音量。

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同样来自西域,传入时间稍晚于曲项琵琶。日本学者林谦三先生在《东亚乐器考》中指出:“至其传入中国内地,盖在六朝的后半;而是经由中亚地方,开始传于北朝地区的。”五弦琵琶到了宋代就已失传。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嵌螺紫檀五弦琵琶是保存较完好的千年古器,这把琴的弦长约为66厘米,比现代琵琶的弦短了6.5厘米。其梨形音箱比曲项琵琶小,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言:“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五弦的头部屈折度小,基本上与琴面平直,五弦五柱,每柱相隔一律,即半音阶排列,曲项琵琶的第一柱与散音(空弦音)相隔是二律,即全音,以下三柱才相隔一律。有些资料把五弦琵琶误记为四柱。据《唐乐苑》所载:“五弦、四隔、孤柱一。合散声五,隔声二十,柱声一,总二十六声,随调应律。”“孤柱”是专供子弦所用的短柱,这种四隔加一孤柱可能是早期五弦的柱制,以后就发展为五柱。林谦三先生在《东亚乐器考》中考证:“总之,这北仓的五弦,我想本来也一定曾是四柱而另一孤柱的,后人修补之时,在这孤柱的原痕上,参照琵琶而补上了一个长的第五柱,遂如今日所见的。”敦煌壁画中的五弦,虽然柱数难辨,但肯定不会是四柱的。

敦煌壁画中的曲项和五弦琵琶有两种共同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琴体朝左上方)和倒持(琴体朝左下方),这两种姿势大家都很熟悉。尽管画师笔下带有夸张和浪漫色彩,但仍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源泉。由于这两种琵琶只有四、五柱,相当于现代琵琶的“相把”,所以手指按住取音不必上下大幅度的移动,为左手承担琴体部分重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斜抱和倒持这两种姿势能使左臂放低,避免上举,从而达到省力持久的效果。西域的这两种琵琶传到华夏之后皆用拨子弹奏,以后才逐渐改为手弹。《通典》云:“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新唐书·礼乐志》的记载也相符合:“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用拨子弹奏虽然比不上手指的灵活多变,但在力度上却比手指强得多,这样琴弦就可调高加粗,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琴弦张力强,直径大,音量会明显增大。唐代琵琶能“声音像雷响一般有力”,主要是归功于拨子的贡献。另外,由于右手握拨子,演奏技巧较简单,因而能利用右小臂勾住琴体下部,与左手配合,形成倒持的演奏姿势。唐代音乐分“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即席地坐奏,立部就是站立或行走,这两种姿势在敦煌壁画中都得到再现,对于“立部伎”而言,倒持式无疑是琵琶乐师的常用姿态。近代琵琶因为左右手技巧复杂,务必力求解放,所以不能仿古,自然逐步向竖抱坐椅的弹奏方式发展,琴体的重量主要由大腿承担,天变道也变,事物才能向前发展。

敦煌反弹曲项琵琶以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著称于世,是唐代音乐、舞蹈和美术的结晶。如莫高窟中唐112窟壁画,中心是反弹琵琶舞女,琴体斜上举,左手握琴颈,右手臂勾住琴底,琵琶背面向外,置于头部后面,右手小臂被琴体遮盖,只看到大臂和肘关节,两边是“坐部伎”的伴奏乐师,每边各三人,右下角的倒持琵琶相当于现代乐队的首席,第二位是三弦阮咸琵琶伴奏者。画面主角的反弹舞姿非常合乎道理,因正常弹奏时琴面向外,背面靠里,若反过来置于脑后,自然就反转过来。如果舞者方向不变,琴面向外,画面出现右小臂和手指就是不合理的现象,这种姿势对于舞蹈家而言是可以做到的,但弹奏起来就十分困难。再者上身侧倾,琴体斜上举,这种舞姿既是真实的写照,又加强了画面的美感,也只有斜上举,手指才能到达琴柱按弦。画师只有对生活进行过细心观察,才能创作出如此合乎自然法则的艺术品。

高级琵琶的传统制作是以紫檀木红木或乌木为背板,因材料比重大,所以一把琵琶重达3.5公斤之多,若如此负重挥舞,的确难于达到婀娜多姿的效果。由此推测,反弹所用的琵琶可能形体较小,重量较轻,是以轻质木料制作的曲项琵琶。

阮咸琵琶在汉代称为秦琵琶,东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最善弹秦琵琶,《晋书》中记:“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阮咸琵琶就此得名。

阮咸善弹琵琶,精通音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据说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殉葬。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到了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经过考证,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这把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500年之久的琵琶,虽不能再演奏出绝妙的音乐,但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的木制乐器——月琴,音调激越清雅,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之一。因为这把琵琶,阮咸成为华夏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

阮咸擅长演奏的,是一种从龟兹传过来的古琵琶,这种琵琶经过他的改造,弹奏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因为“月琴”为阮咸所创造,唐德宗时期,学者杜估为了怀念他,将月琴定名为“阮咸”,从此,这种琵琶又有了一个别名,叫“阮咸”,或简称“阮”。以人姓名给乐器命名,在中外音乐史上也仅有阮咸一人。如今民乐中常用的阮有三弦,分为小阮、中阮、大阮、低阮四种。由此可见,阮咸对华夏民族乐器的贡献和影响的确不小。

敦煌壁画中的阮咸琵琶有多种形象,大多是圆形音箱,也有六瓣梅花形,弦数不统一,有三、四、五弦的区别。共同点是直柄多柱,柱数较抽象模糊,这些特点说明了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间,阮咸琵琶已产生了分支,逐渐演变成阮、秦琴、月琴。秦琵琶的结构具有方便演奏的科学性,琴体轻,柱贴于直柄之上,利于左手上下移动换把和减小负重;多弦多柱使音域宽广,丰富了表现力。秦琵琶多用手指弹奏,用拨子的较少见。

琵琶一词系由枇杷沿变而成。东汉刘熙所著《释名》云:“枇杷,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可见汉朝的秦琵琶是用手弹,用小拨子大概是以后借鉴了曲项琵琶的五弦。而敦煌壁画中的阮咸琵琶大多是手弹,少见小拨子。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一千多年以前,阮咸琵琶已经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乐器了。

阮咸琵琶

猜你喜欢
琵琶弹奏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动人心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交响曲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飞蛾”修复壁画忙
“琵琶”和“枇杷”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