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生成的四重主体维度

2020-03-09 13:33王海亮王永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王海亮 王永贵

摘 要: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生成受习近平个体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影响,源自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体悟与创新贡献,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情怀,对秉承和赓续红色革命文化的信念担当,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略举措。以这四重维度构筑起的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为推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凝聚了磅礴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生成;主体维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02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006-06

“主体”是人的专属哲学概念,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种特殊的社会存在者。在本文的语境下,“主体”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个人”或“个体”。“个体主体”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存在看具有特殊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内在能力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实践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化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客体的意识结构及行为操作结构。”[1]列宁指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开始提及到反复强调再到重点突出坚定文化自信,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庄严的语境,鲜明的观点,坚决的态度,传递出对文化自信的准确定位,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一定受其个人实践活动和生活经历影响,是其“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是个人特殊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4]。探讨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生成的主体维度,是指对习近平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不依附他人独自在实践中生成的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探究,以下试从生成向导、生成根源、生成支柱、生成向度等四个维度来重点阐述。

一、生成向导: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体悟与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和运用,“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5],其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号召全党的工作着力点放到学哲学、用哲学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思想保证。因此,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才能正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意义价值。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以及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分别是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思想基础、现实基础和价值基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意识形态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党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保证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文化自信校准航向。

第二,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有突出的造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的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对于领导干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治理经济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重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有机结合,深化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繁荣经济的支撑,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影响,坚定文化自信必然沦落成一句口号。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大与文化自信具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樣,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发展创新,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有力现实保障。

第三,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坐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提供了新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道路问题进行了新的论断,指出道路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道路是否正确是排在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加以论述,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真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原因、重要内涵和原则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又相互贯通的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观点,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表明我们党在道路上更加坚定、理论上更加成熟、制度上更加完善、文化上更加自觉。

二、生成根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大量引经据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时代价值以及传承态度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细系统的阐述,把厚重的饱含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源头活水。

第一,习近平长于用典彰显文化自信。习近平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少时的习近平就对国学情有独钟,很喜欢杜甫的诗,知青生涯和乡下生活都带着满满一大箱关于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有媒体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过的书单,其中《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古代典籍占了很大比重。正是由于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他才做到了活学活用,在讲话和写作中对古人的名诗、名句、名典,以及生动朴实的格言俚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说事论理,有質有文。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新实践形成的新思想、新论断,古今合一、融通一体、一脉相承,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启示大家以史为鉴、提升自我、面向未来。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以身示范,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大同理想、崇尚和合、以民为本、法治传统、推崇正义、重视修身、清廉从政等思想观点”[7],极力推崇并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其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中得到了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地体现。

第二,习近平躬行传统美德展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种种精神思想观念,灼见真知不可胜数,学习和掌握这些精髓有益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主导、价值主旨,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文明,着眼并致力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创新、培育、践行。习近平深知“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8]在严格而良好的家风熏陶下,习近平极其注重道德修养及实践。少年时的习近平“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10]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并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们合影时,看到站立的年事已高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后,主动邀请他们坐在他身边,这一偶然的瞬间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第三,习近平高度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给予其明确的社会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1]。文化的昌盛总是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是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条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前提。以此为逻辑,中国文化的根和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明确的指示,提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四个讲清楚”,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国人的道德水准,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实现文化理政治国的社会功能。同样,对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都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意义。

三、生成支柱:秉承和赓续红色革命文化的信念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是革命家庭里成长的,是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对于红色革命文化,习近平耳濡目染,不断从中国革命历史中吸收养分,从红色精神中集聚前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调研视察,每到一处都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2],把红色文化学习好,把红色精神践行好,坚定文化自信,让“红色”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

第一,红色家风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提供精神养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一代代家族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民风和国风;家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发挥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习近平从小受到革命父亲的熏陶和影响,在他写给父亲生日的贺信中说道:“我从您身上要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一是学您做人。……二是学您做事。爸爸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三是学习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四是学您的赤子情怀。……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五是学您的简朴生活。”[13]习近平总书记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家风建设的表率。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得到了其良好红色家风的熏染,家风建设也顺其自然地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第二,革命历史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提供丰厚营养。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反对、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指出中国革命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重要一环,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危害性、片面性、虚假性、欺骗性,要全面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历史经验,大力宣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雄故事和崇高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看望革命老区人民群众,重温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4]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迫不及待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的誓言,倡导在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一路温习并高歌中国革命历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第三,红色精神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提供不竭动力。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价值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力量中最美的一股力量。红色精神是一种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厚重,反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路径选择、辩证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的风格特色,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踏上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土地”,接受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奋斗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如“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許多伟大精神都有过深刻的论述,这些思想见地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延安梁家河村度过7年知青岁月的习近平,是在延安精神的滋养下成长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从红色精神中汲取了其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精神力量,向上承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向下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因红色精神的注入,拥有了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激发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生成向度: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华文化的兴盛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强大基础和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和具体路径,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荣兴盛。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性质和方向,其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构建完善的培育制度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主流媒体要肩负起舆论宣传的责任,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传播正能量;要注重文化熏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通过实践养成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16],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要极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7]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到新高度,“亲自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建设的会议,对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进行总体部署”[18],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9],“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鉴于此,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要重点抓住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抢占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21],尤其要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上下工夫,不断拓展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渠道,在掌握对外话语权上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做好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22],主动构建对外话语权,用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特色去吸引人、感染人和打动人。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要全面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首要问题。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致力于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践,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文化体制机制,大刀阔斧、精准对焦、协同发力,直面当下存在的矛盾和挑战,对准文化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升文化的创新力,重视程度和战略部署前所未有,力争在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体制的改革措施,着力促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五、结语

有什么样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土壤,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而思想决定着行为方式。习近平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创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红色革命文化的赓续者和守望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实现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谋划者和领导者,文化自信意识深植其内心。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向导、生成根源、生成支柱、生成向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交织发展的。

一方面,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用、发展与立足中国现实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互促互进。习近平总书记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自己人生的必修课,对其创新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大地后,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浇铸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具有了其所承载的历史性情愫。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使红色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同样,中华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扎根生长于中国大地的重要实践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爱及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对习近平创新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促进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再一次得到理性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对推动马克主义时代化做了奠基和支撑,对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的普遍传播发挥了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的理论名词走向中国人民可以感知的具体实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也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更加巩固。

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中阐述的文化自信,指向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浓烈的难以割舍的情怀与高度的自信,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体现,共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延续发展状态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脉相承、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息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源头;红色革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后,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的逻辑发展,是具有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革命历史斗争中的传承发展,是在党和人民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民族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志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接红色革命文化,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直接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承载着当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转化的新思想、对红色革命文化代代相传的新要求、对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举措,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勾勒了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文化谱系和脉络,也成为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谈个体主体意识[J].中天学刊,2000(3):1.

[2] 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1.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3).

[4] 郭建宁.关于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1992(1):44.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5.

[7] 李安增,朱辰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4):80.

[8]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9] “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14(4).

[10]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人民日报,2015-10-14(1).

[11][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63.

[12] 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13] 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68-669.

[14] 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做善成[N].人民日报,2013-07-13(1).

[1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8] 佘双好.打好宣传思想工作主动战的动员令——纪念习近平总书记8·19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五周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3.

[19][20]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1] 王永貴.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学海,2017(6):10.

[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