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改革之思考

2020-03-10 09:09吴晓东郑晓萌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新闻教育供需平衡新媒体时代

吴晓东 郑晓萌

摘 要:当下求新求变,多种媒体平台共存,各媒体连接更加紧密的媒介环境,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极强的实践能力、跨媒体的综合能力,以及应对新媒体无定性的应变处理能力等新要求,这体现在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连接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等具体教育改革中。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供需平衡

新闻教育改革由来已久,存在着培养数量规模过大、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离社会实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但在媒体发展与信息流转迅猛的新媒体时代,关于新闻改革的呼声空前之大。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电子技术与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媒体系统的出现,“喷涌式”发展与“渗透性”的社会存在,无疑给“过剩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然而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工作需求错位、培养方式与社会实际不平衡等巨大挑战。

(一)新闻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

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早,但由于历史等时代因素,学科发展并不完善,宏观上存在“膨胀式”发展且仍呈现不断扩延的趋势。据2013年统计数据,中国有1080个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分布在637个学校,在校大学生约20万人;而到2015年,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81个,在校本科生也增加到23万人。[1]当下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纽带,将媒体与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互动性、亲民性、用户体验愈发成为媒体的日常工作标准,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向“媒体”发生转换,因此,媒体的影响力日渐明显,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注意到媒体的宣传力度与有效影响,从而整个社会对媒体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是政府、学校、医院等服务型单位,如中宣部、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还是文化传媒公司、影视业大型企业等盈利型组织,如字节跳动、腾讯,都借助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开通新媒体渠道,拉近与服务对象、客户之间的沟通距离。可见,新型媒体类岗位的社会需求空前增大,单论数量方面,这与新闻教育人才规模过大达成一定程度的“供需平衡”,高校大规模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媒体时代社会对新闻类媒体人才的巨大缺口相符合,这给新闻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时代机遇。

(二)新闻教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大量新型媒体岗位需求的出现,给国内新闻教育矛盾的有效缓解带来极好的发展时机。但与此同时,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与新型媒体岗位的需求不相符是真切存在的。新型媒体岗位与传统媒体岗位工作要求、从业标准、媒体素养侧重点都存在较大不同。如工作要求层面,传统媒体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合宜性,将新闻的社会价值作为工作的重要标准;新型媒体岗位则更偏向于新闻的趣味性、吸睛度、可读性,新闻的流量获取度和商业价值成为工作的主要标准,同时电子技术的掌握程度、新平台的快速适应程度也是新型媒体岗位重要的从业标准。另外,新型媒体的招聘要求也存在对新闻专业性要求模糊的现状,“虽然大部分岗位都将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专业作为应聘或优先条件之一, 其中, 有46.9% (268个) 的岗位明确标明需要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的人员, 有53.1% (303个) 的岗位没有特别注明需要新闻专业或是明确表明需要其他专业的人员。”[2]高校新闻教育仍以“采访、写作、编辑”等专业媒介素养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培养方案,而忽略社会实际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平台互动与维护运营等实践能力的需求。这就导致出现新闻教育这一“供给”与社会岗位这一“需求”在数量上趋于平衡,而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专业需求在实质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实现社会媒体系统的真实平衡,新闻教育目标与社会岗位需求达到“供需相符”是亟待努力的方向。

二、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以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的新型媒体行业的出现,引发整个社会媒体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据统计, 2016年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 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3]

(一)新媒体时代要求人才具备较强实践能力

新媒体行业盛行发展,新闻专业就业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新闻专业可从事的行业范围在拓宽,包括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与自媒体岗位,但其显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实践性。即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平台更看重新闻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号是纸质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转型方向。但并不是简单将纸质媒体的内容“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而是依据平台特色转变报道形态与文章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微信公众平台图文排版、相应视频与动图设置等媒体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还要对文章语言风格、目标用户的喜好与用户评论反馈进行分析,而这正是傳统媒体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部分。

(二)新媒体时代要求人才掌握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包括媒体平台的内容输入、输出和图文、视音频编辑与设置等基础操作技能,同时涵盖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语言风格特色以及对目标用户的了解、互动与反馈分析。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进入门槛的降低与各大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参与表达,这些表达以民众化、趣味性、网络化方式与语言为主,再加上新媒体平台对用户喜好的迎合与满足,以用户语言为参照标准进行文字编辑,倾向用户评判事件的态度和关注点进行信息的编辑与传播,由此导致网民随意化、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转移到媒体平台。因此,新的媒体环境要求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对新闻事件与信息具备极强敏感性,同时要对用户的喜好、关注以及网络舆论动向进行追踪与预判分析。

(三)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员拥有跨媒体能力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传播渠道多元化推动各媒体跨平台运营传播局面的形成。以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众多媒体平台的出现,拓宽了媒体传播渠道,丰富了媒体传播方式,重大新闻、重要事件的发生与报道,活跃在各大小媒体平台上。因此,一家媒体常常会开通多个平台账号,采用多种传播方式。以人民日报为例,分别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人民日报”、抖音账号“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还有人民日报手机APP客户端等平台账号。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接触并学习使用常用的网络平台,掌握其后台内容编辑、多媒体信息传播的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改革之路径

新闻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闻行业与国家、政府继续同步前进的保证。无论身处什么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背景紧密相连。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教育理念

新闻教育要进行改革,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是支撑教学实际的核心,核心不变革,外表的改变不会产生什么实际影响。与理论知识相比,实践能力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即“会即是会,不會即不会”,这直接体现在实际就业与工作中。而教育理念的转变,具体包括新闻院系领导、教师队伍与学生三个主体。首先,新闻院系领导班子要转变新闻教育理念,意识到新闻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在新闻核心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与实践能力考核要求,从制度上提升教师队伍与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其次,新闻专业教师队伍要明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将实践意识与新闻专业的实践性传达给学生,并改变唯卷面考试的制度,加入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最后,通过院系与老师外在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学生对新闻专业学习的新认识、新理解,认识到新闻学科实践性的重要,改变“课堂上写出好新闻”的空想型学习观念。

(二)高校与社会进行接轨,加强新闻实践

教育是社会行业的后备补给站,根据社会就业环境对学科进行增设与削减,依据各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对学科专业进行拆分与重组,如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的独立与组合。另外,新媒体时代对新闻教育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新闻教育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与渠道,媒体接触与使用成本低是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这同样为新闻教育进行新闻实践提供了条件,不需要学院专门建设实验室,更不需要高额的实践成本,只需在适宜教学的媒体平台上开通账号,便可以实地操作。因此,高校教育应与社会实际进行亲密接轨,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能力,实现新闻教育与社会媒体行业的良好接转,促进社会媒体行业、机构的正常可持续运转。

(三)新闻课程丰富化,培养全能型媒体人才

新闻课程的开设,是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直观体现,根据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与新媒体相关课程所占比重的大小,可判断新闻院校的教学重点。此外,就业层面上,新闻专业毕业生并不局限于新闻媒体行业,体育、金融、交通、军队等各个行业与单位也存在对新闻专业的招聘需求。如新闻类专业设有体育新闻专业、经济新闻专业、国际新闻专业等等。因此,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院应对新闻学科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将新媒体相关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加入核心课程范围,同时设置多学科选修课,给予学生足够的兴趣自由与学习选择。新闻是一门涉猎十分广泛的学科,传统新闻教育便有“新闻记者的‘杂家能力”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由于新媒体行业具备网络技术性质,要求媒体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广泛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媒体操作技能。因此,新闻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多学科、多领域教学中,培养能采编、懂技术、可操作的全能型媒体人才。

(四)注重精神教育,培养崇高的新闻理想

新闻教育的改革,是对不适宜新时代的教育部分进行变革,比如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意识、固守新闻传统。但传统新闻教育中也包括新闻专业的本质要素,包括新闻理想、新闻从业道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优秀要素,这些要素是对新闻本质属性的总结与传承,是新闻从业人员从事新闻媒体类工作的根本原则。无论何时,新闻从业人员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从业标准和新闻行业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眼花缭乱的新媒体泛化时代避免迷失自我,走向虚假报道与跟风报道。

综上所述,新闻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校新闻教育与社会媒体行业之间还没有实现良好接转,如何实现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比例协调,顺应新型媒体岗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达成前期高校教育与后期社会就业的完美呼应仍然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39(03):6-18.

[2] 李苏.从媒体招聘看应用型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市场错位[J].采写编,2019(02):168-170.

[3] 郜攀峰.就业季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思考[J].新闻战线,2016(22):117-118.

作者简介:

吴晓东(1979——),男,博士,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传播,新闻传播教育。

郑晓萌(1996——),女,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传播学专业研究.

本文系渤海大学2019年教改立项《以服务地方为目标,以OBE模式为导向——<文化传播>课程教学观念转变与改革路径探究》成果(BDJGAY2019014).渤海大学2019年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成果.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猜你喜欢
新闻教育供需平衡新媒体时代
2015—2025年水果供需平衡表/万t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名电视体育记者转型新闻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