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乌合之众

2020-03-10 12:15周晓迎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3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媒体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本文借助勒庞《乌合之众》对社会群体心理学的剖析,分析了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群体心理特征,解读了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客观看待社会群体心理,最后为自媒体类信息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自媒体;信息传播

勒庞根据法国大革命,通过研究群众在运动中的行为和心理,最终成就了《乌合之众》。在阅读此书前,笔者对“乌合之众”一词的理解是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而勒庞认为,“乌合之众”是由一群人构成的“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广义上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1]。

勒庞认为,群体是盲从的,狂躁的,非理性的。当下强大的网络交互性正突显着这些群体心理特征。那么,在互联网自媒体的竞相运营中,微信作为一大互联网信息平台,其发展有何特征?是否属于“乌合之众”?笔者将从以下角度进一步分析。

一、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群体心理研究

勒庞似乎早已预见了“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第一卷第二节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中,他提到“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是一大特性。同时,群体情绪的夸张也会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是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不可否认,随着微信、微博等各大自媒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成为独立的发表个体,而“群体极化”现象也受群体情绪化和突发性等影响愈演愈烈。

以“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为例,根据警方的调查和郭美美本人的供述:她以及她的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然而新闻舆论却一边倒地表示对于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的怀疑,认为捐的善款动向不明。据搜集的资料数据显示,2011年7月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月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8%。如勒庞所言“群体绝不允许旁人对他们的真理有所质疑,也绝不允许旁人持有他们所认为的谬论。”因而,群体表现出的感情总是狂热而简单。个体深受鼓动,最终形成一种群体信仰。群体对于信仰和领袖的臣服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体行动的统一。郭美美身上亮相了许多标签:20岁美女、开玛莎拉蒂、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等等,勒庞所说的群体的狂热和偏执正体现在群体对这些标签的反映上。它们通过网络交互性的特征展现了当下网络舆论监督的文化特点。或许群体关注的并非郭美美这个人,而是以小见大,表达对于相关慈善组织人员贪污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关注和对一个透明、公正的捐助体系的追寻。

对于大众心理与网络领袖间的关系研究,勒庞在第二卷第三节“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中有提到“只有最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每个领袖都有自己独特的动员手段,其中三种力量最为重要,也十分明确,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这些手段的作用或许不如榜样的力量更快,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

以“北大教授孔庆东骂人的不文明事件”为例子,据腾讯评论数据显示,有74%的人投支持票,仅26%的人反对他。参考勒庞的观点,在舆论途径越是多样、人多口杂的时代背景下,群体中越是走极端的人往往越容易成为带头人。网络舆论无非就两类:一是即时即刻极端情绪化的宣泄,二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发表。只要群体欣赏言论极端化的人物,那么这种情绪将不断扩散,而真正理智的声音则会淹没于情绪化言论中,不足挂齿。而这类极端化人物大多具有一些共性,即自身素质低下或极度想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感。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热”

在通过互联网聚拢起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提供了大众一个信息发布门槛低的平台,构建了一个即时分享生活、即兴传播信息的“大众心理群体”。

首先,“微信的大众心理群体”体现着一种传受一体的“无名氏”特征。传统媒介中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线相当分明,而当下每个微信用户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或者“制造者”。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布中,有的用户会采用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这实则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无名氏”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们多以个体的方式发表观点,正是有了这个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才被吸引、聚集成一个群体。在重要新闻信息的影响下,大众群体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互相影响而转向一致的方向,从而凝聚成一个共同的“微信心理群体”。

其次,微信“乌合之众”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正如勒庞所言“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的思维感情用事。像微信朋友圈曾散布的一则恐怖组织对重点地区(广州、深圳)将隔天发动系列袭击,恐吓群体的谣言。缺乏理性的转发催生了谣言的散布。络绎不绝的人开始传播“学校停课”“学校取消外出活动”等信息,集体无意识通过微信的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大家互相恐吓,频繁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让大众失去自身的逻辑思维。对于每个“微信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是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员。

再次,微信中群体的互相暗示易产生集体幻觉。勒庞曾说过“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之敏感。”是的,群体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比个人聪明,相反,他们更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词语和事物的影响。微信中的“乌合之众”亦如此,他们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一种情绪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体间的互相暗示则会轻易地“征服群体的理解力,并窒息一切的判断力”,使群体产生集体幻觉。因而,大多信息传播正是利用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热点新闻巧妙抓住群体的想象力,进而影响群体对事物的看法并制造出集体幻觉。

三、互联网下自媒体的未来发展

虽说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大众社会群体心理持相对批判的态度,自媒体的发展也确实存在着预言的社会心理,但无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微”媒体展现着不容忽视的“微”力量,呈现出向好的行为发展趋势。

像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曾经出现过某位老师因自己孩子患白血病而急需筹集资金医治的消息,同学们在了解事实属实的情况下疯狂转发,并且也竭力用支付宝给老师的账号捐款,甚至之前也有校友患病四处求救罕见血型的血样,通过各种自媒体的传播力量,最终得到匹配的血样并致以答谢……

这种微薄之力足见人间真情,由各大自媒体聚拢起的群众即构成了所谓的“乌合之众”,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的导言里所言“群众尽管有诸多在外人看起来很值得鄙夷和恐惧的地方,但仍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谁冒犯了群体就会收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崩溃。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互联网,一项伟大发明;自媒体,一类媒介,一方承载社会群体心理的平台。未来,属于群体。

参考文献:

[1](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周晓迎(1997年5月)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1)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自媒体互联网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