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构建中的应用

2020-03-11 22:28周小青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倍数创设数字

周小青

【摘 要】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动态教学。教师通过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将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就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灵动课堂中的构建展开阐述。

【关键词】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许多问题的提出和新教材知识的引入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的,巧妙设置学习环境是提高數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实践证明,通过将情境与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学数学问题,使小学数学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

一、情境创设将小学生兴趣作为切入点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对新事物非常好奇,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其创造更多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教师可以在开始讲新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有趣的对话来创造悬念,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当讨论可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场景:师生玩数字游戏,看学生如何难倒教师。当学生任意说出数字,教师不需要计算就能回答时,学生可以自己验证答案是否正确。比赛结束后,学生们都在想如何才能难倒老师,即使数字更大,教师也能很快回答问题。学生们都想知道答案,教师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会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好的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应该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挑战性、难度和梯度,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一定的“不平衡”意识,使学生感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和问题不能迎刃而解,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欲望,确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许多课程中,有些情况看起来生动有趣,但它们缺乏思考的价值。因此,在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问题情境设计会出现一些条件冗余或缺少必要条件的情况,使学生能够收集、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授“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程时,如果直接展示17个草莓,要求学生估计数量,学生可能不是估计数量,而是逐个估计草莓的位置。因此,有些老师在处理问题时设置了一些障碍,让17颗草莓在屏幕上不规则移动,故意干扰学生数数,学生对此只能估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适度”把握得不够,不是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甚至不需要思考,结论就会脱口而出;就是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触及边缘,经常绕来绕去。故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而不是摘不到桃子。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

问题是思想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创设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后获得知识,同时增强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掌握思考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授“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依次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字。首先,数字分别为2和3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要求学生先起立然后坐下),之后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表示有的站起来两次,有的站起来一次。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哪些学生起立了两次(“6、12、18、24……的学生),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6”这位同学都起立了两次?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发现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最后,教师让学生再讨论:除了6之外,还有哪些数字也是2和3的倍数?这些数字分别是多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6,12,18,24……这些数字是2和3的公共倍数,其中,6是2和3的最小公共倍数。开展“最小公倍数”教学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和理解知识,这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就像玩游戏一样。

这样的情境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非常扎实、有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

四、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本身就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教材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可供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也会更加丰富。在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实际发生的事件。

比如,教师在讲授“估算”这一内容后,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周末,小红跟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小票内容显示如下:火腿肠:13.00元,果汁:26.00元,牙刷:13.00元,洗发水:53.00元,洗衣液:46.00元,蔬菜:8.00元。妈妈有180元,小明有45元,爸爸有100元,你能帮助小红估算下这些东西总共需多少元吗,由谁来付款?学生应该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分别讲解自己的方法。

小红:我是将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则他们至少需要130元钱,所以小明或爸爸的钱不够支付,妈妈可以支付。

小兰:13+26+13+53+46+8≈160,所以由妈妈付款。

通过这种生活中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拓展知识空间,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知识建设水平。

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实例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深入研究,精心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学生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愉快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把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适当的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路.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刘其旺.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11).

猜你喜欢
倍数创设数字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倍数魔法
答数字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数字看G20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
数学题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