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分析
——以衡阳市酃湖高教园区为例

2020-03-12 23:38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教资源共享教育资源

(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与国外的“自然形成型”不同的是,我国的高教园区大部分都是“人为规划型”。各地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是比较注重教育资源共享的,希望通过高教园区的建设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合作共赢的办学之路。[1]但从高教园区10多年的发展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处在非省会城市的普通地级市高教园区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方面与预期相比相差甚大,在共享的理念、载体、层次、体制机制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本文以衡阳市酃湖高教园区为例,试图通过对其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途径,以建立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地级市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

一、衡阳市酃湖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

(一)酃湖高教园区概况。湖南是我国高教较为发达的省份,80%以上高校集中在长潭衡株四市。衡阳市作为湖南省高教副中心城市,区域内拥有高校10所。酃湖高教园区座落于珠晖区酃湖乡境内,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大学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可容纳全日制学生6万多人。园区现有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两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其中衡阳师院属于师范类院校,湖南工学院和湖南高铁职院属于理工类院校,湖南财工院属于财经类院校,各高校专业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开展教育资源共享条件较好。从2005年高教园区开建以来,至今已近15年。

(二)酃湖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酃湖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合作与共享主要局限在两所本科院校衡阳师院和湖南工学院。主要进程和合作内容有:2010年3月,两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书,共享合作正式启动;2010年12月,地处两校之间的市体育中心正式竣工交付使用;2011年3月,两校就推进在图书资源、教师资源及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2012年3月,两校召开联席会议,商讨两校教学资源共享事宜;2013年以来,两校图书资源互借,组织开展图书月和图书联谊会活动。

酃湖高教园区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多种因素所限,资源共享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各高校还没有完全形成高教资源共享理念,缺乏有效管理和运行机制。

二、 影响地级市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

酃湖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折射出我国普通地级市高教园区的现状,它已成为制约我国地级市高教园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享理念缺乏,体制机制不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必然要求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高校之间开展合作,特别是育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方式。但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非省会城市的地级市高教园区尤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园区内各高校共享理念缺乏和管理体制机制滞后是其主因。

政府部门建设高教园区的初衷是通过园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以较经济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实现较好的办学效益和较高的教育质量;而园区内各高校从根本上说首先是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然后才会考虑教育资源共享,在共享的思路和理念上与政府部门不相一致。从高校管理体制上看,公办院校的教育资源使用权属于学校,各高校在办学规模、类型、层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教育资源共享需求的心态不同;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并不具备协调管理各高校的行政权力和领导能力。共享理念的缺乏和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高教园区内分属于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共享模式封闭,信息渠道不畅通。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内部封闭式运作模式,高校之间各自为政,沟通育协作较少。即使是处于同一区域的高教园区,各高校也是自成体系,在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设施和师资管理模式等方面仍然是封闭办学,园区内各高校既不知道自己该去哪所高校共享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也不知道自己的教育资源谁要共享,共享信息渠道不畅通,这给园区内各高校共享教育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比如作为牵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牛鼻子”的学分互认,被认为是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要素,可长期以来一直无法在园区内各高校之间打通。关键的问题在于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课程执行计划和学分认定标准时,都没考虑与其他高校做好衔接和融合,人为地造成了高校课程互选互通、学分互认互换的瓶颈。

(三)共享意识淡薄,推动意愿不强烈。从根源上分析,一是各高校大都建有新校区,加大自身教育资源投入、完善新校区各种教育功能的意愿和动力大大超过与其他高校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教育部合格(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把生师比、建筑面积、实验仪器设备值、运动场地等硬件是否达标作为最重要的指标,甚至是一票否决,这一评估导向促使各高校必须加大自身投入,以满足评估要求;三是各高校在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和学校类型不同,其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高校间进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各高校共享教育资源的积极性[2]。

(四)共享形式单一,层次内容不丰富。高校教育资源主要有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源、体育运动设施等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课程等软件资源,其内容和层次上的多样性决定了共享的形式、内容和层次也是十分丰富的[3]。但目前地级市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实践还处在低级阶段,以公选课和图书资源共享为主。共享的形式单一,内容和层次不丰富,导致共享的受益面狭窄,参与学生少,积极性不高,导致共享质量欠缺,效益普遍不高。

三、地级市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探索

(一)确定共享指导思想。各高校应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理念,本着“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差异发展原则,坚持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起能发挥各自特色优势,集开放性、竞争性、联动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共享管理与运行机制。

(二)建立共享保障体系

1、领导体制保障。要让教育资源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共享,建立一个能将高教园区的各个管理环节融合起来、前瞻性地制定园区发展规划以及运行管理制度的领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可成立高教园区管理联盟,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园区所在地政府、各高校领导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教学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学生管理组、园区开发组等工作小组,抽调各高校精干人员组成,固定办公地点,定期开展活动,统一协调共享事宜,处理各种问题,确保共享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3];联合成立攻关小组,就共享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建立健全协作管理体系,完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教师互派和辅修学位中存在的问题等。

2、管理制度保障。领导机构能否发挥多大作用,关键还要靠既符合各高校实际,又便于高校间资源共享的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一是要建立园区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沟通共享状况,处理共享问题;二是制订跨校选课学分管理、图书互借、辅修学位、教学设施和实验室设备管理、教师校际兼聘等具体管理条例。高教园区要建立内部局域网,定期公布各高校教育资源信息,以便各高校了解教育资源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充分达到园区内教育资源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3、优质资源保障。不管是何层次何类型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办学优势,以及聚集在这些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中的优质师资、精品课程和教学设施等核心教学资源,这也为园区内高校之间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高校在合作办学、跨校选课时应选派最优秀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以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吸引学生;将自己的优质课、特色课开设为跨校选修课,加大投入错位购买优质图书资料和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确保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4、质量监控保障。为了保证跨校选课和辅修学位的教学质量,园区内各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运作程序来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实行教学督导,定期实施选课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和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质量评估意见书等评估措施,及时掌握教学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实施质量监控。

5、激励机制保障。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园区所在地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促进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拨出专项资金对共享做的好、社会效益大的部高校进行补贴和奖励;另一方面,设立园区奖励基金,各高校作为会员单位每年缴纳一定数量会费,奖励在共享中表现突出的高校二级教学和管理部门,以及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线教师,提高共享工作效率。

6、后勤服务保障。地级市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不仅仅就是专业课程、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包括关系到广大师生日常生活的食堂、商店、超市、交通等各种后勤保障资源的共享。为确保园区内各高校师生都能够享受优质服务,园区应成立由各高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和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后勤保障小组,统一管理园区后勤工作;制作可在园区内任一高校使用的校园“一卡通”,制定统一的价格标准,定期检查评比各校后勤供应系统各环节的运行情况等,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猜你喜欢
高教资源共享教育资源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高教明星“猎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